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一個在全球化下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的大國,中國的國有企業肩負著艱巨的歷史使命與現實重任,是其他任何一類企業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經濟安全的中流砥柱,對其作用的探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國有企業的內涵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深入發展,企業形式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和發展。新的企業形態根據不同國家制度和經濟情況,呈現出了各異的具體形象。在理論界,國有企業雖然并不算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特別是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演化出不同以往的內涵和作用,所以我們必須結合國有企業發展的新階段和新高度,對國有企業的現代內涵和作用進行總體把握。
(一)國外有關國有企業內涵的定義
國有企業內涵是由國有企業的性質決定的,國有企業的定義正是對國有企業性質的反映和總結。把握住了國有企業的性質,才能從理論上對國有企業的作用做出判斷。國外的市場經濟起步較早,對企業制度的研究更為深入、完善;在我國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際,對這些定義的解構能夠為我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佐證。
1.聯合國關于國有企業的定義
關于國有企業的定義聯合國曾在1968年給予過:國有企業是依靠公司法或其他公法而設立的公共所有企業以及受公共控制的企業、公共股份公司等,或是大型的非股份有限單位,這種企業將其生產的絕大多數商品出售給公眾。從聯合國的定義看,國有企業既包括了國家獨資企業,又包括受公共控制的企業和公共股份公司,這些企業依公司法或者專門的公法而設立,依靠出售產品和收入而運轉。
2.世界銀行關于國有企業的定義
世界銀行在1997年的政策研究報告中對國有企業下的定義是:由政府擁有或控制,靠出售貨物和服務獲得主要收入的經濟實體。該定義將國有企業限定為由政府部門僅憑其所有權地位控制其管理決策的從事商業活動的企業,包括了政府部門直接控制的企業、政府通過其國有企業直接或間接地持有大部分股份的企業以及政府雖持有少量股份但仍能有效控制的企業。
(二)國內有關國有企業內涵的定義
研究我國國有企業內涵演變之前,有必要介紹一下19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起來的蘇聯全盤國有化模式,這種模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各國社會主義效仿的對象,我國建國初期的國有企業也基本上是在借鑒、模仿蘇聯原型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1.蘇聯全盤國有化模式
最初,并不沒收全部私人資本,只是把土地、銀行、大辛迪加等壟斷組織收歸國有,對其他資本主義工商業只是取消其商業秘密,實行工人監督。但是,由于資產階級的反抗,這種走迂回道路的設想未能順利實施。到了戰時共產主義時期,中小企業也收歸國有。在這種背景下,國有企業直接完全服從聽令于國家的特性正契合了“國有化”的需要。在全盤國有化理論的統領下,蘇聯國營企業、合作社企業(準國有企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到1950年國有企業和準國有企業成為經濟系統內唯一的企業類型,私有企業被徹底清除,國有企業等同于企業,單獨對國有企業進行定義已經變得沒有什么意義了。
2.我國國有企業內涵
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情況與蘇聯基本一樣。以上海市為例,從1949年國有經濟僅占國民經濟的16.3%,到1958年社會主義私有制改革完成,國有經濟占國民經濟比重達到98.3%,集體經濟比重1.7%,全盤國有化基本完成。此時,全國范圍內,國有企業已經成為我國最重要、最普遍的經濟組織,承擔著政治、營利、社會公平等多種功能,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絕對支配地位。在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的界定十分明確,但隨著改革開放方針和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逐步確立、市場環境和制度逐步完善,面對經濟環境和經濟制度的變化,國有企業的內涵、功能方面都需要重新界定,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近年來,我國經濟學界對國有企業的研究比較多。但目前,在學術界有關我國國有企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三)結論
綜合國內外國有企業的相關定義,筆者認為,“控股說”與國外有關國有企業定義都明確提出了國家直接控制或間接控制,這不僅是國有企業特殊性的重要來源,而且是國有企業發揮作用的重要基礎,也應該是我國市場經濟下的國有企業的根本屬性。至于“獨資說”盡管準確描述出了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國有企業的特性,但相信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這種類型的國有企業雖不會消失,但在我國國有企業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小。而“參股說”則是對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過渡形態的描繪,尤其是一些政府逐級退出的領域和行業尤其出現一些參股不控股的企業,相信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此類型的國有企業會基本消失。由此而論,本文研究的國有企業是指國家能夠直接或間接控制其運行的企業,這其中既包括國有獨資企業,也包括國有控股企業。
二、國有企業功能的理論研究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的功能直接關系到國家對于國有企業發展、改革的整體把握,同時還涉及到國家對于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管理方法以及國家對于國有企業發展的支持政策等諸多方面。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首先是一個重大的、急需解決的實踐問題。
