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布朗大學的學生,杰瑞·懷特在大三時去了以色列學習。1984年4月的一個星期天,懷特和兩個朋友去戈蘭高地露營。他們玩得很開心,懷特走在最前面,充當領隊。突然“轟”的一聲巨響,懷特踩上了一個地雷,一瞬間,他的腳就沒了。
接下來的四個月,懷特一直待在醫院里,心里充滿了無助與絕望。“那個醫院里的病人不是沒了手、腿、眼睛,就是被嚴重燒傷,真可怕。”他回憶說。
但生活總得繼續,后來懷特回到美國,完成學業后當了一名老師。1995年,他和朋友肯·盧瑟福(在索馬里一次地雷事故也失去了雙腿)共同建立了一個地雷幸存者援助協會,成為“國際禁雷運動”組織的主干力量。1997年,“國際禁雷運動”組織被授予了諾貝爾和平獎。
懷特從一個絕望頹廢的受害者轉變成了熱情的助人者,這顯示出他強大的適應力。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即面對逆境、災難、危險或巨大壓力時良好的適應過程。適應力強的人在面對災難時也可能會有軟弱,但絕不會屈服,他們能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從生物學角度上講,適應力是人積極克服壓力和自身調整的能力,這種能力事關一個人的身心健康。長期的緊張會損害一個人的免疫系統,引發胃潰瘍、哮喘、抑郁、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疾病。緊張還會誘使一個人放縱不良習慣,比如吸煙、酗酒。
增強適應力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法寶。人想做成任何事情都可能會遇到阻礙,那些積極應對的人能夠率先走出困境。美國“適應力訓練中心”的創建人迪安·貝克說:“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最重要的不是他的學歷、經歷,而是他的適應力。無論是在癌癥病房、奧運賽場還是商業領域,無不如此。”
適應力的強弱由自身性格和長期身處的環境決定,雖然有時諸如貧窮這樣的外在因素一時難以改變,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拓展自己身心兩方面的潛能,提高應對困難的能力。
勇敢面對壓力
在任何一家報刊亭或書店里,你都能找到各種關于應對壓力的書籍和文章,諸如“解除緊張的七秘訣”、“把你的緊張拋在身后”、“怎樣緩解緊張情緒”等等,五花八門。幾乎所有文章都闡釋了一個基本思想:壓力于人有害。
其實未必如此。有些壓力是良性的,沒有壓力,我們就會變得弱不禁風。困難一經克服,就能幫助我們成熟、成長、增強我們的適應力。一個適應力強的人不是逃避壓力,而是知道怎樣掌控它。
雖然人的秉性難移,一些外在因素也不容易改變,但借助于不斷的合理練習,任何人都能提高適應力。增強適應力的策略包括學習如何控制你的情緒、增強身體素質、接受挑戰、保持良好的社交網、以適應力強的人為楷模。
拯救情緒
一個人控制悲傷、憤怒和恐懼這些情緒的能力直接影響到應對壓力和逆境的能力。負面情緒的出現是人的本性使然,可如果不加遏制,它們會嚴重影響我們理智思考和面對挑戰時做出明智決定的能力。
控制情緒的有效方法有兩個:重新認知和正念冥想。通過重新認知,人們可以在逆境中看到正面因素,從而減輕心理壓力。當人們遇到諸如應聘失敗或失去朋友這些煩惱時,把事情從頭至尾再認真想一遍,就能在不同程度上減輕煩躁。隨著人情緒的改善,大腦的活動也會發生變化,主管思維、指揮、行為計劃的前額葉皮層的活動會增加,而掌管恐懼之類情緒的扁桃體的活動會減弱。
美國專家們曾對30名當過戰俘的越戰老兵進行過一次調查,問他們怎樣看待自己在戰爭中的經歷。他們當中很多人都受到過虐待,但他們都從積極的角度回憶了自己的戰俘生活,結果不但沒有倒下,還變得更為堅強、智慧,適應力也更強。這些老兵們還說,他們現在能更多地看到未來的希望、能更好地與人相處并享受生活。
認知訓練簡單且有效,能增強人的適應力、減輕心理壓力。例如,在面對艱難情況時,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夸大了它的潛在危險?”“這件事過后,我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嗎?”
控制緊張情緒的另一個方法是正念冥想,在這項練習中,治療師會引導你專注于當下,而不是留戀過去或憂心未來。你要成為一位靜觀者,學會觀察,但是不評判。正念冥想可以讓一個人精神更為專注、思維更加靈活、擁有更好的心理狀態和應對憂傷、緊張和壓力的能力。
大腦掃描試驗顯示,重新認知和正念冥想都能增加左前額葉皮層的活性,這也就從科學角度解釋了為何這二者能讓人擁有更好的情緒控制力、強化積極情緒,幫助人從憤怒、厭惡和恐懼之類的負面感受中解脫出來。要想學習調節緊張情緒、成功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參加一個冥想班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只剩半杯水了”VS.“還有半杯水!”
