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是指對犯罪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在收到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后,或者人民檢察院根據案件情況決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不起訴決定后,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除司法機關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以外,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的制度。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275條的規定是我國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確對于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應當有條件的將其犯罪記錄予以封存,即確立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是我國法律制度向世界接軌邁出的重要一步。對未成年人而言,以立法形式建立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從技術上講,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是指不完全消滅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通過設定條件嚴格限制未成年人犯罪記錄被查閱。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只原則性地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犯罪記錄予以封存”,但對犯罪記錄封存的條件、啟動、效力等問題都沒有作詳細的闡釋。為在司法實踐中運用和落實此制度,筆者認為需把握好實質要件。
(一)明確封存條件
根據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將犯罪記錄封存。這意味著刑事訴訟程序終結于法院,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犯罪的未成年人享有犯罪記錄被封存的權利。那么對于刑事訴訟程序在檢察院階段就終止的犯罪未成年人,其犯罪記錄是否也應當被封存呢?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刑事訴訟程序終結于檢察院主要是指人民檢察院根據案件情況決定對未成年人作不起訴的情形,這又具體包括絕對不起訴、相對不起訴、存疑不起訴和附條件不起訴四種情形。從某種角度看,被人民檢察院做不起訴決定的犯罪未成年人,其違法犯罪情形或更輕。舉重以明輕,對于法院判刑的犯罪未成年人都可以適用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對于檢察院作不起訴決定的犯罪未成年人則更應適用。如此,才能使更大范圍內的犯罪未成年人受益。雖然修改后《刑事訴訟法》未對這一內容進行規定,但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507條則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訴決定后,應當對犯罪記錄予以封存。”這無疑也是對筆者觀點的肯定。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未成年人指的是犯罪的時候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即使被發現犯罪行為或是在判決時,罪犯已經年滿18周歲,也必須作出封存決定。
(二)明確封存對象
犯罪記錄封存要對刑事訴訟各環節所有涉及案件的紙質及電子數據進行封存,并執行嚴格的封存制度。刑事訴訟過程歷經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三個階段,主體從公安、檢察院轉換至法院,同時還會涉及到司法行政機關。要對犯罪記錄予以封存,意味著對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涉及到的偵查卷宗、檢察卷宗、審判卷宗等各種案卷材料以及各種登記案卡、筆錄、記錄、報告、收押證明都予以封存。犯罪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在任何一個階段泄露都意味著整個犯罪記錄封存失去了其意義。因此,犯罪記錄封存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一家牽頭,多家配合才能真正做到對犯罪記錄的封存。
對于被封存的犯罪記錄,應當執行嚴格的保管制度,公、檢、法、司各機關應當將擬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卷宗等相關材料裝訂成冊,建立專門的未成年人犯罪檔案庫,并貼注“犯罪記錄封存”特有標識,由專人對決定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檔案進行管理,嚴格保管。對于網上辦案系統涉及的相關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各機關應單獨設置一個系統數據庫,將未成年人的姓名等身份信息改用編號、代碼表示,設置嚴格的數據庫密碼,明確專人負責管理和操作,任何人不得私自登陸。
(三)明確封存效力
犯罪記錄被封存后,其效力將持續并產生以下效果。第一,被封存的犯罪記錄,除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以后,對于其他查詢,一律給出否定性回答。第二,犯罪記錄被封存后,本人有拒絕向任何部門、個人陳述的權利,在填寫各種表格時,不再填寫“曾受過刑事處罰”的字樣。犯罪記錄封存的人和普通人一樣依法平等地享有各種權利,免除在求學、就業等階段因曾有犯罪記錄而遭受歧視;第三,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封存不因任何原因而終結,有關部門在查詢之后,對于原有犯罪記錄仍保持封存狀態,查詢后了解相關情況的單位同時具有了保密的義務。
二、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思考及探索
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是一項具有進步意義的新制度,要將這個制度運行成熟,還有可完善和挖掘的空間。
(一)對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監督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是刑訴法增設的一項制度,應當加強監督。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主要涵蓋司法監督與法紀監督兩個方面。從性質上講,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封存,都屬于刑事司法制度的范疇,應當納入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范圍。針對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檢察機關的監督主要分為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首先是外部監督,即對公安、法院以及司法機關的犯罪記錄封存情況進行監督。一要監督上述單位是否依職權主動啟動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二要監督犯罪記錄封存的實效,監督查詢單位或查詢人是否具有查詢資格、是否符合法定查詢條件。三要監督已啟動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案件是否具備法定的實體要件。其次是內部監督。檢察機關作相對不起訴處理而決定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由上級檢察機關定期審查或者不定期抽查相關犯罪記錄封存是否符合實體要件,是否被合理保管等方面。除此之外,在犯罪記錄封存的具體執行中,檢察機關還應對教育部門(學校)、用人單位、街道及社區基層組織等,履行義務的規范性進行監督,如查詢單位履行保密的情況、查詢所得信息的使用是否在規定范圍等進行監督。
(二)與犯罪記錄封存相配套的機制
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目的在于消除失足未成年人犯罪標簽效應,推動失足未成年人再社會化。為充分發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優越性,使被封存犯罪記錄的未成年人真正不受社會非理性評價,還需從相關法規到配套措施進行相應完善。
1.與相關法規及制度相銜接。我國《檢察官法》第11條、《法官法》第10條、《人民警察法》第26條規定,曾因犯罪受到刑事處罰的,不得擔任檢察官、法官、警察。《律師法》第7條規定,申請人受過刑事處罰的(過失犯罪除外),不予頒發律師執業證書。其他諸如會計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等也都有相關從業限制的規定。在上述法律未修改之前,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在實施中將“大打折扣”。同時,根據我國目前實行的戶籍制度,行為人的違法犯罪情況及服刑情況都被記錄在內,并且伴隨一生。行為人犯罪信息散見于人事檔案、戶籍登記和其他相關人事資料中。這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提出了嚴重挑戰。
要緩和法律之間的沖突,筆者認為,在法律實施中針對沖突情形進行力所能及的修正和協調。這意味著,根據上位法優于下位法的要求,與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沖突的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單位規定等,該修正的需要及時修正;在短時間內基于社會管理的現實需求無法修正的,須通過法律解釋、實施細則等予以協調。而要適應我國目前的戶籍制度,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在作出判決或不起訴決定后,通過審查認為符合犯罪記錄封存的實體要件要求的對象,可在向其戶籍地機所在單位發送判決或不起訴決定書時予以告知,令相關單位不將行為人涉及犯罪的相關材料放入戶籍檔案。
2.建立跟蹤幫教制度。對于犯罪記錄被封存的未成年人應進行后續幫教,對其設立幫教檔案。有條件的單位可以聘請熟悉犯罪心理學及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心理咨詢師對犯罪記錄封存未成年人進行心理矯治。其他單位則可通過聯系被不起訴的未成年人所在的學校、社區、單位等部門,共同對犯罪記錄封存的未成年人實行心理疏導、技能培養、矛盾困難化解等幫教措施,促進和督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