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內蒙古統戰部牽頭的農村牧區調研組先后赴赤峰市翁牛特旗、阿魯科爾沁旗,通遼市奈曼旗、科左后旗、科左中旗,興安盟科右中旗、科右前旗等7個旗縣、14個蘇木、40個嘎查村,與當地農牧民及干部群眾進行了廣泛交談,涉及到生產生活生態等經濟社會諸多領域?,F將農牧民生活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報告如下,以期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一、半農半牧區農牧民生活現狀
(一)農牧民收入增長緩慢
1.來自于農牧業的家庭經營收入難以穩定增長
半農半牧區農牧民收入多數從農牧業中獲得,農牧互補性強,家庭收入一般由農業和畜牧業兩大部分組成。其中農業收入每年的變化不大,相對比較穩定。畜牧業收入是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尤其遇到手頭缺錢、孩子上學、看病等棘手問題時出售幾頭?;驇资谎蚓湍芙鉀Q大問題。而近期實施的禁牧政策,給農牧戶發展牲畜帶來諸多不便和損失,來自于農牧業的家庭經營收入受到影響。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前些年農業的補貼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相對于牧業好,再加上干旱、采取季節性休牧等政策措施的導向下經營畜牧業的數量下降,而開墾草牧場的現象時有發生。如翁牛特旗烏蘭扎大蓋嘎查原來以牧為主,近年來變為以農為主戶達80%,養畜規模驟然萎縮,牧戶只留少量冬季食用的牛羊。據老牧民講,上世紀八十年代本嘎查是較富裕的牧區嘎查,以牧為主,耕地才八畝地,后來以開發飼料地為由大量開墾草牧場,如今開墾所剩不多。還有,翁牛特旗烏丹鎮巴音漢嘎查、科右前旗額爾格圖鎮巴音浩特嘎查也存在開墾草牧場為種地的現象。農牧民反映,半農半牧區一定要農牧結合,只有農牧結合才能發揮地區優勢,農牧民才能穩定增收、脫貧致富。
2.農牧民工資性收入比重仍很低
工資性收入高的地區主要是較貧困地區、嘎查村內經營企業的地區、近郊或旗鎮周圍地區。如:通遼市奈曼旗黃花塔拉蘇木毛登艾麗嘎查100多戶,人均收入4000元,有40多戶在外打工,其中短期打工者占一半(一般種地后出去打工,收割時返回);通遼市科左后旗海留圖鎮白斯古楞嘎查,2000多人口,其中2/3為貧困戶,1/3的人口在外打工,科左中旗努日木鎮烏蘭嘎查共計103戶,451人,嘎查內有個磚廠,當地村民可在磚廠打工,年均收入近1-2萬元;興安盟科右前旗額爾格圖鎮巴音浩特嘎查300戶、1300人,蒙古族占75%,鎮所在地在本村,就地打工者近300人,外出打工者40多人,打工收入相對多,人均達5000元,另有人均10畝耕地(種玉米)、14畝草場,養奶牛戶占總戶數的一半。
3.農牧民轉移性收入種類和額度待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三農”的扶持力度有目共睹。糧食直補、農機補貼、種子補貼、退耕還林還草補貼、基礎設施項目補貼等直接和間接補貼使得農牧民收益。調研中得知,半農半牧區各類補貼合計人均在1000—2400元之間。不過,調研地多數嘎查村干部和農牧民都不太清楚補貼的種類和應發放的金額,只是從卡上取出來用而已。有些地區的補貼款不能足額發放到戶的現象也存在。補貼在地區間不平衡,種類額度差異較大,還不能夠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是需盡快解決的問題。如半農半牧區育肥牛羊的戶或合作意圖的人很多,但卻難以得到棚圈、水電基礎設施、購進牲畜、飼草料等與農牧戶生產息息相關的項目補貼。
(二)絕對貧困主要集中在東部半農半牧區
隨著我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半農半牧區生產生活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牧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改善。然而,仍有一部分群眾生活處在貧困線以下。內蒙古自治區新的貧困線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600元以下、牧民年人均純收入3100元以下。目前全區仍有266.6萬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興安盟、烏蘭察布市、赤峰市、通遼市、錫林郭勒盟西南部、大青山(陰山南北麓)地區和三個人口較少民族自治旗。