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區國土面積的70%是草原,天然草原面積是全國的1/5。廣闊無垠的大草原是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同時,豐富的草原資源為草業、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草業與生態保護建設、食品安全、糧食安全、抵抗雪災、保障牧區民生關系密切。大力發展草產業對于我區綠色發展、拉動內需、調整經濟結構都具有重要意義。
先說食品安全。嬰兒出生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吃奶,我們大多數人早晨也要喝一杯牛奶,中午要吃一塊肉,肉奶的質量安全涉及家家戶戶每一個人。牛羊是反芻動物,必須吃草方能健康生存。牛羊吃了高質量的飼草才可能生產高質量的牛奶和肉食。現在我國的奶牛飼草大多以秸稈為主,牛奶的產量和質量難以保證,所以才出現了加入外源性乳蛋白三聚氰胺事件,以及為了牛奶安全,把乳蛋白指標降低,退到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
為了保證國人喝上安全牛奶,現在國家每年要拿出六千萬元對奶產品進行抽查檢驗,如伊利一年要抽查幾千次。但這個檢驗是終端檢驗,理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源頭是什么?源頭就是一個安全高效的優質草產品。就是說,現代草原畜牧業必須有一個科學的現代化草產業來支撐。
其次說糧食安全。我國現在每年生產5億噸糧食,其中3億噸供人吃,2億噸喂養豬和雞。現在國人的食品安全意識普遍增強,認識到食草動物的肉質更安全,喜歡牛奶和牛羊肉的消費者大幅增加,2012年以來牛羊肉價格持續增長。農村人口一年消耗糧食120公斤,而城市人口是70公斤。為什么?因為城市人口吃肉蛋奶替代了糧食。所以我們應該確立大農業、大糧食概念,即草產業通過牛羊轉換成食品,與糧食直接生產成食品在能量和蛋白質水平是同一個層面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講,草也是一種糧食,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受傳統觀念和經營方式的影響,我國一直重糧輕草、重畜輕草,長期沒有立草為業。歐美和澳洲等一些國家對草業十分重視,將其看做“綠色黃金”,澳大利亞更稱其為“立國之本”。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農業發達國家,草業已成為支柱產業,多數國家利用人工牧草來調制干草、青貯或作為青綠飼料直接飼喂,有的進行深加工,制成草粉、草塊、草顆粒、草捆等,這些產品除部分出口外,絕大部分用于發展本國畜牧業。
再說草產業對抗雪災,惠及牧區民生的重要作用。大家都知道,2012年冬天以來,草原牧區發生了嚴重的雪災,救災經費下撥了,但想把草料運進去卻相當困難。我區是雪災頻發的地區,我們說要積極發展避災農牧業,建立完備的防災減災體系和長效機制。如何建立?就是要在牧區大力發展草產業,建立對抗雪災的草儲備飼料基地,這關系著牧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安全等重大民生問題。
最后談談草產業與生態安全的關系。我國草原資源十分豐富,草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1%,如果加上沙漠戈壁,就是半壁江山。我區草原面積為13億畝,占全區總面積的 70%,構成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近些年我區在草原保護和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草原生態保護補償政策的實施加快了草原生態環境的恢復,牧民普遍受益。人民科學家錢學森上世紀80年代在內蒙古阿拉善沙漠深處航天基地工作時,首次提出沙草產業理論,并預言創建知識密集型沙草產業將掀起21世紀中國的第六次產業革命。我區及西部幾省近30年的成功實踐,證明了錢學森預言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沙草產業的大力發展促進了當地生態建設、經濟發展和牧民致富三者的良性循環。
總之,我國牧草種植盡管有上千年的歷史,但作為一個產業發展則剛剛起步。在發展的初期,必須要有相應的優惠政策來扶持和保駕護航,才能促進該產業盡快成長壯大。盡管草產業效益較高,但產業發展的基礎還相當薄弱,各環節都很不配套,企業實力弱,技術水平落后,設施設備嚴重缺乏,這樣很難保障產業整體效益的充分發揮。故提出以下建議:
一、立草為業,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
我區在制定農牧業規劃或宏觀政策時,應該突出草業在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提高肉、蛋、奶品質,改善國民生活水準中的重要性,并將草原生態保護與草產業發展、畜牧產業發展、糧食產業發展以及防范雪災等統籌安排,協調發展。在整個農村牧區經濟發展中將草產業放在顯著位置。建立草業示范區。
二、繼續加大草業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范圍
目前,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中的牧草良種補貼政策補貼標準為每年每畝10元,與糧補和林業的各種補貼差距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人工種草的積極性,因此建議提高牧草良種補貼力度,多年生人工草地每年畝補貼標準要逐步提高到 100 元,一年生牧草補貼標準提高到20 元。進一步提高草苜蓿的機械化水平,擴大進口牧業機械補貼范圍。繼續擴大節水灌溉高產苜蓿示范基地建設規模,提高飼草料品質。按每畝苜蓿地單產500公斤計,我區共需高產苜蓿基地286萬畝,而2012年我們僅僅能夠解決不到9%的總需求。因此要加大投入,擴大建設規模。
青貯飼料是奶牛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區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在全區搞青貯玉米技術推廣,經過多年的努力,青貯玉米已經成為草原牧區畜牧業發展中重要的飼草料來源。建議國家實施牧草良種補貼政策時將青貯玉米也納入到補貼范圍內。
三、開展草產業職業教育和科學研究
提升草產業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術。現代化草產業是建立在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的基礎上,要實現產業的高效益,需要大面積操作和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建議盡快開展草產業知識與技術的培訓教育,提升草產業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盡快建立和完善草產業從業人員職業技術提升培訓機制。為草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現在全國有十幾所大學設有草業科學專業,但沒有一所中等專業學校,企業找不到懂得產業操作的產業工人。所以建議我區創建一所草業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加強專業技術培訓。堅持科研、生產相結合,培養一批從種植、生產到草產品加工一體化的專業技術人才,為草產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加強政府、科研院校和企業合作,進行聯合開發研究。針對目前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集結政府、科研院校及企業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推進草產業的快速高效發展。
