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的民事檢察,是在人民代表大會政體制度下檢察權對審判權進行有效制約的重要體現。2012年民訴法修改推進了民事檢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也將使檢察機關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
民事檢察是中國檢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民訴法修改對民事檢察的范圍、方式、當事人申請民事檢察監督的程序限制、民事檢察的監督體制、措施和手段進行了完善。通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國民事檢察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和制度體系,具有公權力性、合法性、事后性、程序性、保障性特征。我國民事檢察的基本原則包括:依法與謙抑、監督與支持、實體監督與程序監督、依申請監督與依職權監督。
要認識我國民事檢察的功能定位,應當在全面認識我國民事檢察的地位、制度前提、理論基點、基本內容與特征及其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正確把握民事檢察與司法權威、當事人的民事處分權、民事當事人的訴訟地位、民事裁判的不確定性、“裁判的既判力”原則、訴訟經濟原則之間的關系。
要準確界定民事檢察權行使的邊界,則要正確處理好檢察權與民事訴訟中其他權力及權利的關系問題。第一,民事檢察權與訴權的關系。民事檢察權是否介入,受制于當事人訴權的行使;而屬于當事人訴權范疇的一些派生權利,檢察機關不應代為行使。第二,民事檢察權與審判權的關系。民事檢察權的行使應當以不影響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為限。第三,民事檢察權與當事人的自力救濟權的關系。對于法院一審生效的判決和裁定,檢察監督應當有一定的限制,對于當事人不服已生效的二審判決和裁定要求進行再審的案件,檢察監督是最后的有效保障。第四,民事檢察權與法院內部的監督制約的關系。檢察機關應當與其他各種監督制約形成合力,構建對民事司法活動進行有效制約的外部監督體系。第五,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偵查權之間的關系。要明晰二者各自的職責范圍,又應當注意配合協作,以達到全面履行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責的目的。
(摘自《中國法學》,2013年第4期,第120-134頁。)
*本文由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王莉同志執筆,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有關同志參與研究。[1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