(一)西方經濟學對國有企業的認識
亞當·斯密對國家的作用和政府的動機表示了極大的懷疑,他認為不斷增加國民財富的最好辦法就是給經濟活動以完全的自由,由國家經營業務不免有浪費,因為“君主的代理人認為主人有無盡的財富。他們不關心貨物以何種價格買來,以何種價格銷售;他們也不關心從一地運往另一地的運輸費用。”保羅·薩繆爾森對政府的主要職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如矯正市場失靈、對收入進行再分配、穩定經濟并促進經濟再增長、制定和執行國際經濟政策等。但在凱恩斯的有關學說中,主要研究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干預工具等,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并沒有研究國有企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恰恰在西方國家執行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時,產生了大量的國有企業。
(二)當代國內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的理論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者借鑒國外理論的前提下,對于國有企業的這種經濟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國的具體國情,決定了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系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相較西方理論界,我國對國有企業功能的研究更為具體多樣。
1.國有企業盈利功能
我國國有企業數量較多,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所以對國有企業在經營中實現盈利,進而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成為我國國有企業的重要功能之一。對公共財政的貢獻上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仍是公共財政資源的貢獻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國有企業更像是精銳的野戰軍,屬于資源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企業,它們的核心任務就是要與世界500強企業開展激烈的競爭,不僅要在其中占一席之地,而且要迅速崛起,成為行業中的領軍企業。
2.國有企業調控功能
在國內,也有許多經濟學家側重于研究國有企業的調控功能,一方面強調國有企業對經濟的干預作用;另一方面倡導盡量減少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影響,以期更好的發揮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根據對中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與對市場效率的分析,從作用方面看,中央企業的作用體現在市場失靈的領域。市場作用越小,中央企業的作用應該越大;市場作用越大,中央企業的作用則越小,兩者呈反方向對應關系。盛洪也指出,國有企業應在特定情況下創立的,這個特定情形可以是很強的自然壟斷,很急迫的時間達到某一公共目標,或有公共物品的性質等等,使市場失靈或部分失靈。
3.國有企業社會責任
國有企業不是一般性的企業,其特殊性就決定了國有企業要擔負與一般性企業不同的社會責任,這點已經在我國理論界AtPGAlRWJHj2zqDVCbtPjx3OYMPwmg1/RRjnFoGG05A=和領導層形成了一定共識。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看,國有企業之所以稱之為國有,即因投資人為政府。由以上觀點能推論得知,國有企業不同于私有企業的根本之處在于,國有企業在社會責任和義務以及公共政策目標這方面的要求和標準要比私有企業高得多,對國有企業來說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特定的、強制的、法定的企業目標和責任。國務院國資委2008年1月發布《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152家中央企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社會規范和商業道德,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對股東、職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者和自然環境負責,實現企業、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此外,意見還強調,央企履行社會責任,必須要維護好職工的權益。
(三)結論
從分析可知,有關國有企業的功能,西方學者的認識是比較一致的,即調控功能。國內學者的研究相比更加寬泛,比較顯著的差異是關注國有企業的經濟利潤,發揮其經濟屬性。作為市場經濟中一種特殊的企業,國有企業既有資本的一般屬性,又有國有的特殊屬性。基于此雙重屬性,國企承擔的多重功能或目標使命歸結為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方面的經濟功能與保值增值以外的社會職能。“經濟功能”是指所有涉及國有企業或國企出資人利益方面的功能內容,主要包括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功能、增加財政收入功能、國民經濟主導功能。“社會職能”主要包括彌補市場失靈功能、承擔社會責任的功能、政府宏觀調控功能、國家安全與戰略發展功能、共同富裕功能等。正確認識與把握我國國有企業功能的共性與個性要求,既關乎國有企業發展前景,又關系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更關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堅持。這是在我國國企功能定位議題上必須堅持、毫不動搖的出發點和歸宿。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