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旅游業在經歷了三十多年以觀光為主要形式的發展階段后,隨著社會進步,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已經進入觀光與休閑度假并重的時代,休閑度假旅游逐漸成為國內旅游消費的主流和國內旅游發展的重要方向。2013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提出了“8337”發展戰略,即“8個發展定位、3個著力、3個更加注重、7項重點工作”。其中8個發展定位中對于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戰略發展目標: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這個定位既適應了目前旅游業發展的大趨勢,也立足于內蒙古自治區的區情基礎,尤其是休閑度假基地的建設,為內蒙古旅游業的產業升級和轉型、提升整體質量指明了著力點。
一、內蒙古建設休閑度假基地的市場發展背景與趨勢
(一)休閑度假旅游正在成為中國旅游業發展的焦點和熱點
休閑度假作為旅游活動的高級層次,一直以來就備受學界和業界矚目。早在1992年,我國曾批準成立大連金石灘、杭州之江、廣西北海、海南亞龍灣等12個國家旅游度假區。但由于休閑度假市場的成熟度等問題,經過多年變遷,許多旅游度假區早已名存實亡。近年來,隨著休閑度假產品需求的加大,休閑度假產品的開發建設日益受到關注。2008年,國家旅游局重新啟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評定工作。2009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中明確指出要“有序推進國家旅游度假區建設”。2010年3月和2011年5月,國家旅游局多次舉辦全國旅游度假區發展座談會。2011年頒布實施《旅游度假區等級劃分》標準。一系列的趨向顯示休閑度假正在成為中國旅游業的焦點和熱點。
(二)休閑度假旅游發展迅猛
西方研究度假的學者斯傳普( Strapp) 認為“度假是人們在假日期間外出,放松身體與精神,是一種以消閑、健身、娛樂、社交為目的的旅游形式與康體休閑方式。”經濟學界認為,人均GDP 達到1000 美元時,旅游形態主要是以觀光為主;當人均GDP 達到2000 美元時,旅游形態開始向休閑轉化;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旅游形態開始向度假升級。目前,我國國民人均GDP水平達到5414美元,已經超出了人均3000美元的標準。[1]所以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對生活和精神享受更高的追求,人們開始轉向休閑度假游,中國旅游產業將迎來大眾休閑度假的時代。
(三)內蒙古發展休閑度假旅游的競爭優勢
內蒙古發展休閑度假旅游具有一定的區位、資源和文化等市場競爭優勢。內蒙古自治區橫跨3北,與8省區相鄰,靠近京津并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獨特的區位優勢,為內蒙古休閑度假旅游發展提供了優良的區位條件。隨著現代交通業的日漸發達,內蒙古旅游的可達性將得到很大提升,原本被旅游業內稱為“點少線長”的旅游空間格局將轉變,旅游者的感知距離將moJ9nLovcXXKU0XgP8NPTw==會縮小,休閑度假的障礙性因素會得到根本的改變。內蒙古地域遼闊,人口密度低,經濟欠發達,保留著大面積的森林、草原、沙漠,自然環境受現代工業污染程度低,尤其是夏季涼爽的氣候,使其具有發展休閑度假旅游最基本的資源環境條件。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蒙古族和三少民族風情濃郁,草原文化底蘊深厚。一般規律,觀光旅游者成熟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度假需求,度假旅游者成熟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會產生文化需求。因此,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是內蒙古發展休閑度假旅游的最大強勢資源。
二、內蒙古建設休閑度假旅游基地應注意的問題
(一)協調好休閑度假產品的開發與旅游房地產發展的關系
