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機配上了機頂盒,可以收看點播節目,太好了!特別是搜尋到“杜甫草堂”下屬“巴蜀詩詞”的《唐詩宋詞小狀元》,更覺給我們的小朋友開辟了自學園地,大家高高興興地收看。這套為少兒制作的音像讀物,圖文并茂,有女老師朗誦,講解,再對照字幕復讀,收獲特大。可惜看著看著就發現一些問題,比如寫錯字,讀錯音,講解不夠妥當等等。雖說白璧微瑕,或者瑕不掩瑜,但是這類啟蒙讀物影響極大,要對少年兒童負責,還是不出錯誤為好。既已發現問題,就提出商榷,盡管一時無法與節目編輯聯系上,但能借《文史雜志》一隅發表意見,或可提供編輯們參考;再版時能夠修訂更正,豈不好么?
一、標題需要求實正名
筆者收聽點播,發覺本音像讀物播放的50首詩中,宋詩占49首,多轉錄于《宋詩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宋詩所占篇幅如此之多,能不強調?何況點播受眾視聽5輯仍未見唐詩,必然懷疑原標題《唐詩宋詞小狀元》是否妥當。為準確計,可否改作“唐宋詩詞”?這樣兼及唐詩宋詩,就比“唐詩宋詞”更具包容性和準確性。
“小狀元”提法也欠妥當。實事求是地分析,即使熟讀這些詩詞,不一定每個讀者都會當“小狀元”、“小秀才”。最能吸引讀者的還是編者的愿望——“大家讀”。“唐宋詩詞大家讀”的意思就是,誰都可以讀,不僅小朋友,還包括大朋友和老朋友。
詩詞講究音韻聲律,講讀詩詞的節目,標題要有文采,合音律。“唐詩宋詞小狀元”是“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失替,不合律。“唐宋詩詞大家讀”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合乎律句的特殊格式。
二、抄錄不能失實亂真
本節目播講的詩詞中有兩首竟然抄錯原文,這是很大的錯誤,必須更正。例如——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第三句誤植為“夜闌臥聽風雨聲”。原句“夜闌臥聽風吹雨”是“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交替合律。“夜闌臥聽風雨聲”是“仄平仄仄平仄平”,既不交替,又讓第三句落腳字作平聲,大悖詩律,顯然屬于率意臆造。
《題紅葉》(節目未交代作者是“唐宣宗宮人韓氏”):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尾句“好去到人間”是“仄仄仄平平”,平仄交替合律。但字幕和誦讀改作的“好到人間去”是“仄仄平平仄”,落腳仄聲字,不合律絕規格。
三、書寫應該合乎規范
該節目的字幕中出現不少錯別字和不規范的簡化字。例如——
《戲答元珍》:“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字幕顯現“落陽”是“洛陽”的誤植。
《游山西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字幕顯現“蕭鼓”是“簫鼓”的誤植。同例還有《湖上》“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中,亦誤植為“蕭鼓”。
《泊船瓜州》字幕顯示標題為“京口瓜州”,首聯為“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同一地名,兩字不同;但善本所載實為“瓜洲”。
《橫塘》:“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其中“系”在字幕上誤作“糸”。“糸”音mì。《說文》:“糸,細絲也。象束絲之形。”
《戲答元珍》:“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其中“橘”誤植為“桔”。“桔”讀 jié,組詞“桔槔”和“桔梗”。“橘”讀 jú,指橘樹、橘子。1977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其中將“橘”簡化為“桔”,并說明“中藥桔梗的桔仍讀 jié”。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于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中指出:“1977年12月20日發表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達之日起停止使用。”因此,“桔”不能作“橘”的簡化字。
還有,字幕展示律詩排列的格式有的不規范,會誤導讀者,如歐陽修《戲答元珍》,編者把該詩的第一、二、三、四句從上到下寫在左側,把第五、六、七、八句從上到下寫在右側:
春風疑不到天涯,夜聞歸雁生鄉思,
二月山城未見花。病入新年感物華。
殘雪壓枝猶有橘,曾是洛陽花下客,
凍雷驚筍欲抽芽。野芳雖晚不須嗟。
這樣按“ZZ”樣式排列,很不符合橫排習慣,令人無法正常閱讀。其按通用格式應作: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同例還有《游山西村》,茲不贅。
插圖的匾額、碑碣文字橫寫格式不一:“故宮”、“劍門”字序依照傳統從右至左排列,不錯;但“沈園”、“汴州”卻從左至右排列,使人無所適從。
四、讀音定要準確合律
首先說讀錯音的字,例如:《戲答元珍》尾句“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的“嗟”,在該節目中被讀如差chā。“嗟”音如“皆jiē”,葉韻讀jiā。
《橫塘》 “細雨垂楊系畫船”的“系”詞義為“拴住”,音jì,去聲(4聲),理當讀如“記”。
《三衢道中》作者名被寫作“曾幾”,讀“幾”為上聲(3聲),音如“己”。其實大錯,宋人曾幾字吉甫,取義于《易·系辭》的“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如果編者明白名字來由,知道“幾”該讀陰平聲(1聲),就不會任意寫成簡化字,誤認“幾何”,導致誤讀。此與某作家誤讀“劉知幾”為“劉知己”同例。后面介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作者是“劉長(chánɡ)卿”——《中華詩詞網》和于丹教授也都念成“劉長(chánɡ)卿”。按,《中山詩話》載嘲僧惠崇詩云:“河分岡勢司空曙,春入燒痕劉長卿。不是師兄多古句,古人詩句犯師兄。”第二句按聲律為“平仄仄平平仄平”,第六字必須是仄聲,只能讀如“生長”的“長”。由于劉長卿之名源于司馬長卿,而司馬長卿的“長卿”唐五代時皆讀為zhǎnɡqīnɡ,因此劉長卿的正確讀音為LiúZhǎnɡqīnɡ。
