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實地調研發現珙縣的貧困問題主要表現為貧困人口基數大、整村貧困和少數民族貧困問題突出。自然生態貧困、基礎設施貧困、物質生活貧困、人力資本貧困和文化貧困是其貧困的主要原因。要解決這些貧困問題,就需要從生態扶貧、產業扶貧、 教育扶貧和轉移支付等方面采取措施。
關鍵詞:生態貧困 基礎設施貧困 人力資本貧困 文化貧困
一、珙縣烏蒙山區的貧困現狀
珙縣是國家烏蒙山片區扶貧攻堅計劃“兩中心四走廊”成渝——畢節——貴陽經濟走廊的重要“門戶”。目前,珙縣烏蒙山區貧困的狀況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貧困人口規模大,貧困深度較深
由于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和經濟等原因,造成珙縣烏蒙山區貧困人口較多,貧困深度較深。以2011年為例,全縣人口42.18萬人,以2300元的新扶貧標準計算,全縣尚有貧困人口6.12萬人,貧困發生率達到了18.54%。這些貧困人口中,普遍存在著教育水平低、營養和健康狀況低、自我發展能力低等“三低”狀況。
(二)連片或整村貧困問題突出
珙縣烏蒙山區貧困區的一大特點是整村連片特殊貧困問題十分突出。全縣262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就有42個,占比達到了16.03%。整村貧困的典型特征是:基礎設施差,即約39.69%的行政村沒有完成瀝青或水泥路的鋪設;村內通組路和“入戶路”尚未完成;水利設施工程老化;村級標準化醫療室的達標情況不足50%;農村青壯年文盲率和半文盲率達到了4.42‰。
(三)少數民族貧困問題突出
珙縣是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山區縣。全縣的貧困人口多發生在少數民族聚集區,且少數民族老年人貧困問題突出。這些少數民族貧困人口還呈現了教育水平低、老年人居多、貧困者成區域分散居住等特點。
二、珙縣烏蒙山區貧困的原因探究
珙縣烏蒙山區貧困的原因可以從5個角度來分析:
(一)自然生態貧困
自然生態環境惡劣是造成珙縣烏蒙山區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態貧困的表現是:一是生產環境,尤其是農業生產環境惡劣。不規則和貧瘠的土地嚴重制約了山區農業的發展。二是自然災害較多。滑坡、泥石流、旱災、冰凍和洪澇等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山區人口的生產和生活,因災致貧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基礎設施“貧困”
珙縣烏蒙山區貧困村的基礎設施貧困具有典型性,如前文所述,珙縣約39.69%的行政村沒有完成瀝青或水泥路的鋪設;村內通組路和“入戶路”工程還未全面實施;水利設施工程老化;區域內通信設施和電力設施等有待完善;人畜飲水工程尚需加大投資(其中飲水困難人口占農村人口的56%);村級標準化醫療室的達標情況不足50%;部分中小學危房問題繼續解決等。珙縣烏蒙山區貧困村基礎設施的貧困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
(三)物質生活貧困
珙縣烏蒙山區貧困人口的物質型貧困主要表現為人均GDP、人均地方性財政預算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均較低。造成珙縣烏蒙山區貧困人口物質生活貧困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來源受限。在貧瘠的山地上,傳統的農業由于受自然地理、種植技術、土地面積等限制,不具有比較優勢和規模優勢;由于勞動力素質偏低缺乏勞動能力,山區貧困人口不能進城務工獲得工資性收入;受制于地方財政狀況,不能獲得更多的轉移性支付。另外,貧困人口由于沒有物質資本的積累,更沒有財產性收入。
(四)人力資本貧困
珙縣烏蒙山貧困區的貧困人口一般都是人力資本存量較低的人群。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健康狀況欠佳,如各種類型的殘疾或重病人員缺乏從事生產生活的基本的能力。因為治病(尤其是急病和慢性病等)等原因導致家庭破產或者是過度負債等。第二是教育水平偏低、技能培訓不足或缺乏。在少數民族貧困人口中,人力資本偏低的現象更為突出。
(五)文化貧困
珙縣烏蒙山區連片貧困區的文化貧困問題是很突出的,主要表現為:1.價值觀念落后。山區貧困人口往往處于封閉的生產和生活環境中,其生存觀、生活觀等較為保守落后。一些山區中的懶惰、賭博、吸食毒品等價值觀念和行為是其典型表現。2.生產和生活方式保守落后。一些居于山區的人家,生產方式上仍然保持原始了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保守落后,以偏居于山區的少數民族貧困人口最為突出。3.文化的交流通道阻塞。文化貧困的典型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交流的通道被阻塞。
三、珙縣烏蒙山區扶貧的政策建議
針對以上對珙縣烏蒙山區貧困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政策建議:
(一)生態扶貧和產業扶貧相結合
一方面,需要加強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預防和治理自然、地質災害等,減少次生災害的發生;另一方面,需要發展生態產業,依據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可以實現產業片區,或者是一鄉一產業,或者是一村一品,逐步實現以相關產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來實現整村或者是整鄉的發展。
(二)加大公共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實現整村連片扶貧開放
過去的扶貧對象主要是個體或者家庭,通過發放補助等物質型扶貧政策實施貧困救助。這種“單兵式”的扶貧策略的惠及面較窄,效果相對較小。目前,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指導下,整村連片開發式扶貧模式值得推廣。整村連片扶貧開發,應該重點資助貧困人口集中的村子,投資于道路、學校、輸電網絡、醫療衛生站、敬老院、水利工程等設施建設。
(三)家庭生命周期分層次扶貧
基于貧困家庭中人口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現狀,可以對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人口進行分層次式的扶貧政策。具體來說,就是對貧困家庭中的幼年,尤其是學齡兒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兒童)等資助其接受優質教育;資助貧困家庭中的青少年接受職業和技術教育;引導貧困家庭中的中年人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訓,幫扶其解決就業問題;對于貧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和殘疾人則以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政府專項補助為其提供生活來源,幫助其維持基本的生產和生活。
(四)教育基礎設施與物質基礎設施扶貧相結合
在貧困地區,最需要投資的就是提高人力資本的教育和培訓。加強教育基礎設施,需要創新現行的教育制度,逐步實現城鎮和農村教育公共資源的均等化,實現義務教育重心的上移,即有步驟地推進小學教育向鄉鎮集中,中學教育向市縣集中,以利于教育資源的集中和優質教育資源使用的均等化。加強物質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實施通村入戶公路工程、水利設施修建工程、通信和電力設施架設工程、人畜飲水工程、村級標準化醫療室建設工程和村小危房改造工程等。
(五)建立產業和資源開發型扶貧基金
珙縣烏蒙山貧困區雖然是個多山的地區,但也是一個煤炭等資源儲量豐富的地區。在開發資源性產業的同時,可以建立產業型和資源開發型扶貧基金,為當地扶貧項目籌集資金。扶貧基金的來源可以采取募捐的形式,也可以在資源稅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扶貧基金,實現區域資源開發收益為當地居民共享的經濟發展新機制。
參考文獻:
[1]許飛瓊.中國貧困問題研究[J].經濟評論,2000(1).
[2]Sen,Amartya,1981,IngredientsofFamine Analysis: Availability and Entitlement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2:433-464.
[3]林伯強.中國的政府公共支出與減貧政策[J].經濟研究,2005(1).
[4]劉窮志.轉移支付激勵與貧困減少—基于PSM技術的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0(9).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