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依據1960-2010年的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和沙漠化數據,采用相關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沙漠化與社會經濟條件之間的相關性以及社會經濟因素對沙漠化的影響。結果表明:內蒙古多倫縣總人口數與沙漠化面積呈正相關,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化肥施用量和城市化進程與沙漠化面積呈負相關。隨著經濟和技術因素的增加,能有效減少沙漠化面積,總人口與農機總動力、化肥施用量等人文因素和技術因素是影響沙漠化形成的主要驅動因素。
關鍵詞:土地沙漠化 驅動因素 多倫縣
內蒙古多倫縣處于北方農牧交錯帶,是我國沙漠化較嚴重的地區,也是我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從現代生態學角度講,該區具有典型的生態脆弱性,因此,本文以多倫縣為研究區,對沙漠化的社會經濟驅動機制進行研究分析,對于該區域防止和治理沙漠化,恢復和重建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研究區概況
多倫縣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南部,地處東經115°55′-116°54′,北緯41°46′-42°39′。直線距離北京180公里。氣候屬于我國東部季風區,中溫帶,半干旱向半濕潤過渡地帶,大陸性氣候顯著。多倫縣土地面積雖然不到錫林郭勒盟總面積的2%,地表水資源卻占錫林郭勒盟的一半以上,它的境內有47條河,60多個湖泊,是京津地區灤河、密云水庫的主要源頭。地處陰山山地北坡,內蒙古波狀高原南緣,地形為四周高、中間低,南部高、北部低,由西南向東北再轉向東南的半環形盆地。地貌屬低山丘陵區,受陰山,大興安嶺和渾善達克沙地的影響,地貌類型較復雜。
二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根據1960-2010年的土地沙漠化和社會經濟統計資料,探討多倫縣土地沙漠化變化以及社會經濟驅動機制。首先采用相關分析,得出土地沙漠化與各社會經濟因子的相關關系及其相關程度。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從人文因素、技術因素、經濟因素和政策因素幾個方面,分析社會經濟因素對沙漠化的影響。
三、 內蒙古多倫縣土地沙漠化動態變化
土地沙漠化面積的變化可以反映出區域土地沙漠化的總趨勢(表1)。1960年到1995年間多倫縣沙漠化土地面積由215.00 km2 擴大到811.01 km2,這種大幅度增長的趨勢一直延續到1995年,土地沙漠化愈演愈烈,最后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多倫縣拿出專項資金用于退耕還林還草,大規模的生態移民等工程措施對沙漠化土地的蔓延起了控制作用。從2000年開始,沙漠化得到有效的控制,面積由724.02km2 縮小到2010年的326.31 km2。但自1960-2010年50年間,全縣沙漠化面積整體呈增加趨勢。
表1 內蒙古多倫縣土地沙漠化動態變化 單位:km2
四 、 多倫縣土地沙漠化的社會經濟驅動因素分析
(一)指標選取
通過對多倫縣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分析,在驅動因子上選取總人口數(X1)、國內生產總值(X2)、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3)、耕地面積(X4)、糧食總產量(X5)、農村用電量(X6)、農機總動力(X7)、有效灌溉面積(X8)、化肥施用量(X9)、城市化水平(X10)十個因子,分別從人文因素、經濟因素、技術因素三個方面來分析對沙漠化的驅動作用。
(二)原始資料來源
本文所需的原始資料來源于《內蒙古多倫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資料匯編》(1960-2010)。
(三)土地沙漠狐的社會經濟驅動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分析就是研究變量間線性相關程度,并用適當的統計指標表示出來的一種常用統計方法。相關系數是測定變量間線性相關程度和相關方向的代表性指標,其常用符號r表示,有參與相關分析的兩個變量是對等的,不分自變量和因變量等特點。因此,相關系數只有一個。相關系數有正有負,正負號反映了相關關系的方向,正號反映正相關,即兩變量變動的方向一致,負號反映負相關,即兩變量變動方向相反。
下面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選取的十個因子以及多倫縣土地沙漠化面積等變量之間進行相關分析,最終得到如下表2的相關系數。
表 2 各因子兩兩相關系數表
結果表明,各因子之間的相關性有如下特點:
