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1879.10——1942.5),原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屬安慶)人,從小勤學好讀,秉賦聰慧,習誦四書五經,有很好的國學功底。1896年,他17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中第,獲秀才第一名。1901年至1914年間他先后三次東渡日本留學。他才思敏捷,學識淵博,懂日、英、法三國文字,對新學造詣尤深。他參加辛亥革命后,于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青年》(后改為《新青年》雜志),倡導科學、民主,以喚醒民眾而聞名于世。他是“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著名創建領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一大”至“五大”連任總書記,是一位富有個性魅力的政治家。本文試從陳獨秀先生一個側面,就他的個性特征作一考述。
舉科學民主旗幟 剛強堅毅
《新青年》創刊號上,陳獨秀開宗明義向世人宣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差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薄缎虑嗄辍返目茖W、民主導向,開啟了“新文化運動”序幕。接著,陳獨秀頻繁與遠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的盟友胡適取得聯系,商討推進“新文化運動”之策,并向胡適約稿。1916年2月,胡適將新譯俄國小說《決斗》寄來以表支持。陳獨秀認為此小說是改良文學之先導,立刻在《新青年》刊發,反響頗佳。1917年1月,胡適第二篇文章《文學改良芻議》,亦很快在《新青年》刊出。不久,在該刊當年第2期,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文章,果斷言道:“今日莊嚴燦爛之歐洲,何以而來乎?曰,革命之賜也,故文藝復興以來,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有革命,倫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學藝術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興而進化。”“中國文學革命之氣運,醖釀已非一日,其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余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學革命軍’,以為吾友之聲援?!贝藭r遠在美國的胡適,對國內已蓬勃興起的文學革命,無法目睹感受。當《文學改良芻議》發表后,他反而有點膽怯了,擔心引起“保守派反對”,不愿擴大事態,來信向陳獨秀建言緩慢研討,稱決不以吾輩所主張為必是。在此關頭,陳獨秀態度剛強堅決,義無反顧向前精進。他在答復胡適信中明確寫道:“鄙意容納異議,自由討論,固為學術發達之原則,獨自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正宗之說,且是非甚明,必不由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必以吾輩已主張革命之旗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匡正也?!庇纱耍挛幕\動沖破重重束縛,開拓前行,修成正果。后來胡適感嘆道:“陳獨秀這樣武斷的態度,真是一個老革命黨的口氣,我們一年多文學討論的結果,得著了這樣一個堅強的革命家做宣傳者、做執行者,不久成為一個有力的大運動了。當年如果不是陳獨秀如此不容討論之余地,文學改革、白話文,就不會有如此的效果?!盵1]繼后,陳獨秀在參與發動領導“五四”運動、創建中國共產黨活動中,“總是自覺挺身向前,像是一匹不羈之馬,奮力馳去,不峻之坂佛上,回頭之草不嚙,氣盡途絕,行同凡馬踣。”[2]正因為他具有這種剛強堅毅的性格力量,才奠定了他在那段歷史時期的政壇上不可撼動的主導地位,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身陷囹圄 剛強不屈