弱化負面情緒只成功了一半,要想從困境中一躍而起,我們還要不遺余力地培養出自己的積極情緒。樂觀主義與積極情緒和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壽命息息相關。2001年,心理學家黛博拉·丹納對一所神學院180名修女寫的自我介紹進行了研究,這些自我介紹是她們幾十年前請求加入教會時寫的。黛博拉發現,從這些修女的自我介紹里流露出積極情緒的不同程度可以預見到她們的壽命。在那些快樂指數最低的修女里,只有34%的人活到了85歲,而在那些快樂指數最高的修女里,90%的人都活到了85歲。
積極情緒能減輕人的不良生理反應、拓寬注意力、讓我們能以更具創造性和更靈活的方式應對逆境。但良好的適應力需要的是現實的樂觀,而不是盲目樂觀,因為后者會忽視負面信息,目光膚淺只會低估困難程度。現實的樂觀主義者忽略的是不必要的負面信息,而更多關注那些對于應對困難有益的主要矛盾,不被負面情緒和事件所左右,培養積極看待未知情況的好習慣。
一動解千愁
運動也能提高人的適應力。科學家們用老鼠做過一次實驗,被迫經常在滾軸上跑步的老鼠,在面對緊張情況時,不像其他老鼠那么恐懼。
對于人類來說,有氧運動除了健身,同樣可以緩解抑郁和緊張。運動有益于人的籌劃、決策、專注力和記憶力,這些都能給心理減壓。運動能提高大腦中內啡肽和神經傳遞素的水平,幫助人改善心情。
而且,運動似乎還能活躍控制蛋白質合成的基因。研究發現,適度的有氧運動(每周3次,堅持1年)可以使大腦海馬體的體積增加2%,而海馬體的增長能夠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增加、改善記憶力。總而言之,運動能保護海馬體的神經細胞,從而有助于人們從逆境中恢復過來。
就一般保健而言,專家建議每周一次、每次至少1小時1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比如游泳、跑步,如果是中等強度的快走,就要每周兩次,再加上兩次肌肉訓練即可。
任何運動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也要量力而行。這樣,你不但能改善身體素質,還可以增強適應力,坦然面對壓力和困境。
情誼無價
有一個辦法對于提高適應力特別有效:鞏固人際關系。友誼可以減緩你面對壓力時的生理反應,增強你的勇氣。人際支持的力量是強大的,它能增長一個人的自信,在我們需要時提供一個安全網,增強我們克服困難的信念。
當然,任何人都無法保你高枕無憂,但是集體的力量一定大于個人。從生物學角度上講,人際支持可以刺激腦下垂體后葉荷爾蒙的分泌,此種荷爾蒙可以緩解人的應激反應,減輕人的緊張和恐懼。
要想以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你的適應力,你先要評估一下你的人際網,將那些和你有交往的人列成圖表,然后看一看,誰每天和你聯系?誰會毫不猶豫地幫助你?你有事可以向誰征求意見?誰真正理解你?誰會找你尋求幫助?
無論你覺得需要擴展或僅僅是維持住你的人際網,你都要多關心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加入一些符合你興趣愛好的組織,主動幫助他人。作為成年人,你這樣做也是在教育孩子,教他們應對社會競爭的交際技巧,比如如何傾聽、交流和幫助他人。
向榜樣學習
審視一下你的交際圈,觀察誰能在遇到逆境后快速東山再起,想想自己能從對方那里學到什么,你的家人、同事、老師,甚至歷史、文藝作品中的人物都可以成為你的榜樣。
在一個人要作出決定的時候,榜樣會對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當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失去工作后,我注意到她立刻給她的同事、以前的老板、朋友打電話,請他們幫助尋找新的就職機會。她患上肺炎后和她的姐姐一起居住,直到她痊愈。在她的母親去世后,她給家人和好朋友都打了電話,讓他們陪她。在遇到困難時她沒有孤單地面對,而是向那些關愛她的人伸出了求助之手。她的做法讓我很受啟發,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困難時,我會不由自主地模仿她。
地雷爆炸后的幸存者杰瑞·懷特,是我們的杰出榜樣。經過多年的反思,他開始相信,失去雙腳給他帶來的是更多的機會,而不是可怕的災難。他和一些志同道合之士一起,致力于在全世界清除地雷的宣傳運動。通過深刻的重新評價、人際支持和切實可行的方法,懷特將他的不幸化為了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希望的神圣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