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離不開能源產業的發展,面對化石能源耗盡、環境污染和氣候變暖的形勢,世界能源產業亟需向供應多元化和消費低碳化過渡,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形勢是能源產業發展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內蒙古能源產業的發展依托煤炭起步,近年來在風電等新能源領域也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能源產業格局已發生巨大變化。在快速發展和變革的時期,內蒙古能源產業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如何破解這些難題,實現內蒙古在經濟社會發展“8337”發展戰略中提出的建設綠色能源輸出基地目標,對未來內蒙古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
一、內蒙古能源產業發展歷程回顧
依托豐富的能源資源儲備,能源產業為內蒙古乃至周邊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內蒙古能源產業不僅實現了從最初單純的能源資源開采到加工的轉換,也實現了從單一的傳統能源產業擴展到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產業發展并重的格局,能源產業鏈不斷延伸,能源產業結構逐漸多元,業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能源體系。
(一)煤炭產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前內蒙古的煤炭產業發展處于萌芽階段。新中國成立前,內蒙古經濟基礎非常薄弱,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量很小,能源產業發展極其緩慢,能源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較小。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全面計劃經濟的時期,內蒙古煤炭產業的發展始于對大煉鋼鐵運動的支持,以國有大型煤礦開發為主,煤炭的生產和消費環節均遵從于政府計劃,通過對產量、價格和運力的干預調節生產和資源分配。
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大大增加了對煤炭的需求,內蒙古能源產業平穩發展,于“九五”時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2年,內蒙古原煤產量為10.4億噸,焦炭產量為0.26億噸,分別較1995年增長約15倍和6倍。2012年,內蒙古原煤銷售中區外與區內比例、原煤外運中通過鐵路與公路的比例都約為3:2,內蒙古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地位凸顯。這個時期內蒙古煤炭產業經歷了先發展后整頓和不斷升級轉型的過程。一方面,通過技術改造和資源整合,煤炭產業集中度不斷加強,煤礦數量、平均單井產能及原煤產量均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形成了冶金、化工、建材、電力等行業為主體的重工業體系,推動了內蒙古的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隨著石油價格的不斷攀升,發展煤化工成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內蒙古在建和規劃了大量煤化工項目,通過煤炭的本地轉化實現煤炭產業鏈的延伸和轉型升級。
(二)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發展
內蒙古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起步較煤炭要晚,大概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一直以來都是處于勘探投入不足、開發和利用水平較低的狀態。進入新的世紀,隨著勘探技術的發展和勘探投入的增加,內蒙古在“十一五”以來發現了大量油田和氣田,為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提供了較好的基礎。同時,煤制油及煤制天然氣等煤化工項目的投產,增加了成品油和天然氣的供給。總體上看,內蒙古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發展都還處于起步階段,以油氣田勘探開發和探索煤炭轉化為主要路徑。從能源生產總量及構成來看,內蒙古原油和天然氣發電量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從“十一五”末期開始基本保持在6%左右的水平,原油發電量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天然氣發電量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在煤炭產能快速釋放的時期,天然氣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統計數據顯示,內蒙古“十二五”期間原油加工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內蒙古成品油生產較“十五”末期有升有降,其中,汽油和燃料油產量略有下降,柴油產量基本實現翻番,盡管如此還是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成品油的需求,要依靠區外調入。
(三)電力工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前內蒙古電力工業發展緩慢。1949年,內蒙古僅有電廠11座,發電裝機容量1.48萬千瓦,發電量0.12億千瓦時。新中國成立后,伴隨國家電力工業的建設浪潮,內蒙古電力工業發展速度有所加快,但受到國家建設重點轉移的影響,內蒙古電力工業始終處于緩慢發展階段。
從 “七五” 末期到 “九五” 計劃末期,內蒙古電力工業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作用下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并在 “十五” 和 “十一五” 期間實現了迅猛發展,是一個提量提質的過程。這個期間,內蒙古電力裝機容量、發電量、外送電量等多項指標實現連年增長并位居全國前列。同時,內蒙古電力工業也逐漸由一煤獨大的電力生產結構逐漸向多元化發展過渡。一方面,受節能減排政策的影響,通過關停小火電機組、制止無序建設和加強對火電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內蒙古火電快速擴張有所減緩;另一方面,受國家新能源產業政策的刺激,內蒙古風電、水電、太陽能及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得到快速發展,豐富了內蒙古的能源供給結構。
