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成為母親后,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做母親的辛勞,對自己的母親越發地感激和敬重:“原來撫育孩子是這樣辛苦的事情,謝謝您對我的照料。”可是同時,我的心中又不禁涌出這樣的疑問:母親為什么會那樣教育我呢?
與親生母親的隔閡
我們這一代人接受的觀念是“去好學校學習、去好公司上班就是幸福”,成績優異、在學習上有突出表現、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因此被父母強行送去輔導班或參加多個興趣班的人不在少數。
1980年,總務省進行的“勞動力特別調查”顯示,當時64.2%的日本已婚女性是家庭主婦。到了2007年,這一數字降為36.8%。在我們父母那一輩中,大部分女性辭去工作,成為全職太太,一心一意操持家務,撫育兒女,許多母親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了女兒的身上。在那個年代,對于孩子而言,父母或其他成年人是絕對正確的化身。只要父母說一句“不行”,就不能買東西,不能和小朋友們玩耍。后來,孩子們欣喜地發現,當自己步入社會、開始獨立生活時,“工作”意味著“賺錢”,同時也意味著“自由”。這種想法成為許多人在工作中克服困難、不斷奮進的思想動力。
而當這一代孩子中的女性為人母之后,常常需要面對母親“并無惡意”的勸說,比如“你外出工作的話,孩子會覺得寂寞的”,或者“早點讓孩子學英語、學樂器比較好”。她們一方面覺得這是強人所難,一方面又不自覺地想按母親的要求行事,矛盾的情感使兩代人之間產生隔閡,發生爭執。其實,她們大致能夠理解上一輩母親做全職太太的辛苦,卻無法進一步與母親握手言和。
擁有這種困擾的人并非只有我自己。我想,與親生母親的隔閡或許正來源于“愛”。
多種多樣的母女矛盾
本田雅代,40歲,就職于證券公司,兒子10歲
我的母親高中畢業后進入銀行工作,24歲時與她的同事戀愛結婚。作為大兒媳,她一直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很是辛苦。母親要求我要聰明伶俐,會看人眼色,這給我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我6歲的時候,被視為“家族繼承人”的弟弟降生了。家人的關愛全部轉移到了弟弟身上。如果我做錯了事,母親就批評我:“要79e2de12bbeb2c405874913802478d3490406c9ab1e20f16722c58d3377da998有姐姐的樣子!”如果我乖巧聽話,就會受到表揚。我要幫母親照顧弟弟、做家務,還要上學、上補習班,每天都在拼命忍耐。
小學6年級的時候,我看了動畫片《龍貓》。看著片中一直照料妹妹小梅的姐姐小月,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高中時期,我因為怕長胖而患上厭食癥,體重一度下降到30公斤。我在醫院用臟話罵了母親,和她大吵一架。當時我坦率地說出了心里的想法,我覺得自己和母親變成了對立的兩方。高中畢業后,家里同意讓我出國留學,即便到了國外會想家,那也是我自己的決定。我愛我的母親和其他親人,我曾在宿舍的床上邊哭邊想“我是喜歡媽媽的啊”。當人們靠近時,愛、恨與依賴都會變得強烈。現在的我選擇通過“遠離”來接受母親。
中嶋美惠,30歲,就職于制造企業,女兒4歲,兒子1歲
我擁有一位責任感極強的母親。她與我的父親一同經營公司。不論處境多么艱難,她總是將責任扛在肩上。我是家中的長女,母親希望我健康活潑,但病弱的我與母親的期望完全相反。12歲的時候,我放棄了學了7年的鋼琴,又遭受了升學考試失利的打擊。從那之后,不論我做什么事,母親總是說:“反正你什么都做不好。”
小學、初中和高中,我都被同學欺負過。上大學后,我和朋友一起兼職做禮儀小姐,這段經歷改變了我。周圍的人夸贊我的外貌,認為我風趣幽默,我覺得自己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后來我被人推薦去酒吧做女招待,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去銀座打工。在那三年的時間里,我幾乎連睡眠時間都沒有。我在打工期間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明白了自己的成長環境是多么優越,我的心底產生了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大學畢業后,我辭掉了兼職,告別了燈紅酒綠的生活。我之所以能看清自身的優缺點,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還要多謝母親對我產生的影響。不過,我絕不會像母親那樣對孩子總是持否定的態度。