四、扶持草產業專業合作組織,推進“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發展經營模式
由于牧草種植從播種、管理、收割等全過程的技術水平、機械化程度要求都很高,且需要大面積的連片土地,需財政扶持牧草專業合作組織,通過政策引導農民加入牧草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或簽訂土地租賃合同,推進草牧場依法流轉,由合作社開展優質牧草高產示范片區種植。合作社則可推廣優質牧草良種,同時對牧草播種、田間管理、收割、貯存等全過程進行技術培訓與服務,實現牧草的規模化、機械化生產。
當前一家一戶分散型草業種植模式具有許多弊端,直接影響飼草品質與產量,“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模式不失為克服這一弊端的有效手段。企業通過推廣優良品種種植、加強農技推廣服務、實現優質優價收購等,可實現草產業鏈各主體間更密切的經濟聯系,提高飼草品質與牧民種植經濟效益。
要尊重和學習幾千年來游牧民族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研究和傳承草原文化中的生態倫理精神,尊重牧民的首創精神和真實感受,尊重牧區基層的大膽探索,鼓勵改革創新試驗。
五、制定草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加強草產業的戰略性投資,鼓勵金融機構支持草產業發展,鼓勵支持企業社會各界和個人投資草產業
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科技開發能力、精深加工生產能力、輻射帶動能力的草產業優勢項目和龍頭企業。
六、合理利用管護和改良天然草場
在政策銜接上,逐步恢復長期禁牧草場向階段性禁牧草場轉變,階段性禁牧草場向草畜平衡草場轉變。同時,建立嚴格的禁牧、草畜平衡管護隊伍,加強管護力度。在通遼調研時發現,一些文化素質較高的牧民已經在科學養護草場。應該大面積推廣他們的寶貴經驗,鼓勵牧區對天然草場進行建設性的人工改良,科學測定土樣,有針對性地進行配方施肥。防治草場退化,保證牧草優質。
七、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建立草原生態補償保護長效機制和增長機制
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在執行現有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基礎上向制度建設轉變,即建立補貼長效機制。要把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列為國家級大型生態建設計劃,實行中央、地方、社會和牧民共建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把休牧、禁牧、輪牧、退牧還草、草畜平衡等確定為長期的草原行政管理制度。建議國家對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測算依據進行動態調節,充分考慮牧區生產成本的逐年提高、通貨膨脹率、牧民人均純收入等因素,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補助資金的增長機制,緩解因成本及通貨膨脹率帶來的生產生活壓力。逐步提高補貼標準,先將禁牧補助標準從6元/畝提高到10元/畝,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從1.5元/畝提高到3元/畝,然后逐年增加。
八、加強基礎建設,提高牧民收入
草原保護補獎政策實施后,應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畜牧業發展質量上做牧民增收的文章。目前一些牧民實行階段性禁牧后,大力發展舍飼畜牧業,但草地建設、青貯窖池、畜種改良、棚圈等基礎建設還相對滯后,牧民科技養畜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一些貧困地區政府無力配套這些投入,牧民又急切地盼望這些措施能盡快跟上,因此應高度重視草業畜牧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
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補獎政策,盡快制定階段性禁牧區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政策,增加基礎設施建設補貼內容,尤其是增加冬羔舍飼育肥補貼。使牧民盡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實現平穩過渡,切實解決好他們的生產生活問題。
九、大力發展草種業,建立草種質資源庫
我區目前草籽的生產能力有限,已無法滿足草原生態建設的需求。實行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種子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有必要加大對牧草種子產業的投入力度,建立我區牧草種子生產基地,通過良種基地進行種子生產與技術開發,可促進我國牧草種子標準化、產業化和商品化一條龍的進程,在選定基地上做出示范并在適宜地區全面展開,形成規模化生產。
通過發掘和收集草原各種植物資源種子,科學地加以貯藏,使種質在幾十年甚至數百年之后仍具有原有的遺傳特性和很高的發芽力,對于今后的生態植被恢復、建設,以及品種改良,培育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草種質新品種,甚至是生物學的理論研究提供豐富的種質和研究材料均具有重要意義。
十、加大技術創新及推廣力度,提高草業的科技含量
必須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并積極推廣應用草業新技術、新成果,特別是對牧草新品種,要加大引種力度,以解決當前草原生態建設品種短缺的問題。同時,應加強適用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組裝配套,著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全面推進草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注重發展草業中的非牧業用途,例如草坪業、草坪種植業、草地生態工程產業、草地植物化學成分提取及加工業等。
十一、建立信息網絡體系,草產品產銷體系
把信息網絡納入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范圍內,建立健全草產品信息網絡,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信息團隊,加強對產品營銷形勢、市場行情的預測分析,擴大信息覆蓋,增強服務功能,為草產業發展及時準確地提供市場、技術和生產信息。同時,構建一套完整的草產品產銷體系,培育草業生態產品,進行草產品的生態原產地評估注冊。
總之,近些年來,國家強化了草原保護建設和草業發展的力度,政策逐步健全,項目資金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民群眾的生態意識也普遍增強;在經濟低迷時期,牛奶業和牛羊肉保持了增長的勢頭,市場需求逆勢上漲——這些都預示著草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當前形勢下,進一步促進草產業發展對于我區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拉動內需、帶動就業、振興畜牧業、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