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個擁有5年港齡的“港漂”,一切都順其自然,在這里讀書,留在這里工作,并在這個城市生活著。
在沒來到這個城市之前,看過TVB的劇集,對這個城市有了一些最初的認識:油麻地、古惑仔、英武的香港警察,都是印象中的一個符號;當然還有經濟金融中心這樣一個耀眼的名頭。當你身處于這個城市中,會發現繁華的街景對你的視覺造成的沖擊是難以逃脫的,高樓大廈,商鋪林立,奢侈品牌應有盡有,廣東道上的名店門前總不乏一條條的長龍,仿佛一切都在向你證明:這個城市的經濟有多么得發達。
盡管如此,只要有心,你仍然可以在浮華表象下找尋到屬于內心寧靜生活的那一個小天地。老舊的街區讓這樣一個城市有了歷史感,看到街道名,你就可以知道這條街道從何而來。在街道兩旁,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廣告牌,他們好像要沖到馬路中間的上空,只為了招攬在街道上行色匆匆的各路行人。上環有一條荷里活道,就是這樣一個可以肆意小資的地方。而這些都讓你在一路狂奔的生活中,也能細細品味慢下來的生活。
我身邊的“港女”
在香港,很多跟我同齡的人,父母都不是土著的香港人,都是在七八十年代從內地移民而來。晶晶也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她是我的同事。晶晶父親是北京人,母親是廣東人,當年在北京讀書的時候相識,因為一些機緣來到了香港,八十年代在這里定居下來。晶晶在香港出生,也算地道的“港女”。
和現在的“港女”不同的是,她是我們眼中傳統的腳踏實地的女孩兒。我想我們大多數的獨生子女沒能體會過勤工儉學,而這在香港卻是很常見的現象,很多的學生都會有勤工儉學的經歷,無關家庭經濟條件的好壞,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生活和社會體驗。他們大多都會或多或少地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各種兼職活動賺取外快貼補家用,同時自己也能賺取零花錢,認識到新朋友,父母對于此也是非常鼓勵的。晶晶就是在一次兼職活動中認識了她的男朋友,隨后他們相識相愛8載,即將邁入婚姻的殿堂。相比很多同齡的香港年輕人,晶晶是幸運的。她的未婚夫家境還不錯,自己也很努力,買了房子,一步步有條不紊的為結婚做著準備。
晶晶一家當年移民到香港,一直生活在土瓜灣這個老區。這里很多都是有著四五十年樓齡的老房子,曾經也出現過危樓坍塌的事故。這樣的生存問題,直至今日一直存在在新移民中。早期晶晶的爸爸在香港的工程公司做一名普通的文員,后來在十幾年前又從香港回到了北京,算是早期的“北上”一族,當時適逢內地經濟開始起飛,便開了一家裝修公司,主要經營室內的裝潢設計工作。后來哥哥大學畢業,也追隨父親的腳步,回到了北京,父子二人攜手在北京打拼。如今一做就是十幾年,生意也紅火,房子車子這些在世俗眼中衡量一個人身份的東西,他們都有了,哥哥也在北京娶妻生子,過上了溫馨的生活。而晶晶一家也從香港土瓜灣的老區搬到了藍田的新區居屋屋苑。盡管如此,兩地生活還是辛苦的,晶晶掛念著遠在北京的爸爸。爸爸每年回香港的次數只有一兩次,但是每次回來,都要帶新鮮的茴香苗到香港,然后一家人圍在一起包著茴香餡兒的包子和餃子,享受著短暫卻無限溫馨的團聚。因為爸爸和哥哥不在香港,家里就只剩年邁的外婆和媽媽,很多大小事,晶晶都要學著擔負起來。在香港,很多年輕人籌備婚禮的費用自己要承擔很大一部分,所以面對成家立室帶來的經濟壓力,晶晶決定盡量親力親為,盡力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午餐也從茶餐廳的套餐變為了便利店的盒飯。
香港年輕人的真實狀態
無論如何,晶晶已經是很幸運的了,即將有一個自己的安樂窩開始新的生活。而對于很多同齡的香港年輕人來說,買樓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他們處于社會的夾心階層,通貨膨脹,房價飛漲的速度永遠快過加薪的幅度,翹首以盼都不知道要盼到何時,只能眼巴巴的望著,而對于房價的抱怨聲卻是不絕于耳。每天忙碌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仍然要擠在狹小的空間里,和兄弟姐妹共享空間,很多時透露著一種無奈;所以坊間又流傳著這么一種說法,香港的加班文化(俗稱“OT”),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逃避家里狹小的空間,他們也許更愿意留在明亮開闊的寫字樓里,享受著冷氣和一個人安靜的私人空間。
在香港,永久居民買房是只要付10%首付的,即便是這樣,對于現在很多的香港人,特別是即將邁入成家立業的這一批年輕人來說,也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門檻,以200萬港元的房子來計算,也要攢夠20萬的首付。香港目前人均收入的中位數是1.1萬港元,在這樣一個高消費的城市里,很多年輕人是很難攢下錢來的。他們每個月要交給父母大約3000港元左右的家用,來分擔家庭的開支,這是西方文化的影響,也是一種責任意識的培養。這里沒有社保,退休的老人只有存儲在強基金戶口的那一筆錢來度過余生,所以子女每月都要給父母家用,以盡贍養的責任。
香港也是世俗的,他們對于經濟、投資非常敏感,炒股票,買基金,賽馬,買六合彩,人人都盼望能夠獲得一筆大的外財,就能夠買樓,過上等人的生活,衣食無憂,說到底,無論身在何處,既為凡夫俗子,都無法擺脫對于物質生活的奢求。當然,香港人也很拼搏工作,凡事都追求快,“快快快”“快啲啦”,快到人們已經忘記了為何而追求如此快的生活。
而“晶晶們”她們頻繁跳槽,試圖尋找更多的機會,并且這樣可以更快更大幅度的加薪,員工對于公司的歸屬感是一個因素,公司在雇傭關系中,扮演的認同角色也是員工選擇去留的一個決定因素,當然,錢依然是很大的一個動力。
生長于一個國際大都市中,香港人無論從心理上還是言語中,都難以掩蓋一種優越感,他們相信這種優越感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國際化的視野,還有在機遇前的優勢與競爭力。而現如今,隨著內地經濟的迅猛發展,這種優勢正在逐漸的淡化。“兩文三語”中,普通話扮演的重要性正日漸凸顯出來,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紛紛開始學習普通話,從香港人到外國人,學習普通話的熱潮正在蔓延開來。“北望神州”是香港人常說的一句話,內地的經濟發展或許正在慢慢改變著香港的經濟格局。而在香港生活學習的內地人也越來越多,他們散布在各行各業,明天,他們會成為香港與內地的紐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