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經濟的崛起足以影響中國改革開放36年的進程,它更使鄂爾多斯經濟在數年時間里保持快速增長,讓經濟社會充滿活力,讓人民百姓充滿幸福。當前,我們更加認識到了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指出:“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擺在了重要位置,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鄂爾多斯審時度勢,緊跟國家、自治區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按照自治區“8337”總體發展思路,根據《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制定了《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關于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意見》,為進一步促進全市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爭取形成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各類產業齊頭并進的良好經濟形態,使非公有制經濟繼續為鄂爾多斯轉型升級、富民強市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鄂爾多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現 (一)主體地位突出
目前,全市注冊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企業13.4萬戶,其中私營企業25245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70.23%,非公注冊資金總額2831.55億元,占全市企業注冊資金總額的70.33%;個體工商戶110714戶,注冊資金總額94.12億元。2012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2570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7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81億元,為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61%;完成稅收700億元,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85%。隨著全市非公經濟主體數量和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將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絕對主導作用。
(二)推動經濟轉型
非公有制經濟基本覆蓋全部準入領域,第一、三產業絕大多數由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投資發展,規模以上工業經濟中非資源型項目幾乎均為非公有制企業投資建設,大型能源企業開發煤炭資源的同時投資發展煤電、煤化工等資源轉化項目,非公有制經濟對推動產業升級、優化經濟結構作用突出,是引領鄂爾多斯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主導力量。
(三)企業成長良好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到292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戶數的78.7%;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非公有制企業210余家,超百億元的12戶重點企業有10戶是私營企業,伊泰集團等7戶企業進入自治區百強民企前十位;全市上市的5家企業、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的3家重點企業均為私營企業。
(四)創新能力增強
非公企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企業家,企業管理水平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均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非公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主體的地位更加鞏固。截至2012年,全市21家科技創新型企業、12家高新技術企業和30個企業研發機構均為非公企業,5件全國馳名商標、42件自治區著名商標和110件市級知名商標全部由非公企業創建。
(五)社會貢獻顯著
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約55萬人,占全社會總就業人數的65%,是我市解決新增就業、再就業、農村牧區轉移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是城鄉居民增收的主要來源。非公有制企業社會責任感普遍增強,主動參與各類社會公益事業,在救災、扶貧、公共事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鄂爾多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層次仍然較低
非公有制企業投資領域較為單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從事資源開發產業的企業比重大,產業鏈條延伸不足,初級產品多,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少,產品結構適應市場能力弱;新興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成長緩慢,缺乏知名品牌和高新尖產品;非煤產業集群還未根本建立,產業能級較低,上下游產業配套欠缺,創新能力較弱;農業產業化程度低;服務業企業大多經營交通運輸、批發零售、商貿流通等少數幾個傳統產業,占企業總數的63.57%,新興服務業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涉入較少。
(二)企業自身素質總體不高
多數能源開發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是在家族式體制下由小到大成長起來的,在法人治理結構、產品結構、技術水平、經營者素質和員工隊伍素質等方面都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求,制約了企業創新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融資難”問題突出
多層次資本市場尚不夠健全,多數中小企業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受信用服務體系不健全、擔保規模偏小、擔保方式單一、民間融資機制缺乏以及企業自身融資條件不足等因素制約,間接融資渠道不暢,融資難仍然是全市非公有制企業發展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
(四)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融資、技術、信息、培訓、中介等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全市各行業的行業商會、協會、聯合會組織普遍不健全,既有的行業協會服務功能也較弱;社會中介結構少、服務單一,不能滿足非公有制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服務需求。
(五)信息渠道不暢
中小企業缺乏完善的信息交流、溝通、互動的平臺,獲得政策信息和市場信息不夠及時,反映問題的渠道不暢通制約了中小企業的成長發展;針對中小企業的統計、監測體系還未建立,宏觀決策部門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情況掌握有限,制約了政策的制訂和措施的實施。
三、鄂爾多斯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措施建議
(一)提高認識,拓寬領域
大力宣傳國家、自治區關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中央、自治區和市關于發展非公經濟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充分認識非公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活躍市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業等更廣泛的領域。有關部門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對非公有制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實行同等待遇。
(二)優化環境,推動項目
一是積極籌備召開市級非公有制經濟工作會議,表彰優秀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二是要積極營造項目建設的良好環境,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堅持發展抓項目不動搖,要為投資企業和重點投資項目提供全程服務,主動跟蹤聯系,解決非公有制企業建設或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政策性問題,為其提供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咨詢、解釋等服務。各旗區、各部門要通力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制定規劃,突出優勢,按照推行一個產業、制定一個規劃、實施一套辦法的經驗,做好宏觀調控和協調服務。三是抓信息服務,要加快建立產品市場信息網絡,拓寬信息的收集和發布渠道。同時,政府和企業要通過召開信息發布會、印發信息簡報等形式,不定期地發布有關產業政策、發展規劃、投資重點和市場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引導投資創業。四是拓寬融資渠道,要積極爭取國家、省上對重點產業和項目的扶持,做好招商引資工作,積極組織有特色的優勢項目,通過赴外招商、以會招商等形式,吸引省內外、國內外資本投入項目建設;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創建政、銀、企合作平臺,充分利用經濟發展融資平臺進一步加強同金融單位的聯系和協調,為信用良好的企業開辟融資綠色通道。
(三)加強管理,提高效益
一pmRwjIbzkl1zIMwnIWm6Vw==是搞好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做為企業二次創業并確保發展的途徑來抓,幫助完善組織結構,健全規章制度,制定營銷方案,以制度建設促效益、促發展。二是搞好誠信建設,積極宣傳非公有制企業誠信典型,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營造全民誠信創業的良好氛圍。三是提升優勢品牌的創建,積極推行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安全體系認證、綠色食品認證等工作。
(四)多辦培訓,培育人才
一是以現有的培訓渠道和手段為基礎,建立靈活高效的培訓體系,加強對企業職工的培訓,企業要采取崗位培訓、異地培訓、借場練兵等形式對職工開展培訓。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和聘用機制,采取政策引導、物質獎勵等綜合措施,鼓勵和支持各類院校畢業生進入非公有制企業工作,對一些急需的專業人才,要不惜重金大膽引進,對一些急需攻克的技術難題,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臨時租賃人才的辦法解決。三是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表彰獎勵,同時改進和加強非公有制經濟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定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完善非公有制企業職業經理人測評、推薦制度,造就一支高素質的非公有制經濟人才隊伍。
(五)著力創新,重視科技
一是要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鼓勵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有條件的企業要建立科技創新和研制開發體系,把引進、消化、創新結合起來,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實施名牌戰略,以質量和名牌振興企業。二是要加強同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積極開發引進和廣泛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努力提高企業裝備水平。三是要要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的市場準入水平和競爭力,健全完善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認證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建設。
(作者單位:鄂爾多斯市統計局)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