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服務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本文有針對性的分析了欠發達地區金融服務面臨的“五個矛盾”,并結合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 金融服務 對策建議
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關系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和諧。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在當前,解決欠發達地區金融服務的關鍵是解決好縣域金融和“三農”金融問題。
一、欠發達地區金融服務面臨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網點收縮與金融需求增長間的矛盾
一是農村金融服務相對缺失。大型銀行縣域機構不斷收縮,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分布在縣城附近,鄉鎮金融服務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二是縣域金融服務效率不高。表現為網點部署不合理、自助設備缺乏、人員數量及素質有限等,這與“三農”客戶數量多、分布廣、需求多明顯不匹配。三是金融服務水平低下。一方面,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涉農項目建設向大型化方向發展,單位項目資金需求量明顯變大;另一方面,隨著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個體工商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增多。與此對應,農村金融機構卻不能提供相應的大額、批量貸款,導致農村企業生產和家庭經營往往被卡在規模經濟的臨界點之下,農村產業結構難以實現戰略性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也難以實現質的變化。
(二)資金供給的有限性與縣域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
一方面隨著改革深入推進,縣域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對資金需求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受金融機構管理體制變化和內部考核因素等影響,金融機構信貸資金投放受到制約,二者的反向變化加劇了資金供求矛盾。一是銀行機構存款資金通過存放上級行社和金融市場大量外流,導致縣域地區存貸比過低。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比有相當一部分常年在40%左右徘徊,中西部更突出。農村資金外流,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是縣域經濟資金需求增加,資金缺口擴大。調查顯示,縣域經濟基礎薄弱,自籌資金能力有限,縣域企業和農戶資金需求仍然首選貸款,但滿足率比較低,農戶結構性“貸款難”問題較為嚴重。在當前經濟金融形勢下,宏觀調控政策未能實現對欠發達地區更多的傾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金供求矛盾。
(三)傳統信貸管理體制與農村金融創新間的矛盾
農村金融服務對象廣泛,客戶群體差異大,客觀上要求提供靈活多樣的金融服務,但農村金融機構現有管理體制制約了創新發展。一是信貸管理與縣域經濟發展多元化、市場化的要求不適應。目前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仍然以傳統存、貸、匯業務為主,業務缺少創新,一些貼近農村實際的新型應收款抵押貸款和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等抵質押貸款沒有有效開展,金融服務功能和服務手段很難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授信審批鏈條過長。一方面,不斷提高貸款準入條件,要求提供有效抵質押手續,導致評估、登記過程手續繁瑣,增加貸款成本,使一些借款者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基層機構缺乏信貸決策權,大量信貸投放需逐級上報審批,環節多、周期長、效率低。此外,涉農金融機構普遍實行貸款終身追究制度,導致拒貸畏貸思想明顯。
(四)“三農”自身薄弱性與金融機構趨利性間的矛盾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整體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縣域銀行機構普遍面臨成本收益不對稱的尷尬局面。農業是天生弱質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強,在尚未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業風險補償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的情況下,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必將影響金融機構信貸質量。此外,銀行機構對“三農”信貸營銷成本較大,也導致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投放非常審慎,不愿輕易改變,而是把有限的資金投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政府背景項和少數優勢行業大客戶,導致“三農”貸款難的問題仍然突出。
(五)金融生態環境不佳與加大信貸投入意愿的矛盾
