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對企業國際化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60年代,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國際化的發展,新問題和新現象層出不窮,進一步推動了企業國際化理論的發展。總體而言,西方企業國際化理論大體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西方傳統的四大跨國企業理論是所有企業國際化理論的基礎;第二階段,鄧寧提出的生產折衷理論后來發展成為比較完善的國際化理論;第三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企業國際化理論更多地和網絡觀、技術創新理論聯系起來,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梁能和魯桐等國內學者也提出了企業走向世界的兩條道路。他們認為企業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面對如何在本地市場迎接世界競爭的問題。因此,走向世界可以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兩類,或者說走向世界的外向道路和內向道路。外向國際化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間接出口、技術轉讓、國外各種合同安排、國外合資合營、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內向國際化活動主要包括進口、購買技術專利、三來一補、國內合資合營、成為外國公司的國內子公司或分公司。
國內學者在對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研究中發現,中國企業國際化與其他國家企業的國際化相比,是在兩個特殊條件下展開的:一是作為發展中國家企業,屬于后發展型跨國公司,在競爭優勢、外國市場的進入方式和所有權方式等方面與先發展型跨國公司有明顯不同;二是中國是一種過渡經濟體制,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政府和企業都面臨著逐漸轉變職能以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問題。企業國際化的內外向聯系模型符合中國零售企業的國際化特點和現實狀況,是中國零售企業國際化的指導思想。
零售企業國際化理論是運用企業國際化理論,結合零售業的特點,研究零售業國際化中各個方面的問題。
一、國外學者關于零售企業國際化的主要觀點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到現在,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探討零售業國際化的動因、模式、擴張等方面。
(一)零售業國際化動因
在眾多成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Dawson和Alexander的研究成果。道森分析歐美零售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案例,歸納出了13條原因。這13條原因可以歸納為市場、企業家、資金三個方面:國內市場的局限——已飽和、開店限制、市場占有率限制;擴大市場的需求——分散風險、增強與廠商抗衡的力量、企業大型化和規模化、獲取高額收益;海外市場的吸引——具有成長性、競爭結構和成本結構不同會帶來收益、消除進入壁壘、僑胞需要;企業家精神——具有冒險心、意圖引進新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技術;資金因素——有閑置資金、海外投資成本低。阿爾克斯德德結論是:第一,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零售結構五個方面的國際化動因可分成推動原因和拉動原因兩類;第二,拉動因素比推動因素更為重要——過去受重視的國內市場飽和與開店限制等并不重要,企業對未來的預期對進入海外市場影響卻很大;第三,國內市場飽和度和對國際化的適應程度共同決定進入的模式——兩者都低,則固守本地化;適應度低而飽和度高則會采取被迫性進入模式;適應度高,而飽和度低,則會采取積極進入模式;兩者都高,則會采取擴展性進入模式。
在日本,比較典型的是山岡隆夫和田口冬樹的研究。山岡隆夫認為: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不斷成熟,以及開店限制,大型零售企業不僅要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還應不斷開拓海外市場;海外開店是開拓海外市場的重要手段。田口冬樹認為,日本零售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原因有四類:海外市場管制放松;海外市場潛力增加——因為各種原因,海外日本人增加,亞洲各國居民收入迅速提高;國內市場環境嚴峻——國內開店余地日漸減少,日益困難,成本較高;其它原因——日元升值降低了海外投資成本,泡沫經濟的影響增強了投資者的投資欲望。
上述關于動因的研究都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處:第一,分析都帶有片面性,例如,道森等的研究主要抓住了宏觀的環境因素,較少關注企業自身的微觀因素。第二,忽略了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第三,缺乏對進入和進入后經營行為的對應分析。總的來說,動因的分析結果首先要體現出多樣性,第二要體現出多因素系統的內在結構性。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辯證法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對于跨國化經營這一重大行動,更應該如此。
(二)零售企業國際化的進入模式
進入模式是跨國企業同國外合作者進行交易的方式,是企業資源進行跨國轉移的方式。
進入模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決定企業對海外市場的參與程度,決定企業資源的投入量和企業的操作方法。一旦決定后再行改變,就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進入模式的選擇是企業進入國外市場的一項重要決策。
關于進入模式,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向海外市場進入模式的研究,而從零售企業角度進行相關研究的文獻卻較少。
