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擁有草原、森林、沙漠、濕地、湖泊、河流、地質遺跡等多種自然生態景觀,構成了獨特自然生態優勢。內蒙古草原文化底蘊深厚,蒙古文化博大精深、宗教文化古老悠遠、民族風情渾樸濃郁、工藝品也飽含民族文化特色,為文化旅游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美麗的自然風光與神奇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塑造成誘人的自然人文景觀,蘊涵有深刻的文化基根,等待人們挖掘展示。“十五”以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主要旅游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不僅高于自治區國民經濟增長速度、而且也高于全國旅游業平均增長速度,旅游業逐漸成為我區的支柱產業,也是新型的即綠色產業。
一、發掘草原文化,發揮文化對旅游的“靈魂”作用
發揮文化的“六化”作用。一是文化的“點化”作用。文化對旅游資源的整合具有“畫龍點晴”、“點石為金”作用。文化對自然風光的“點化”作用表現為,在旅游景點發掘蒙古族的民族風情文化,開發包括飲食、服侍、居住、節日、婚嫁、民間歌舞、游戲竟技等參與性、娛樂性的旅游項目。在自然風光中注入現代時尚的旅游文化,比如, “農家樂”、“牧家樂”旅游,在風景絢麗的地方可以開展生態觀光、健康娛樂、度假休閑、商務會議會展等旅游。
二是文化的“催化”作用。文化對旅游資源的整合作用,具有象化學反應的“催化劑”一樣,對旅游產品升級換代、品位提高,具有加速放大作用。影視劇、歌舞、詩歌、節慶等文化表現形式,充當“催化劑”,提升旅游的文化檔次,比如,《少林寺》、《喬家大院》、《麗水金沙》等電視劇和大型歌舞,對河南的少林寺、山西的喬家大院、云南的麗江等景點的文化內涵有很好的放大作用。
三是文化的“孵化”作用。應用文化整合旅游資源,可以使旅游增添新的文化內涵。人造景觀,主題公園的建立,是人文精神的創造活動。利用高科技的聲、色、光、氣等先進技術,打造景點、劇場、餐宿等地點,使它們藝術效果、文化氛圍產生質的飛躍。創辦并完善新型旅游項目,比如商務旅游、會展旅游、休閑旅游、體育旅游、自駕車旅游等旅游形式。此外、實景表演也是旅游文化表演一種創新文化,創意文化也會使旅游產生新質反應。
四是文化的“感化”作用。文化對人的心靈具有一種撫慰、安寧、感悟的作用,也就是“心靈雞湯”作用,追求“農家樂”、“牧家樂”就是久居繁華鬧市、生活節奏飛快,心靈疲憊的人們的好去處。對寺廟、道觀、古剎的闡釋,可以頓悟天地人三者最深奧的思考,即對宇宙的哲學感悟。對名人故居墓陵的參拜,可以道德感化,精神陶冶。
五是文化的“美化”作用。不論是美麗的自然風光、多彩的人造景觀,還是優質的服務態度、淳厚的民風民俗,都給人一種精神愉悅的美的享受。 六是文化的“優化”作用。應用文化對旅游資源的整合過程就是旅游產品的“優化”提質過程,現代文化可以“滌除”傳統文化中消極和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比如迷信思想、不講衛生。
同時,實現文化的“六融合”。一是“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相融合。旅游資源是物質有形體,而文化資源則是使旅游資源變為旅游產品的一種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在產品形成過程中起主導力量。
二是“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新”相融合。對歷史文化要依據多種形式來傳播,比如影視、文學、詩詞、歌舞、節日、雕刻、繪畫等藝術活動,這里旅游是各種活動的載體。三是“本能文化”與“純粹文化” 相融合,要把生理的舒適和心理的愉悅兼顧起來。
四是“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 相融合。充分發揮內蒙古地域優勢,把俄羅斯異域文化引進來,使本土居民在自已國土上“出一回國”。也讓俄羅斯人在滿洲里有“回家”的感覺。異國文化更具有特色性、差異性,對中國旅客具有更大吸引力。
五是設施的“硬實力”與文化的“軟實力”相融合”。旅游的基礎設施,主要體現在物質層面上的文化,必須受文化“軟實力”的“點化”作用,用行為層面文化和精神層面文化提升“硬實力”的文化檔次,同時提高行為層面與精神層面的自身文化。
六是“文化生產者”與“文化消費者” 相融合。在旅游活動中,游客是上帝,我們的旅游管理者要不斷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的不同文化需求和文化特征,有針對性地滿足他們的文化消費。
二、發揮資源競爭優勢,推進旅游產品多元發展
