近日,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巴基斯坦。他乘坐的專機一進入巴基斯坦領空,就受到到空前禮遇——巴基斯塔空軍派出6架梟龍戰機為李克強專機護航。在李克強飛專機降落后,梟龍戰機還編隊飛過機場上空,表示巴方的敬意。
巴基斯坦空軍所使用的梟龍戰機(巴方命名為F-17 雷電戰機)系中國研發,并且授權巴基斯坦工廠組裝,具有完全的中國知識產權。除了接待規格高之外,巴基斯坦這一舉措也是對中巴軍事合作的肯定。在中國外交史上,這是絕無僅有的。
作為中國出口的最新空中作戰平臺,梟龍戰機頗具傳奇色彩。上世紀80年代,為了抗衡印度和自主發展國防工業,巴基斯坦準備更新自己的主力戰機。中國自主研發的強-5對地攻擊機在巴軍中口碑頗佳,加上中國戰機價格低廉,巴方將中國列為機體設計制造商。
外界曾經猜測,這款戰機將會同時裝備中巴空軍。當時,這種推測確實有一定的道理。那時,中國空軍正在低調發展的殲-10戰機前途未卜,甚至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曾多次傳出可能擱淺的消息。

如果殲-10戰機的研發果真擱淺,那么梟龍戰機將會是一個很好的替代。畢竟,中國空軍有長期使用殲-7戰機的經驗。作為一款輕型戰機,梟龍戰機也符合中國長期以來的空軍戰略——數量優勢、輕型可靠。
在今天看來,這種戰略未免消極落后。然而,對當時以國土防空為主且工業水平有限的中國而言,這是必然的選擇。其后的發展卻出乎外界的預料,中國軍隊并未采購這種價格便宜且輕巧單薄的戰機,而是選擇了殲-10作為和Su-27系列重型戰機搭配的型號。
巴基斯坦則對梟龍戰機非常滿意,并且獲得了在其境內合作生產的權利。外界估計,巴基斯坦將會裝備超過270架梟龍戰機,并且可能會在未來采購殲-10戰機用來替代美國的F-16戰機,作為巴方空防的王牌戰機。
中巴之所以對梟龍的選擇如此不同,是因為雙方的戰略目標不同。巴基斯坦國土面積較小,梟龍戰機相對較短的航程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中國國土面積遼闊,如果采購輕型戰機,則必須興建更多的機場和相關保障設備。無論是從經濟還是從戰略上而言,這都是不利的。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中國海空軍必然會選擇中型和重型戰機作為主要作戰裝備。
從梟龍這個項目來看,中國軍事工業開始了一種頗為有趣的變化——整個工業體系可以按照客戶的戰略戰術需求去定制武器,而自己的軍隊卻未必裝備。
除了梟龍戰機之外,著名的PLZ-45自行火炮也曾經出口到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地。當時,中東客戶曾希望中方提供軍隊的現役裝備。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中國特意在某軍事院校放置了兩輛PLZ-45自行火炮,而中國軍隊自始至終也僅僅裝備了這么兩輛自行火炮作為教學之用。過了10年后,中國軍方才開始裝備一款新型的05式自動火炮。類似的例子還有巴基斯坦裝備的哈立德主戰坦克,也是僅裝備外軍的坦克。
近年來,在國際防務展會中,中國軍工企業展示了各種“外貿型號”的武器裝備,其中大多數均非中國軍方現役裝備。這表明,中國的戰略戰術已經向大國轉型,而中國的傳統軍貿客戶則多為第三世界小國,他們無法承擔中國現役武器裝備的高額成本。因此,中國的軍工體系研發了一套專供外貿的武器體系。
在冷戰時代,這種情況也曾出現于美蘇的軍事貿易活動中。美國尤其熱衷于研發專供外貿的戰機。現在,美國和俄羅斯已經徹底沒有了專供外貿的武器研發體系。而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大國,更靈活的武器銷售策略,確實有助于價值觀的輸出以及地緣政治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