田中愛實,33歲,就職于廣告代理公司,兒子6歲,女兒2歲
我的母親成長于書香門第,她對自己的本科學歷相當自滿。結婚后,母親辭去了公務員職務,成了全職太太。她對教育很是熱衷,我在3歲就開始接受學前教育,還要學英語、游泳和鋼琴。后來,我遵循母親的意愿,從公立初中考入名牌大學的附屬高中,但我說什么也不愿意直升入這所大學。我決定報考美術院校。
在妹妹和父親面前,我和母親大吵了一架,甚至抄起東西砸向對方。最后,我還是選擇了考美院,不過我是參加了多次考試才被錄取的。那段時間我常常大聲指責母親:“我考不上全怪你!”我的行為給父親和其他家人帶來了許多麻煩。畢業后,我應聘到一家大型廣告代理公司工作。我本以為母親會向鄰居和親戚吹噓這件事,不想她并沒有這么做。母親一定也明白了學歷并不能代表一切吧。然而后來她轉而對我的孩子們講:“好好學習才能考進好學校哦。”看著母親,我感到無比煩躁,但我本人的經歷已經證明了不論受何種教育,孩子們都會選擇自己的路。我沒有再對母親說什么。
佐藤真美子,35歲,就職于保險公司,女兒4歲
我的母親出生于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自卑的她以“我是為你好”為由,讓我參加各種學習班。從還沒記事開始,我就學了游泳、鋼琴、英語會話。上了小學,我又開始學芭蕾、書法、茶道。說實話,我沒有和朋友一起玩的記憶。
除了學習,母親還要我做各種家務,這些都是“為了我好”。從我升入小學高年級開始,我經常會因為忍無可忍而逃到祖母的家里。母親禁止我看連續劇、情景劇等電視節目,我和祖母則會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點心,對我來說這才是幸福的回憶。祖母的家可以說是我的避風港,如果沒有那里,我真不知道自己會變成什么樣子。
之前我已經差不多把這些事忘干凈了。前幾天,我給女兒買了她想要的游戲機,母親說:“游戲機對她沒好處。”聽了這話,我立刻產生了反抗的念頭。雖然已經到了這個年紀,可當我開始控訴母親導致我喪失了童年的時候,我怎么也停不下來。我和母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不良母女關系致心病
醫學博士宗田聰指出,親子關系——尤其是母女關系——往往會變成相互依賴的關系。許多母親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女兒身上,女兒則努力實現母親的愿望。母親們希望女兒能成為自己老后的依靠,不管她們是否口頭說過這些,如果女兒持續感覺到沉重的壓力,就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在宗田醫生診治過的女性患者中,有一名20多歲的完美女性。她就職于一流的大公司,業績優異,性格要強。但是從十幾年前開始,她患上了厭食癥。由于營養失衡,她的卵巢停止排卵,造成月經不調。她不想讓周圍的人知道這件事,于是既不與朋友深交也不考慮結婚。宗田醫生詢問之后才知道,患者從小被母親要求事事第一,一直作為“母親引以為豪的女兒”活著,為此她犧牲了一切。
有的患者受過母親的虐待,因為得不到父母的認可而自我否定,不斷做出自殘的舉動。宗田醫生說:“有些做女兒的即便表面上與母親相處和諧,其實也在不自覺地被母親支配。對于這類患者,我的建議是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坦白地說出心中的不滿,停止扮演‘理想中的自己’,與母親拉開一定的距離。母女應互相保持一定的自立。我認為母親不應對孩子抱有過度的期待。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人去尊重,這一點非常重要。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迎接各種各樣的挑戰,克服它們,尋找自己的人生道路。
[編譯自日本《紅秀》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