一是要繼續發揮觀光旅游產品優勢。在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呼和浩特周邊以及鄂爾多斯西部地區建設典型的草原文化觀光旅游區;在庫布齊、騰格里、巴丹吉林、烏蘭布和、渾善達克沙漠建立大型沙漠觀光旅游景區,重點打造響沙灣、恩格貝、七星湖、月亮湖、巴丹吉林、玉龍沙湖等沙漠旅游景區;提高阿爾山火山遺跡、海參楚魯地質公園、阿斯哈圖石林和大青山冰臼等重點地質景區的科普教育功能;深度挖掘成吉思汗陵園、元上都遺址、遼文化遺址、嘎仙洞、居延文化遺址、黑城遺址、五當召、昭君墓、大召和五塔寺等文物古跡觀光旅游產品的歷史文化內涵;豐富滿洲里和二連浩特兩個口岸城市的邊境觀光旅游產品內容;充分利用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的國際影響力,大力發展航天科技觀光旅游。
二是要大力推動休閑度假旅游產品開發。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通遼等經濟較為發達城市,進一步規劃建設滿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的城郊型旅游度假地;在資源條件優良的興安盟阿爾山市、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寧城縣和敖漢旗、烏蘭察布市涼城縣、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及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進-步建設一批溫泉和滑雪相結合的旅游度假地;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及錫林郭勒盟選擇資源和環境條件優良的草原區、林區和湖泊區,進-步建設面向國際和國內旅游度假市場的生態型旅游度假地。
三是大力發展城鄉旅游產品。以城市的歷史文化遺存為基礎,加大對城市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發展以景觀街、景觀廣場、文物古跡參觀、文化表演、歷史展覽、旅游紀念品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旅游咨詢服務等旅游項目。大力開發建設農家樂、牧家樂、林家樂和少數民族家庭游。充分挖掘利用對游客吸引力強的各種地方小戲、民間文藝表演、民間娛樂形式等,充分發揮群眾自編自演的自娛性優勢,努力打造我區鄉村旅游品牌。努力增加游客參與性強的活動內容,在現有觀光、采摘、品嘗風味飲食的基礎上,大力開發自耕自種、自收自做、自編自演、共度節慶、集體娛樂等參與性強的活動內容。
四是充分重視專項旅游產品開發。要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節慶旅游、自駕車旅游、生態旅游、紅色旅游、工農業旅游、特種運動與探險旅游。要加強觀光、度假、專項三類旅游產品的組合發展,大力發展“觀光+度假”,“觀光+專項”,“度假+專項”等組合性旅游產品。
五是更加重視搞活冬季高端旅游。我區東部盟市冬季雪期長,環境優美,具備發展冬季旅游的條件和優勢,盡快把這些地區打造成為我區乃至國內外冬季旅游的重要基地以及國家冰雪運動訓練基地。重點開發建設阿爾山滑雪場、根河市奧科里堆山滑雪場、牙克石滑雪場、呼倫貝爾呼倫湖冰雪運動訓練基地等一批景區。借助我區與吉林、黑龍江毗鄰的優勢,建立雙方溝通合作機制,通過發展旅游聯盟、聯合舉辦旅游節等形式,加強與兩省在冰雪旅游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探索共同開發客源市場,帶動旅游業實現常年化、常態化、高端化,提升旅游業發展的整體水平。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優質旅游服務
一是要加快推進構筑以呼和浩特為中心、覆蓋全區、輻射全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航空網絡。特別是呼和浩特、海拉爾機場要增加航線和航班數量,力爭盡早開通到國內重要客源地的直飛航線,拓展高端客源市場。二是加快推進旅游賓館、飯店建設。堅持高層次招商、高水平經營,引進世界知名酒店管理集團落戶自治區的旅游中心城市,形成以星級飯店為主體、經濟型酒店和其他社會旅館為補充的旅游接待服務格局。三是大力推進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要重點圍繞自治區四條精品旅游線路,在旅游城市、A級景區和公路沿線興建一批旅游星級設施。四是要積極扶持在重點旅游城市、旅游景區建設旅游服務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建立健全自治區的旅游咨詢服務體系等。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