從1919年“五四”運動至1932年,陳獨秀曾五次被捕坐牢。他一以貫之堅持民主政治,反對北洋軍閥,反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獨裁專制的政治主張,從未向敵人低頭屈服過。陳獨秀最后一次被捕是1932年10月,被關在南京監獄里。蔣介石企圖再次用暴力令其屈服。陳獨秀剛強不屈,繼續堅持自己政治主張。蔣介石遂改行軟誘手段,派何應欽前去監獄“探訪”,想以此軟化拉攏。陳獨秀義正詞嚴對何說:“我與蔣介石不共戴天,他殺了我們許多同志,還有我的兩個兒子。我和他們是有仇的?!痹怅惥芙^后,何應欽因很欣賞陳獨秀的書法,離開時要請陳寫一條幅。陳沒加思索,立刻揮筆寫下“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十三個昂然不屈的大字。
1933年4月14日、4月15日,國民政府南京高等法院開庭審訊陳獨秀?!胺ü賳枺耗愫我砸虻箛裾筷惔穑哼@是事實,不否認。理由很簡單,現在國民黨政治是刺刀政治,人民無發言權,共產黨員遭屠殺,即一般國民黨員恐亦無發言權,不符合民主政治原則。”[3]最終陳獨秀被國民政府南京高等法院判刑七年。在服刑中,陳獨秀繼續堅持反對蔣介石政府獨裁專制統治,并堅持寫作和研讀。1935年7月,國畫大師劉海粟前往獄中探望陳獨秀,陳給劉寫了副對聯相贈。上聯是“行無愧怍心常坦”,下聯為“身處艱難氣若虹”。其坦蕩心境和政治家氣節,讓人欽佩。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時,陳獨秀被張伯齡、胡適等人于同年8月保釋出獄。
陳獨秀雖被保釋出獄,國民黨政府仍安排軍警暗中監視,并千方百計拉攏他。陳出獄時軍統局處長丁默邨特意去迎接,安排他住國民黨中央黨部招待所,被陳拒絕。蔣介石又派陳立夫、陳果夫前往看訪,要陳獨秀出任勞動部長,與之合作反對共產黨。陳明確表示拒絕誘惑,言決不反共。老朋友胡適、周佛海邀他參加國民政府國防會議;蔣介石親信朱家驊奉命許諾提供10萬元經費和五個“國民參政會議席”,要他組織一個新共產黨與共產黨唱對臺戲,均被他一一拒絕。1937年9月,陳獨秀從南京到達武漢,華中大學生聯合會負責人許俊千等得知后,以學生會名義邀請陳獨秀演講抗日。他開門見山說:“全國要求的抗日戰爭已經開始了。為什么要抗戰,一般的說法,是因為日本欺壓我們太厲害。這話固然不錯,可是,未免過于膚淺了,一般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應該明了更深一點的意義。這次抗戰,乃六七十年來改革與革命大運動之繼續,其歷史意義乃是脫離帝國主義壓迫與束縛,以完成中國獨立與統一,由半殖民地的工業進到民族工業,使中國政治、經濟獲得不斷的自由發展機會。”并明確指出:“日本帝國主義者滅亡中國,乃是以分化手段,在南北制造各種名義的政治組織,利用親日派做傀儡,間接來統治中國,這不是亡國是什么?”演講結尾,陳疾聲號召:“全國人民都應該拿出力量來援助抗日戰爭,除非甘心做漢奸!”演講完畢,許俊千等送陳回住處時,許向陳寫下“敬求大筆,賜乎俊千”的要求。陳獨秀將原在獄中寫給劉海粟的“行無愧怍心常坦,身處艱難氣若虹”的對聯,重又寫給許俊千,體現了陳的人格堅守。[4]
貧病交迫 剛直不阿
陳獨秀出獄后,在南京、武漢等地短住,先后寄居傅斯年、陳鐘凡家(陳是北大學生),靠朋友資助度日。他剛直不阿,既拒絕國民黨的高官厚祿,又拒絕做檢討前往延安。托派邀請他到上海也遭拒絕。胡適建議要他去美國寫自傳,亦不采納。他從此踏上茫然惆悵,窮愁潦倒道路?!?938年7月,陳獨秀偕夫人潘蘭珍從武漢輾轉長沙來到重慶,遇見同鄉同學鄧季宣,通過鄧又認識四川江津縣名紳鄧蟾秋、鄧燮康叔侄。鄧蟾秋仰慕陳獨秀之名,邀請他到江津縣?!苯涍^一番周折,陳獨秀“最后定居該縣清朝拔貢楊魯承家石墻大院。陳住在石墻大院右側一小院,從事研究中國漢學、文字學、考古學,整理他在獄中撰寫的《小學識字教本》,以度晚年。”[5]
陳獨秀住石墻院期間,雖遠離城市,交通不便,但前來拜訪的人很多,小到縣長、專員,大到國共兩黨要員。蔣介石派戴笠、胡宗南前往慰問,并請陳獨秀好友高語罕陪同引見。戴、胡兩人受命名為慰問,實則挑撥陳與中共關系,并特地帶上新出版刊有康生文章的《新華日報》??瞪谖恼轮姓_蔑陳獨秀是日本間諜,陳卻不屑一顧,冷笑置之?!瓣惇毿闵∨P床時,中共駐重慶國民黨政府代表周恩來,在辛亥革命元老朱蘊山陪同下訪問陳獨秀,兩人傾情交談中,周恩來繼續勸說陳獨秀,希望他放棄個人成見與固執,希望他寫個檢查回到延安去。陳獨秀還是老脾氣,他直言不諱將在武漢逗留期間,董必武代表中共會見他時,他向董必武表白的話‘老干們不歡迎我的,我犯不著找他們,現在亂哄哄時代,誰有過誰沒有過,還講不清楚,我有什么過錯?寫什么悔過檢查?’‘我這個人不愿被人牽著鼻子走,我何必去弄得大家無果而散!’”[6]又重新提起,拒絕了周恩來之勸。
