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內蒙古經濟總體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從產值來看,1978-2011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由58.04億元增加到14359.88億元,年均增長12.41%,快于同期全國平均2.43個百分點,1995—2011年,連續17年增速快于全國平均增速,其中2002—2009年連續8年增速全國第一,內蒙古經濟總量已由1978年的全國第25位躍居到2011年的全國第15位。可以說,內蒙古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內蒙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
一、內蒙古地區經濟差異變化的現狀分析
(一)內蒙古地區經濟差異的衡量方法
1.標準差(S)
標準差用于測算區域經濟的絕對差異。一個較大的標準差,代表大部分數值和其平均值之間差異較大;故S值越大,地區之間經濟的絕對差異愈大。
式中,S為標準差,Yi表示地區i的人均GDP,Y表示各地區人均GDP的平均值, N表示地區的個數。
2.極差
極差用于表示經濟發展水平最高與最低地區間人均GDP的差異,即最大值減最小值后所得之數據,反映地區經濟發展的絕對差異。R 值愈大,地區之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絕對差異愈大。
式中,R為極差,Ymax表示經濟水平最高地區的人均GDP,Ymix 表示經濟水平最低地區的人均GDP。
3.極比(I)
極比指地區人均GDP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比,用來反映的是地區經濟的相對差異狀況。
式中,I為極比,Ymax、Ymin分別表示地區人均GDP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4.變異系數(CV)
標準差與平均數的比值稱為變異系數,它是反映地區總體差異的相對指標,該數值的大小不僅受變量值離散程度的影響,而且還受變量值平均水平大小的影響。
式中,CV為變異系數,S為標準差,Y為整個地區的人均GDP均值,CV值越大,表示地區之間相對差異程度越大,反之,則越小。
5.加權變異系數(CVW)
加權變異系數又叫威廉遜系數,它用來衡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CVW數值越大,說明地區之間的相對差異程度越大。
(二)內蒙古地區差異現狀分析
以下為1978-2011年內蒙古各地區經濟差異指標分析。
1.標準差、極差分析
在1978-2011年間,內蒙古東西部的地區經濟差異處于不斷擴大的趨勢中。1978年,內蒙古東西部人均GDP極差值相差474萬元,而到2011年相差 11773元,是1978年的24.8倍,標準差由1978年的147萬元上漲到2011年的50756萬元,標準差值34年增長了345倍。可見,內蒙古東西部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極差值、標準差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9.19、10.12。
2.極比值結果分析
同極差、標準差分析結果略有區別的是內蒙古各盟市人均GDP極比結果,由圖所示,內蒙古在34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極比值由1978年的3.36上升到2011年的8.38,增長了2.5倍,從2001-2011年,內蒙古地區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地區一直為鄂爾多斯市和興安盟,極比值從2001的3.66上升到2011年的8.38,其中2009年極比值達到這11年中的最大值9.95,近兩年的人均GDP比值又逐漸回落,但仍在8.0之上。
3.變異系數、加權變異系數分析
由圖可知,在1978-2011年間,內蒙古地區經濟差異不斷擴大,從1978-1993年,變異系數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在1993年達到小高峰0.55。1994-1996的3年時間,變異系數稍有所下滑,從1997年開始,變異系數走上快速增長的快車道,到2009年達到至高點,變異系數以年均4.0%的速度上升;說明區域經濟差異呈擴大趨勢, 從2010年開始,變異系數逐漸縮小,從2009年的0.99下降到2011年的0.88。
通過上述對各盟市經濟綜合實力的評價分析,區域經濟的發展呈現強者很強、弱者很弱的“兩極化”非均衡增長格局。近年來,區域經濟差異日趨明顯,西部地區的金三角地區,包括呼包鄂三市已經成為內蒙古經濟增長極,西部其他地區經濟穩步增長,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較慢。
二、內蒙古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三角地區高速增長,區域發展不平衡
呼、包、鄂“金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綜合實力較強,是全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該地區具有較高的經濟聚集度,已經形成增長極。呼包鄂的增長從選取經濟發展水平的經濟指標來看,GDP與財政收入較高,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高,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低,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的共同特點。體現了該地區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規模大,經濟基礎好,經濟結構合理,經濟效益較好,投資及消費有效地拉動了地區經濟的增長。
(二)西部其他地區產業結構有待調整,區域發展差距較大