二、內蒙古能源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受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增速減緩的影響,內蒙古能源產業進入一個緩和發展的階段。與此同時,能源管理體制還在不斷深化,能源產業市場化也在逐步推進。但短期內,內蒙古煤化工及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以煤為主的能源格局難以改變。在應對外部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和內部體制機制改革的同時,內蒙古能源產業未來的發展應當給予節能減排、水資源匱乏和分布不均和產能過剩等制約因素更多關注,這些制約因素是內蒙古建設清潔能源輸出基地需要破解的首要難題。
(一)節能減排形勢趨緊
在內蒙古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階段,由于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所導致的矛盾及糾紛造成了不良影響。內蒙古煤炭的生產和消費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以及火力發電占總發電量的比例均占到九成左右,煤炭開采、運輸、加工轉化過程均存在一定的能耗及污染物排放,以煤為基的資源型經濟轉型必然要面對節能減排的約束。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要通過逐步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增加天然氣供應、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強度等措施替代燃煤。這對治理相關地區大氣污染、減少霧霾天氣是利好政策,但對煤炭產區則會產生巨大沖擊,倒逼煤炭產業轉型發展,敦促煤炭產業實現由煤炭外送向煤電外送的轉變,這也意味著發電過程中的污染和排放將更多的留在區內,節能減排形勢并不樂觀。
(二)水資源匱乏和分布不均
不同發電方式都會產生一定的水資源消耗。內蒙古占全國12.3%的國土面積上僅有全國1.86%的水資源總量,水資源分布東多西少。在有限的水資源條件下實現多元化的能源發展并不容易。水資源是生物質能發電能否成功走向商業化運作的重要因素,也是風電調峰需要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的基本條件。此外,煤化工屬于水資源密集型產業,噸產品耗水量達10萬噸以上,大量煤化工項目的投產需水量巨大。水資源匱乏和分布不均的現狀,會直接導致能源企業對水資源的爭奪。新建水庫、水權轉換及水資源跨區域調蓄等措施對內蒙古能源產業發展的作用還需要時間驗證,但水資源由行政調控向市場配置的轉化是必然趨勢,能源產業用水成本也將逐步提高。
(三)產能過剩存隱憂
“窩煤窩電”是近年來內蒙古能源產業發展最為社會關注的現象,供需矛盾是內蒙古能源產業發展始終存在的問題。過去的幾年里,“窩煤窩電”現象集中出現主要源于公路、鐵路及電網等外送通道建設的滯后,這是發展瓶頸造成的能源供需關系扭曲。持續增長的需求是保持內蒙古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而當前及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已成定局,同時,由于本地建設高載能項目和對外部市場對煤炭及煤電消費政策的限制,能源需求對內蒙古能源產業中煤炭生產和煤電產業鏈的發展支撐作用將明顯減弱。除此之外,新能源產業中風電也存在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棄風窩電普遍存在,有并網難的技術因素,也有電網建設的滯后因素,這都需要通過大量的投資和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實現。
三、內蒙古能源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轉型升級,應該也必須是內蒙古能源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在加快天然氣及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積極調整能源結構的同時,還需要通過一些政策引導和制度設計來破解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實現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的建設目標,進一步鞏固內蒙古在我國能源戰略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一)積極推廣潔凈煤技術
從國家能源戰略選擇角度考慮,積極推廣潔凈煤技術是必然選擇。綜合市場需求、技術成熟、環境保護、生產成本、能量轉化效率、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等因素,應在技術選擇、項目批準、科技創新等層面嚴格把關,以適合本地情況、適應市場需要的技術引導煤基產業鏈的潔凈化發展。同時,針對我區煤炭資源褐煤居多的情況,加快煤矸石處理、粉煤灰利用等煤炭廢物的資源化利用,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效率。對煤炭相關企業取得的潔凈煤技術創新給予稅收優惠,建立專項基金用于補貼能源企業引進潔凈煤技術及設備。
(二)努力破解水資源矛盾
一要綜合考慮煤炭資源分布和水資源供給,調整能源產業布局;二是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合理調整能源企業水資源配額,同時,通過水權置換達到農業節水灌溉和滿足工業需求的雙贏,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三是通過政策和成本激勵機制,提高能源相關企業的水資源管理水平,特別是要加強對煤化工項目廢水處理的監督,通過工藝升級和改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新水消耗和廢水排放,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和循環水平,實現煤化工的可持續發展。
(三)構建能源產業政策協同機制
電網建設、電力消費是能源產業鏈下游的關鍵環節,也是導致內蒙古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重要環節。現有制度安排及政策導向對能源產業發展瓶頸及下游產品銷售渠道關注較少,能源產品供需長期處于失衡狀態,使得煤炭相關產業發展受阻、新能源的投資效益也難以盡快實現。一方面通過加快輸煤輸電通道建設打通煤、電等能源產品外送瓶頸,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尋找能源下游產品消費市場,積極探索能源跨區域合作長效機制,開展深入合作,促進清潔能源產品外送。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