1.因子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國內生產總值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農村用電量、農機總動力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說明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則對應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加,而想要獲取更多的產值,農用機械的總動力必然要增加到達到期望值的結果,從而帶動用電量的增加;反之亦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帶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縣城性質使政府政策在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同時更加注重農業發展,由此興起農業生態建設,使耕地面積有所增加。發展農業,有效灌溉面積是一個重要指標,其與農村用電量、農機總動力呈顯著的正相關,即要增加有效灌溉面積,必然大量運用農用機械動力,從而引起用電量的增加。
2.社會經濟因子與沙漠化面積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2的相關系數不難看出,總人口數與沙漠化面積呈正相關,即人口增加,沙漠化面積增大。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化肥施用量和城市化進程與沙漠化面積呈負相關,說明隨著這些代表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的增加,會有效增加綠化面積,減少沙漠化面積。即人口、經濟、技術因素是影響沙漠化面積變化的主導因子。
(四)土地沙漠化的社會經濟驅動因子的因子分析
通過相關性分析,發現這10個驅動因子中,部分因子自相關性較強,這就增加了分析處理問題的難度。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從各驅動因子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這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把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但不同組的變量相關性較低。每組變量代表一個基本結構,這個基本結構成為主因子。利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因子分析,根據保留主成分數目的方法:一般取累計貢獻率達85%-95%的主成分,并根據特征值變化曲線的轉折位置判斷出本次研究的主成分為3個,相應載荷見表3 、表4 。
表 3 方差分解主成分分析
表 4 主成分載荷矩陣
選取的這三個主成分累計貢獻率已達到86.614%,即把全部指標提供的信息的86.61%反映出來。所以,驅動因子在這三個主因子中的載荷可以充分代替原始因子所表達的信息。
表5為三個主因子的載荷絕對值之和:
表 5 三個主成分載荷
注:*,三個主成分載荷絕對值之和。
對于沙漠化土地而言,從三個主成分載荷可以看出,其相對重要性依次為:總人口(X1)、耕地面積(X4)、農機總動力(X7)、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3)、有效灌溉面積(X8)、化肥施用量(X9)、糧食總產量(X5)、國內生產總值(X2)、農村用電量(X6)、城市化水平(X10)。而第一主成分載荷主要由農村用電量、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化水平等驅動因子決定,這幾個驅動因子代表經濟因素,是影響研究區沙漠化變化的主要社會經濟因素。而第二主成分載荷主要由總人口、耕地面積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等三個驅動因子決定,代表了人文因素,是影響研究區沙漠化面積變化的主要社會經濟因素。第三個成分載荷主要由化肥施用量和糧食總產量等驅動因子決定,代表了技術因素,是影響研究區沙漠化面積變化的主要社會經濟因素。而三個主成分載荷更突出總人口與農機總動力、化肥施用量等代表的人文因素和技術因素的作用。那么,要有效控制沙漠化面積的變化趨勢,就需要在這些因子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
五、結論
通過對研究區的社會經濟指標進行數據收/rr3ZYF2Jcvo5hAc7UQeJg==集,選取十個指標分別反映人文因素、技術因素、經濟因素,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十個指標以及多倫縣土地沙漠化面積進行相關分析,找出相關性,發現總人口數與沙漠化面積呈正相關,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化肥施用量和城市化進程這些代表經濟因素、技術因素與沙漠化面積呈負相關,說明隨著這些代表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的增加,會有效增加綠化面積,減少沙漠化面積。依據相關分析結論繼續對十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原理和主成分分析原理,找出影響沙漠化的主要驅動力為人文因素和技術因素。另外,本區的政治因素起很大程度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阿如旱等.京津風沙源區土地沙漠化時空變化規律及其發展態勢研究[D].呼和浩特.2007-3-27.
[2]多倫縣志編撰委員會.多倫縣志.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
[3]實用數據統計分析及spss12.0應用.2006.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