根據國際經驗,休閑度假產品項目的開發建設往往前期投資大,且投資回報周期長。因此,休閑度假項目多采取以資金回籠快的旅游地產項目開發來緩解資金短缺的問題。旅游地產是以旅游度假為目的的房地產開發營銷模式,開發項目全部或部分實現旅游功能。正是由于休閑度假產品與旅游房地產的這種密切關系,所以借鑒國內外的度假旅游發展的經驗,內蒙古建設休閑度假基地時,要注意協調好休閑度假產品的開發與旅游房地產發展的關系,規避旅游淡季旅游房產的空置問題,避免旅游地產所造成的土地利用城市化問題,要高度關注公共休閑空間的建設。
(二)構建完善的休閑度假基地體系
較為完善的休閑度假基地體系首先應該構建旅游度假區、旅游度假城鎮二元度假空間格局,形成草原文化休閑度假區和旅游度假城鎮互為補充的度假基地體系。按照度假區具有的大型化、綜合性強、文化主題鮮明等客觀要求,合理進行項目布局。充分利用現有的旅游集散中心城鎮和特色旅游村鎮,建設度假城鎮。其次是要配置完善的休閑度假設施。度假區和度假城鎮要配置完善的休閑度假配套設施。休閑度假旅游是消費者支配自己的“閑暇”時間用于度假旅游活動,以達到放松、體驗、娛樂、健康和自我完善目的的行為和過程[2]。與傳統的觀光旅游不同,休閑度假旅游更加強調旅游者利用假期在一地相對較少流動地進行休養與娛樂。因此休閑度假旅游要求配套設施能夠滿足游客休憩、康體、運動、益智、娛樂等多方面的休閑需求。在具體建設過程中,要探索內蒙古休閑度假旅游發展的獨特模式,依托內蒙古的自然景觀特色,充分挖掘草原文化底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魅力,把產品做精做特,突出產品的魅力和競爭優勢,創建基于草原文化底蘊的休閑度假品牌,奠定在全國休閑度假旅游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三)處理好休閑度假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休閑度假地選擇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優越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可謂是度假旅游發展的生命線。在內蒙古這個環境脆弱的地區發展休閑度假旅游更要處理好休閑度假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高度關注環境質量的變化,實現休閑度假和生態保護雙贏,以期實現休閑度假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四)關注適度超前發展戰略
在休閑度假基地建設過程中,要密切關注休閑度假市場的成熟度,遵照市場發育規律,休閑度假設施的建設要適度超前發展,依托高科技技術,保持休閑度假設施的時代性。同時,設施項目要逐步分期分批,避免建設過度,造成市場發育度不足時設施的閑置及設備老化,進而影響度假基地的建設質量和水平。
(五)積極轉變旅游企業經營模式
旅游活動有三個構成要素,一是旅游主體,即旅游者;二是旅游客體,即旅游資源或者產品;三是旅游媒介,即包括旅行社在內的旅游服務企業。就內蒙古休閑度假旅游發展而言,從旅游主體角度看,有日益旺盛的休閑度假需求;從旅游客體角度看,開啟了休閑度假基地的建設。而從旅游媒體角度看,在旅游三個要素主客體條件具體的情況下,旅游企業也要做好積極應對,把握度假市場的趨勢和態勢,深度研究度假市場的游客組織方式、住宿餐飲需求、休閑娛樂需求、旅游活動和項目的以及文化體驗的需要,才能保障內蒙古休閑度假基地建設的成效。經營休閑度假的旅游企業要積極轉變旅游企業經營模式。例如,現在休閑度假的方式主要是散客和家庭式組織方式,但度假旅游者在外出旅游時,仍然需要旅行社提供的服務,尤其在進行遠程旅游時(比如出境旅游)。[3]而內蒙古旅游社業現在的經營模式還是以團隊觀光客為主。此外,據調查顯示,中國旅游者在度假時也非常喜歡享受陽光、沙灘、海水(3S);同時也注重享受美食,只是更加偏愛品嘗當地風味,這與西方旅游者的需求基本一致。與一般西方人不同之處,目前主要體現在對參加休閑、康體、娛樂活動的興趣不太大,對與陌生人交往的興趣不大,但同時,對于客房上網便利性的要求很高。[3]因此,休閑度假基地的建設,對內蒙古企業現有的經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內蒙古旅游企業不但面臨著經營模式的轉變,旅游企業應該做好積極應對,而且基于現在旅游企業小而散,不成規模的現狀,需要大力培育龍頭企業,靠龍頭企業帶動相關企業,發展集團模式,形成產業集群,以規模經濟為休閑度假旅游者提供多樣化的體驗,滿足不同休閑度假者多樣化的需求。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