西部其他地區是指內蒙古西部地區的巴彥淖爾市、烏海市及阿拉善盟和烏蘭察布市。不同于東部地區發展原動力的不足,西部其他地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彼此差距較大。烏海市作為一個資源豐富的工業為主的城市,經濟基礎較好,但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過大,烏海市的發展必須著力提升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水平,以降低能耗,融入低碳的生態經濟發展。巴彥淖爾市地處河套平原,人均耕地多,且農作物產量高,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巴彥淖爾市目前同樣面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繼續保持第一產業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加快發展第二產業,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保持產業結構的合理性。阿拉善盟雖人均GDP排名靠前,但這較大程度有賴于其人口少。阿拉善盟的經濟規模較小,經濟結構不合理,消費水平較高,投資水平較低,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目前阿拉善盟的發展重點依舊是加快地區基本建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和環境。“金三角”雖然已經形成增長極,但尚不能在全區范圍內有效發揮輻射作用。以烏蘭察布市為例,同為西部地區,與“金三角”相鄰,卻未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究其原因,烏蘭察布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體現在經濟結構及規模較小,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經濟結構有待合理調整。因此,重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不僅需要實力較強的盟市帶動,同時自身應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
(三)東部地區經濟增長缺乏原動力
內蒙古東部地區是指呼倫貝爾市、興安盟、赤峰市、通遼市、錫林郭勒盟。在經濟綜合指標分析中,除了呼倫貝爾市外,東部區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與其他盟市的差距較大,從而導致了東部區經濟綜合實力低下。東五盟呈現出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投資與消費水平較低的共同特點。同時,東五盟市的人均固定投資水平較低,也是導致東五盟市經濟發展能力較弱的原因。原動力的增長不僅有賴于農牧民是收入的提高,還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二三產業,抓資源稟賦的優勢,重視降低能耗,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帶動基礎設施的繼續完善,同時提高農牧民及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的增長及儲蓄的增加,發揮消費與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三、促進內蒙古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內蒙古自治區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規劃強調必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各地的優勢和特色,推動東西部及各區域協調發展。打造以呼包鄂為核心的西部經濟區,輻射帶動西部盟市發展,共同建設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產業帶,進一步提高西部地區發展水平。加快東部五盟市的發展,加強東部盟市與周邊地區的產業、交通、市場對接,主動融入東北三省、京津冀地區發展。擴大盟市間聯合協作,形成整體發展優勢,加快全面振興步伐。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統籌內蒙古東西部地區發展,主要指導意見為加快構建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合理布局生產力,著力提升能源、新型化工、裝備制造等產業水平,增強區域實力和競爭力。推進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一體化發展,輻射帶動內蒙古西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內蒙古東部地區開發開放力度,進一步融入東北及環渤海經濟區(圈),主動承接輻射帶動和產業轉移。支持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邊境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實施扶貧攻堅。在加大對東部地區支持力度的同時,建立自治區內部對口幫扶機制,引導西部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加強對東部地區的幫扶。
在未來的發展中,“金三角”憑借地區的資源、人力等綜合優勢,仍會領跑全區經濟的發展。呼包鄂地區在全區經濟發展中起著承東啟西的作用,而烏蘭察布市是我區經濟綜合實力較弱的盟市,綜合實力低于全區平均水平。從烏蘭察布市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它具有較好的地域優勢,距離中心城市較近,比較容易接受“金三角”的輻射和帶動。
以資源新貴著稱的東部區,正在加強自身的基礎建設,對產業進行有序的發展安排,主動融入東北三省、京津冀地區發展。東部五盟擁有區位優勢,且資源豐富,在未來的發展也會凸顯東部的發展態勢。
在西部其他地區發展中,烏海作為礦產資源的聚集區,發展較快,同時應重視協調資源和環境約束的問題,要把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統一規劃,實現可持續發展。巴彥淖爾市形成了發達農業生產體系,但在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仍處于落后位置,需要逐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而阿拉善盟作為內蒙古最西部的盟市,應從協調經濟發展戰略的角度加以重視,并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為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聚集創造條件。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