《沈園》其二:“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本指“會稽山”,今讀為“稽(去聲,4聲)山”,不合語音實際。
漢字常常依詞性變更某字的讀音,是謂“四聲別義”。例如:09《梅花》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為”表示“因為”,故須讀去聲;讀為陽平聲(2聲)是錯的。同理,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的“為”,因為并不是“作為”的意思,也不可讀成陽平聲。
《村豪》“濫傾新釀酒,包載下江船”的“載”,表示裝載,去聲,音如“在”;不能讀成上聲(3聲),音如“宰”。
《盱眙旅舍》“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點茶”的“旋”是副詞,意即“馬上”,不作動詞“旋轉”解,不能讀陽平聲(2聲),該讀去聲,音如“楦”。
《金陵驛》“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的“轉”義項是運轉、改變,只能讀上聲。如果讀成去聲,就變為轉圈子了。
《望湖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依律“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跳”必須讀為陽平聲(2聲,川東方音讀如條),節目播音者照今人習慣讀為去聲,此句就被搞成“孤平”了。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中“看”字處于“平平平仄仄平平”的第二字位置,必須讀成陰平聲(1聲),播音照普通話聲調讀成去聲,失誤。
《戲答元珍》:“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中“思”位居尾字,理當依“仄平平仄平平仄”之律,念去聲,讀如“似”;絕不能像播音者那樣照普通話聲調讀為陰平聲(1聲)。
《示長安君》“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的“供”居“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為避尾字“三連仄”,不能照今人習慣念去聲,必須念陰平聲。
《十一月四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聽”居“仄平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字,不能照今人習慣念陰平聲,必須念去聲。
《過杭州故宮》“朝元閣下歸來燕,不見前頭鸚鵡言”的“朝”有兩讀,播音者讀如“昭”,失誤。按宋程大昌《雍錄》卷四:“ 朝元閣 。”自注:“ 天寶七載,玄元皇帝見于朝元閣 ,即改名降圣閣 。”朝元猶言朝見玄元,理當讀陽平聲 (2聲),cháo音如“潮”。
《田園雜興》的 “興”,本不是“興起”的意思,表示“興致”該讀去聲(4聲)才對。
總之,詩詞是要體現語言的音樂美的,講究語音與修辭的高超配合,即平仄協調,因此某些字在某一位置的讀音必須讀成某個聲調,絕不含糊。
五、解釋還須確切恰當
語云“詩無達詁”,這并無問題,但卻不能作為隨意解說的擋箭牌。面向青少年讀者的古典文學普及工作務求切實恰當,這是共識。本節目有些介紹、解說并非如此。例如——
《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作者李綱屢次被謫,疲憊不堪,卻耿耿不忘抗金報國,想著社稷,念著眾生,故與其筆下的老牛力耕負重、力盡筋疲,而不辭羸病、志在眾生一樣。但病牛想到的是只要眾人都能吃得飽,即使病倒臥在殘陽之下,也在所不辭。本節目卻解為“像夕陽帶來溫暖”,則為失當。
《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在上頭。”節目解釋說:“荷葉才露出尖尖的一角,……”但畫面上出現的卻是荷花。配畫不當。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身”是關鍵字。《論語》:“吾日三省吾身。” 《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韓愈《原毀》:“是不亦責于身者重以周乎?”可證此“身”應解為自己、自身。然而本節目卻將該句解作“只緣是我身處此山之中”,含糊其辭,小朋友們聽得懂嗎?
《宿新市徐公店》:“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被解說為“有一位兒童奔跑著追黃蝶”,必須是“一位”嗎?釋文武斷。
《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乃翁”就是“你父親”。配圖里墓碑寫“父親大人之墓”,算是提示(雖然這并非傳統墓碑的正規寫法)。可“告乃翁”則被解說成“告訴我”,拋卻原文另作歪解。
人說編輯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其實作為讀者,盡義務為印刷品和音像讀物搞校勘,更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遇到不諳事理的作者和編者,還認為是故意拈過拿錯,文過飾非者或拒不答復,或巧言強辯;不了解者以為多事之舉,自尋煩惱。筆者多年教書,與青少年打交道;年近八旬,名利于我已如浮云。如今“不辭羸病臥殘陽”,僅就所觀看聆聽的50首詩歌,反復思考,檢閱參考資料,演繹成文,談點個人看法,意在提請音像出版物的編輯和負責人,注意講求產品質量,千萬不能粗制濫造,誤人子弟。“從兒童抓起”,首先得講究語言文字基礎知識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