據通遼市委統戰部提供的資料,截至2012年,該市仍有44.6萬農牧民貧困人口,占全市農牧民的25.97%,其中蒙古族貧困人口21.8萬人,占貧困人口的48.88%。如:科左中旗(蒙古族人口近40萬人)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區域性連片特殊貧困地區,貧困嘎查村人均純收入僅為3100元;興安盟科右前旗阿里德爾蘇木某翁胡拉嘎查在當地屬于中等生活水平的嘎查,其人均純收入僅為2000元。從實地調研看: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音花鎮東沙布太嘎查30%為貧困戶;通遼市奈曼旗黃花塔拉蘇木毛登艾麗嘎查30%為貧困戶;興安盟科右前旗阿里德爾蘇木翁胡拉嘎查40%為貧困戶。這些地區人均耕地(草牧場)面積小,交通、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后,自我發展能力較弱。
(三)農牧民生活負擔重
1.教育負擔重
一是教育資源整合后,對于幼兒及小學生的家庭帶來巨大經濟負擔和不便。最直接的表現是學生上學費用成倍增長并由此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學生父母或祖父母中的一兩個或者親戚在旗鎮蘇木所在地租用廉價房照顧年幼的幼兒或小學生生活,居住生活條件普遍較差,一個學生一年少則花費5-6千元,多則花費上萬元,這種現象較普遍;二是供大中專生的家庭負擔重,因供孩子上學而借貸款的家庭不少,其中供兩個學生的家庭負擔更重,一年少則花費2-3萬元,多則5-6萬元,這也是導致貧困的原因之一。
2.撤鄉并鎮帶來諸多不便
一是管理難。方圓幾十至幾百公里范圍內的區域服務難以到位,不容易爭取到項目等。二是干群關系疏遠。由于相距遠,農牧民都不認識自己鎮蘇木的領導、干部,互相溝通難。三是辦事不便利。因分散居住,相距蘇木鎮較遠,辦理一件事就要來回跑多次,趕幾十至幾百里地才能辦成。
3.因病致貧的戶居多
農牧民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據調查,半農半牧區較貧困的嘎查村內一半以上戶是因病致貧的,還有些慢性病人在家持續吃藥,無法報銷醫療費,醫療負擔重。基層蘇木鄉鎮醫療條件差,缺乏設備醫生藥物,農牧民看病只好到旗縣、盟市或外地去。
4.借貸款戶多,賒賬買賣較普遍
半農半牧區借貸非常普遍。有些嘎查村80%的家庭有借貸款,少則3-5萬元,多則達8-10萬元。因手頭缺錢,賒賬買賣也很盛行。不少家庭仍以當年的收入補前一年的賒賬,再賒賬買下一年的化肥農藥或生活用品,難以擺脫賒帳還賬的惡性循環狀態。
(四)生態保護與農牧民生計之間的矛盾突出
禁牧補貼難以彌補減少的養畜數量損失,生活陷入困境。從總體情況看,農牧民收入仍很單一,支出種類繁多,因生態環境的保護政策而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維持收支平衡或入不敷出戶居多。半農半牧區的耕地分得比較細,草場基本都在自然屯內一個圍欄內,若不利用,就白白浪費掉了。但因實施全年禁牧而無法合理利用草牧場,飼草勞力支出倍增,不利于發展畜牧業。調研中發現,近兩年半農半牧區農民大批量的處理牲畜,理由多是全年禁牧后飼草費用高,無法承擔原有數量的牛羊的飼養成本,只好先賣了再想辦法。興安盟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代欽塔拉嘎查366戶、1700人口,9個自然屯,草牧場14萬畝,牲畜頭數2萬多頭只。其中1000多頭牛、約2萬只羊。從2012年開始實施全年禁牧政策以來,人心波動大,怕養不起原有數量的牛羊而出售的占很大比例。其中部分人覺得沒有牲畜就生計陷入困境而打算留一些,而部分人打算全部賣掉。赤峰市翁牛特旗烏蘭扎大蓋嘎查老牧民原來有100多頭牛,前幾年1300畝草場被劃分到公益林后不能放牧了(公益林補貼6.7元/畝),無奈處理掉全部大畜,買回30幾只羊,備冬季食用。
二、對策建議
(一)千方百計穩定增加農牧民收入
1.引導鼓勵激發農牧民生產積極性
近年來,隨著生態保護政策的實施,多數地區農牧民得到多種補貼,這對于降低農牧業生產成本帶來較好的補償。但以補貼來增收或是維持生計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只有通過辛勤勞動才能推動經濟發展。農牧民收入中的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是收入增減的決定因素,是生產發展與否的晴雨表。因此不僅依靠增加農牧業補貼收入,還要重視引導持續增加家庭經營收入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針對農牧業,采取因地制宜的經營方式,盡量延伸畜牧業產業鏈條,加快周轉,帶動加工銷售等各環節增收。把重點放在優化第一產業,加速發展農牧業基礎上延伸的加工、服務等二三產業,如重點發展農畜產品粗深加工、特色旅游業等。二是直接扶持農牧戶生產基礎建設。如棚圈建設、購買牲畜、飼草料及水電等方面的補貼扶持。三是完善農牧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農牧業信息服務和技術培訓功能;建立健全農畜產品儲備制度,遏制市場波動;增加生態補貼獎勵等政策性補貼。四是建立健全獎懲制度。地方黨委政府要重視抓基層工作,以嘎查(村)為單位,選拔獎勵先進生產者,給予物質和精神鼓勵,還要懲罰教育懶惰者,鞭策其發展。
