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企業可持續發展是指企業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的持續盈利,經濟效益的穩步提高,保持自身生命力的持續性,另一方面要實現與社會、環境及相關利益者的和諧發展。
(一)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內涵
所謂持續性,是指企業具有持續造血功能,具有持續學習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其發展不能超過企業內部支持系統及外部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持續學習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的獲得依賴于組織內部寬松和諧的學習及工作環境、完備的激勵機制,以及組織為各級員工提供的培訓機會等。企業內部寬松和諧的學習和工作環境可以培養組織成員的持續學習及持續創新能力,形成持續性的人力資本;持續性的人力資本促使企業自身經濟效益穩步增長,運行效率不斷提高。企業的激勵機制日益完善、員工接受培訓的機會日益豐富、員工的職業發展計劃日益健全,越有利于提高并鞏固組織成員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持續滿足股東、經營者、員工等的需求和愿望。
(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性內涵
所謂生態性,是指企業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中,引入綠色經營理念。從原材料選擇到產品廢棄物的排放及再循環利用,始終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置于企業發展戰略的中心地位,通過節約成本、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手段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取得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企業所追崇的文化是綠色文化,它不僅包括傳統企業文化所注重的信仰意識、形態價值與規范等,更強調文化的綠色化,要求企業員工要為保護環境承擔自己的責任并付諸行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涵蓋了綠色創新理念,它強調在技術創新過程的每一步都要貫徹綠色的要求,即不僅要最終生成綠色產品,而且從創新源、R&D投入到設計、制造和銷售都要考慮到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爭取把污染降至最小。與傳統技術創新相比,綠色創新具有生態性、人文性和預防性的特點。企業所倡導的營銷方式是綠色營銷,它是指企業產品和服務應實施一種旨在兼顧企業利益、消費者與市場需求、社會公共利益與環境保護在內的營銷方式。如積極推行IS014000環境體系認證、產品包裝上推廣“綠色環保標志”、制定包括環保支出在內的綠色價格等。綠色經營理念的引入使得產品或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以更具有可持續性的方式完成,有利于滿足環境友好性需求。
(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公益性內涵
所謂公益性,是指企業積極主動的承擔社會責任,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加強企業倫理建設力度。企業倫理是指企業及其成員在從事企業經營活動時一貫遵循的道德準則及價值觀。它包括正確處理企業的環境保護問題、公司改革重組引發的裁員和沖突問題,企業內部種族、民族、性別沖突問題,員工隱私問題、跨國經營中的賄賂問題,掠奪性不公平、不正當競爭問題,知情者內部交易問題,反壟斷法問題等。企業要積極參與公益事業、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主動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以滿足法制法規、道德、習俗等社會環境的要求。
(四)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內涵
所謂公平性,是指企業可持續發展應該體現公平原則。企業各利益相關者當前需要的滿足應該以不損害企業各利益相關者的未來需要為代價。企業可持續發展應保證企業所需資源的持續利用及相對穩定的資源基礎,應保持盈利的持續增長及運行效率的不斷提高。
二、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施主體
跨入21世紀,我國順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進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從整體上來看,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加快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我們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向未來,我們面臨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挑戰。近年來我國面臨的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仍然未得到根本性改變。能源消費增長過快,主要原材料消耗也大幅度超過GDP的增長速度,資源短缺對經濟增長的剛性約束日益凸顯,能源和原材料的對外依存度過高,國家經濟安全面臨挑戰。與此同時,我國現階段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伴隨改革開放而帶來的收入失衡問題、區域發展失衡問題、隱性失業問題,城鄉二元化社會結構問題等,使得我國面臨更大的穩定壓力。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客觀認識經濟社會發展內在規律和我國面臨挑戰的基礎上,黨中央將可持續發展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奮斗目標,提出“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提出了以“五個統籌”為具體內容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我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一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和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之間存在著的尖銳矛盾,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把建設“兩型社會”確立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二是解決經濟發展和深刻變革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我國持續健康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構建在和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基礎上,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此外,從長期來看,作為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多民族大國,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亦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和國家安全問題,是關乎我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要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要解決區域間發展失衡的問題。
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自然資源的利用者,也是工業環境污染的源頭,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體。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是國家產業政策落實的實施載體,也是資源消耗的主體,因此,國有企業在我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然要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三、構建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機制
從功能角度來看,可持續發展機制應該包括健全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評價、監督和持續改進機制;從內容角度看,可持續發展機制主要體現在國有企業的戰略實施評價機制,基于戰略的全面績效考核機制兩個方面,其中包含了將企業內外部優劣勢整合形成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各項能力的具體管理制度。
借鑒國外企業和機構評價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標準,結合公司實際,建立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公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從自身可持續發展進行經營可持續能力評價、從實現社會責任角度進行社會可持續能力評價、從落實公民道德進行環境可持續能力評價,三個方面評價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狀態,比傳統的公司競爭能力、公司績效評價指標的應用更為廣泛。該指標體系包含持續性人力資本、生態公司文化、持續創新能力及組織機構等公司內部要素指標,股東滿意度、債權人滿意度、顧客滿意度、經營者滿意度、員工滿意度、監管方滿意度、環境友好性及社會認可度等公司利益相關者滿意度的衡量指標,以及資源可替代性程度、公司承載能力等指標。這些指標可以歸納到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維度中,三維度內容融合則產生了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借鑒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三維角度的因素分析,構建以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經濟維度、社會維度和環境維度為支撐的系統指標體系。
四、結論
國有企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需要堅持清潔發展,轉變增長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創建節約環保型企業,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堅持健康發展,提高資產質量和創效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利益相關者創造更多財富。堅持和諧發展,注重以人為本,處理好公司與員工、客戶、產業鏈伙伴,社區和公眾等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實現互利共贏。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