1941年春,國民黨要員朱家驊要張國燾轉交給陳獨秀一張五千元支票,這對貧病交迫中的陳獨秀來說,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款子。但陳獨秀卻毫不遲疑當即將支票退給張國燾,說:“卻之不恭,受之有愧,以后萬為我辭。”[7]這年夏,“陳獨秀將原在獄中撰寫的《小學識字教本》整理完稿,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出版,但在送審時,教育部長陳立夫認為‘小學’二字不妥,要請陳改書名。陳獨秀說‘一字不能動’,把預支的兩萬元稿酬退了回去。此時,陳獨秀已貧病交加,生活拮據,多么需要一筆錢治病度日,可是他就是拒收這筆稿費?!盵8]這就是陳獨秀的性格:剛直不阿,讓人崇敬。這時,陳獨秀夫人潘蘭珍為貧病生活所迫,避著丈夫典當了首飾,連陳的老朋友、后任國民黨安徽省主席的柏文蔚贈送的一件皮袍子也當了。為補貼生活,潘蘭珍還在院墻后門外空地上種上土豆等蔬菜。陳獨秀夫婦清貧卻不失氣節的高尚風骨,贏得世人尊敬。
待人處事 坦誠爽直
陳獨秀是一位個性鮮明,有棱有角,喜怒形于色的人。他待人處事,坦誠爽直,心口一致,從無遮掩。魯迅和陳獨秀兩人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是同道,后雖各自所走人生道路不同,卻彼此敬重,對對方都有較高評價。魯迅對陳獨秀的為人,作過如此比喻,說:“假如將韜略比做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里面有幾支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盵9]魯迅先生這個比喻一語道破陳獨秀處事光明磊落,坦誠直爽。陳獨秀不戀權,沒有野心,從不耍詭計、玩權術。他尤為厭惡權術,說:“我不怕孤立,企圖從陰謀詭計小把戲的基礎上團結同志,做自己個人的群眾,這是張國燾做過的大買賣,因而是我深惡痛絕的?!盵10]
1937年12月2日,陳獨秀在給陳其昌等人信中談及中共曾向他提出去延安的三個條件寫道:“我是絕對厭棄中庸之道,絕不說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癢的話,我愿意說極正確的話,也愿意說極錯誤的話,絕不說不錯又不對的話”;“我不遷就任何人的意見,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張,自負責任,以心坦然為是。”[11]張國燾在回憶他心目中的陳獨秀時寫道:“仲甫聰慧、果敢、爽直,富有人情味。有時喜怒于色,說一些傷人的話,但不記仇于人,爭論之后,倘能認真思索問題,覺得自己有錯,還敢承認,是有氣魄的。建黨初期,還有民主作風,讓人有一種信任感?!盵12]陳獨秀對批評意見,有察納雅量;對反對他的人,坦然大度不記恨。一次友人告訴他說,魯迅批評“還有人在嚷著要求言論自由”是指陳,說陳是《紅樓夢》中焦大,罵了主子王熙鳳,落得吃馬糞。陳獨秀則說:“此言真偽無妨,別人若罵的對是應該的,若罵的不對,只好任他去罵,我一生挨人罵者多矣,我從沒計較過,毀譽一個人,不是當代就能作出定論的,要看天下后世評論如何,還要看大眾的看法如何。”[13]
陳獨秀當然不是完人。他在剛強堅毅、不卑不亢、爽直坦誠性格的另一面,則脾氣暴躁,倔強執拗,素行不檢?!耙坏┳呷肫缤荆莿倧娦愿癖阋蛔兌鵀閯傘棺杂茫茈y回頭。他固執己見,當辯論的時候,他會聲色俱厲地堅持他個人的主張,倘然有人堅決反對他,他竟會站起來拂袖離去。他疾惡如仇,卻又不盡然如是,有時優柔寡斷,以致姑息奸惡?!盵14]正如陳獨秀自己在《自傳》中所說:“有人稱贊我疾惡如仇,有人批評我性情暴躁,其實我性情暴躁則有之,疾惡如仇不盡然,在這方面,我和我母親同樣缺乏嚴肅堅決的態度,有時簡直是優容奸惡。因此誤過多少大事,上過多少惡當,至今雖深知之,還未必痛改之。其主要原因固然由于政治上之不嚴肅、不堅決,而母親性格的遺傳,也有影響吧。”陳獨秀對自身性格弱點及其釀成的后果是有清楚認識的。陳獨秀先生當年是叱咤風云的人物,幾次坐牢,到處奔波,生活不安定,到老心情不好,貧病交加,以致患上胃病、高血壓、心臟病。1942年5月27日,他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在他客居的四川江津與世長辭,享年63歲。
注釋:
[1]《胡適蓋棺論定陳獨秀》,《黨史文苑》2010年第10期。
[2]《章士釗評說陳獨秀》,《甲寅周刊》第1卷30號,1926年1月30日。
[3]《陳獨秀開審記》,《國聞周刊》,1933年4月16日。
[4][5][12]《炎黃春秋》,2000年第5期、第7期,2004年第9期。
[6][7]《黨史文獻史料》,1996年第3期,1998年第4期。
[8]《革命史料》,1989年第2期。
[9]《魯迅全集》第6卷第7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10][11][13][14]《陳獨秀》(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