2.采取超常規政策措施,脫貧致富
一要加大扶貧資金的投入,繼續采取開發式扶貧與救濟式扶貧相結合。深入開展開發式扶貧,加大整村推進力度,加強勞動力轉移培訓,推進產業化扶貧和移民扶貧。繼續搞好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二要有因地制宜的脫貧規劃及明確的脫貧目標。其中,有些嘎查村需要移民扶貧。更重要的是采取整村推進和重點戶扶持相結合的扶貧攻堅戰。國家和自治區盟市旗縣財力、項目應投入到改善貧困地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專業合作社發展等方面傾斜,逐步培育“輸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轉變。三要充分利用農牧結合的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脫貧致富。
(二)政策應兼顧生態保護與農牧民生計雙贏
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給予的生態保護政策是非常好的,但在實施過程中當地政府采取的措施過于簡單而出現諸多問題,給當地農牧民甚至農牧業健康發展帶來無可挽回的經濟和精神損失。一些政策措施沒有充分考慮當地少數民族的特殊性,導致從宏觀上看有益的政策,從微觀上看違背了農牧民群眾的意愿,生產生活受到一定的影響。如禁牧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導致不能夠合理利用草場,處理掉大量牲畜、畜牧業規模萎縮,有些地區乘機開墾,把草牧場變為耕地等問題。
內蒙古地域廣闊,東西距離長,地理氣候雨水冷暖等自然條件相差較大。因此,客觀上要承認地域自然條件差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貼近實際制定政策措施是非常關鍵。對于赤峰通遼興安盟等半農半牧區蒙古族聚居區政策應差別對待,采取特殊辦法,給予一攬子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應著重在農牧結合方面做工作。只有發揮地區優勢,農牧有效結合才能產生更好的效益。靈活掌握政策,保護生態的同時合理利用草牧場降低農牧民生產成本,還可借鑒“一村一品”做法,探索啟動優良農畜產品農(牧)超對接模式,積極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發展第一產業以外的延伸產業,如特色農畜產品加工和手工藝產品、特色旅游業、特色產業開發等。
(三)拓展農村牧區金融服務領域,盡快解決借貸難問題
1.擴大服務范圍,積極向農牧業提供各種金融服務
要緊密結合自治區農牧業資源優勢和生產特色,繼續支持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發展前景好的有規模、有特色的家庭農牧場、合作經濟組織,農牧業龍頭企業。積極探索產業鏈金融延伸服務,解決貸款“擔保難”問題,穩步擴大農牧戶貸款規模。積極為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配套信貸資金,重點支持自治區新農村牧區流通服務網絡建設、農村公路和電網建設。以農田(草牧場)水利基本建設改造、農牧業生產基地開發建設、農牧業生態環境建設、農牧業技術服務體系、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為重點的現代農牧業綜合開發項目,促進農牧業現代化。另外,根據農牧業需要,適當延長貸款期限,有利于農牧民脫貧致富。
2.鼓勵更多的社會資金向農牧業、農牧民提供合法的資金支持
進一步規范農村牧區民間借貸行為,但又不打擊社會資金向農牧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政府及相關監管部門應盡快出臺“規范農牧民民間小額借貸行為的實施方案”,并允許良好放貸信譽的個人或組織申請民間借貸資格,從而使這種民間借貸行為合法化,保證借貸雙方的合法利益。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