欠發達地區金融環境欠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金融機構信貸投入。一是財政激勵導向作用不足。目前,公共財政除了對農業龍頭企業貸款、農戶小額貸款等有一定的貼息和補償外,對支持縣域經濟的商業金融基本上沒有優惠或補貼政策,激勵和引導作用不足。二是信用擔保體系發展緩慢。欠發達地區擔保機構受資本金限制,擔保規模有限,業務主要集中在城區,縣域以下擔保基本處于空白。此外,擔保公司為縣域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要求企業提供反擔保,增加了貸款主體的融資成本,使農村經濟實體止步于信貸門前。三是農業政策性保險發展滯后。農業產業風險大、回報率低,與商業銀行追求最大利潤的目標相悖。當前,農業政策性保險尚在試點,商業保險不愿涉足農業,農業貸款的風險得不到保障,影響了銀行信貸投入的積極性。四是信用環境欠佳。受信用環境不佳影響,逃廢銀行債務行為時有發生,銀行信貸催收和維權時間長、難度大、費用高,致使農村經濟主體融資陷入惡性循環。五是抵押登記及優惠政策難以落實。據調查,一些地方的土地、房產等部門在辦理他項權證等貸款抵(質)押手續時,并未嚴格執行有關費稅優惠政策,或以種種理由推脫拒不執行優惠政策。
二、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政策引導,完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
要結合經濟發展水平,合理規劃農村金融體系建設。一是加快推進農信社改革,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市聯社改制為農商行,做大做強涉農業務,發揮支農主力軍的作用。二是引導郵儲銀行加大對農村中小企業和廣大農戶貸款投放,確保信貸規模,與其在農村地區存款規模對等。三是鼓勵大型銀行通過網點“下沉”和“專營事業部制”等方式回歸農村市場,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四是積極引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不斷激活縣域金融市場競爭力,使廣大農民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有效克服目前農村金融網點不健全的“短板”。
(二)加快金融創新,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產品需求
一是加快體制和機制創新,深入推進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陽光信貸、富民惠農等專題活動,建立適合“三農”和縣域特點的金融發展模式。二是探索完善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等有形抵押貸款和有效訂單、倉單等無形權利質押貸款,讓廣大農民有物擔保,共享金融服務。三是簡化手續、優化流程、提高透明度、做到銀行的手續、程序讓廣大農民看得懂,辦得到,進一步提高農民獲得貸款的便捷性和普及性。四是積極探索發展“公司+農戶”等農業產業化經營貸款,努力推廣授信貸款、聯保貸款,根據農業生產特點,適當延長貸款期限。
(三)健全擔保體系,緩解貸款擔保面臨的問題
一是建立主要由地方政府出資,企業和個人參股的貸款擔保基金,為農村經濟組織貸款提供擔保服務。二是建立由地方政府、農民、企業和金融機構參股的專業化擔保機構,采取市場化運作,以服務“三農”為主,按照保本微利原則經營。三是政府以風險補償方式鼓勵現有商業性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增強擔保公司的擔保能力。四是政府以銀行利息補貼和擔保費用補貼鼓勵有條件的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和協會組織創辦針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擔保公司。
(四)完善配套政策,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放寬農業貸款貼息政策的適用范圍和條件,進一步加大涉農中小企業的貸款補貼。二是發揮貨幣政策引導作用,加大支農再貸款和扶貧貸款規模,提高貸款利率優惠幅度,進一步降低涉農金融機構準備金比率。三是實行有差別監管政策,制定差異化監管指標,通過監管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和縣域經濟支持。四是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使支持銀行發展政策落到實處。如政府應協調土地、房產部門在辦理他項權證貸款抵(質)押手續時,嚴格執行相關政策,以降低客戶的信貸成本等。五是加大信用體系建設,通過“信用鎮”、“信用村”和“信用戶”評比活動,提高民眾信用意識,改善信用環境。堅決打擊和制止信用缺失行為,對拖欠貸款、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個人,政府要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嚴厲打擊,敦促司法部門加大對金融訴訟案件的執行力度,維護銀行金融債權。
參考文獻:
[1]鄧智毅.重構縣域金融服務體系[N].湖北日報,2013-3-4.
[2]銀監會.推動實施“三大工程” 提升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服務水平[N].金融時報,2012-6-13.
[3]楊小平.大型銀行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之路的探索與思考[N].金融時報,2011-5-30.
[4]許兆春.完善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思考[N]. 金融時報,2010,9,27.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