Treadgold(1991)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分析了一些零售企業國際化進入模式的實例,Burt(1993)對英國零售企業各種海外市場進入模式的風險問題進行了研究。而 Dawson(1993)與McGoldriek(1995)對海外市場進入模式的成本與控制程度的高低進行了比較研究,這意味著學者們已經開始關注系統地研究零售企業海外市場進入模式。
Dawson(1993)與McGoldrick(1995)認為,不同的海外市場進入模式對應不同的成本與控制水平。根據 McGoldrick(1995)的分析,零售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模式主要有許可、租約或附屬經營、特許、合資、收購以及自我進入六種類型。McGoldrick的研究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成為零售企業海外市場進入模式的重要歷史文獻。其后又有許多學者在這一問題上作了更深入的探討,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
一是對于零售企業海外市場進入方式的研究。如Phillip(1996)將其分為直接出口、兼并與收購、合資、小規模投資 (Minority investment)、戰略聯盟、特許、有機增長等類型。Rudebeck Christensen(1999)將其分為出口、全部所有(whole owned)、合資以及特許四大類。而全部所有又可以分為獨資發展與收購兩種形式,特許也分為主特許與直接特許兩種。
二是對于進入方式本質與選擇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主要表現在Doherty(1999)運用內部化理論、代理理論與信息不對稱的重要性對零售企業海外市場進入方式的本質與選擇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內部化理論主要依賴的是交易成本的分析,因為內部化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可以視作是同一種理論。當交易成本高的時候,獨資或合資的直接投資方式較之契約型方式(許可或特許)對零售商更有利。代理理論主要強調委托代理關系引發的代理成本問題。代理成本越大,就越應采用低成本,低控制的進入方式(如許可與特許)。這幾種進入方式也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契約式方法。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 Doherty(1999)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認為許多零售商通過收購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就是為了減少信息的不對稱。一個重要的實例就是狄克遜向美國這樣的經濟發達國家擴張時,偏好于使用收購的進入方式,直接購買東道國具有完善機制的地方管理團隊,從而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消極影響。
二、國內學者關于零售企業國際化的研究
國內學者的一些研究取得了局部的成果,主要包括:首先,國內部分學者對于構建零售企業進入模式選擇的分析框架、跨國零售企業在華市場進入行為的分析、進入模式內在特性的分析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如毛蘊詩(1994)從公司內部要素、投資目標國環境、投資流出國環境及投資主體目標等方面建立了四維分析模型;田存志和熊性美(2001)應用不完全信息下的契約理論,考察了跨國零售企業直接投資和契約投資兩種進入模式;張瑋(2002)從進入方式的特性對出口、轉讓資產和直接投資各自的風險性、靈活性和控制程度進行總結;許暉(2003)建立了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的綜合模型;邱立成和于李娜(2003)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模式及其影響因素作了定性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國零售企業跨國經營活動的增加,國內對零售企業跨國經營的專門研究多了許多。但從研究的層次來看,大部分研究還處于理論描述階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跨國零售企業在華市場行為及本土零售企業如何應對,從經濟學角度出發論證中國零售企業跨國經營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中國零售企業跨國經營戰略如何制定這幾條主線上。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鄭后建的《零售企業跨國經營戰略》,萬后芬與湯定娜合著的《零售業國際化營銷》等。只有少數學者對中國零售企業的海外市場進入模式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如汪旭暉、夏春玉(2005)在國外學者研究基礎上,系統分析了目前跨國零售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并購、特許、合資、有機增長與戰略聯盟五種常用模式。五種不同模式的優勢、劣勢和不同的適用條件,以及跨國零售企業選擇進入模式的影響因素。樊秀峰、嚴明義(2006)基于跨國零售企業性質與資源特征視角,運用邏輯推理方法、統計分析方法分析了零售商國際市場各種進入模式的內在特性,認為跨國零售企業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高控制度追求有其邏輯上的必然性;而具有高控制特征的獨資模式是與零售企業性質與資源特征的最佳匹配。但由于其海外進入模式的具體選擇是一個多目標的復雜決策,從而決定其高控制要求實現路徑的多元性與特殊性。汪旭暉、王高(2006)研究國外學者吉爾恩斯一德克普假說,提出零售企業海外市場進入模式并不簡單地等同于海外市場進入方式,而是一個包括海外市場進入規模、進入順序與擴張速度和海外市場進入的業態選擇在內的多維度的海外市場進入策略的組合。
上述理論是我國學者在零售國際化研究方面的成果。顯然,一方面缺乏結合零售企業特點的國際化戰略研究;另一方面就是缺乏整合的全面研究。同時,國內理論界在零售國際化的營銷領域的研究很少,相對比較欠缺。但是,我國零售企業與國外零售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硬件方面差距不斷縮小甚至超越的狀況下,管理及營銷等軟件恰恰成為我們競爭的一大軟肋。在該領域的研究無疑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的研究重點,相信隨著我國零售企業逐步走出海外的過程中,這一方面的研究會豐富起來。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