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就是對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的一種表述。宋明理學以個人為主體,圍繞著知行的先后、分合、輕重、難易展開過熱烈的討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先生為了鼓舞革命黨人勇于投身斗爭實踐,亦提出和宣揚過“知難行易”的認識論學說。本文僅從認識的來源、認識過程和求知方法三方面,試析先秦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著名學者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的知行觀。
一、知識的來源——孔子強調“學而知之”
孔子在“人性論”上,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意即: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然孔子又認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保ā墩撜Z·季氏》)《正義》曰:“此章勸人學也。‘生而知之者上也’者,謂圣人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者,言由學而知道,次于圣人,謂賢人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者,人本不好學,因其行事有所困,禮不通,發憤而學之者,復次于賢人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者,謂知困而不能學,此為下愚之民也?!崩?,謂有所不通??鬃铀^圣人,在《論語》中出現了四次,指堯舜禹和周公。孔子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保ā墩撜Z·述而》)圣人,不能看見;能看見的,就是孔子身邊的那些君子,而這些人都是“學而知之”的,實際上孔子主張“學而知之”。孔子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保ā蛾栘洝罚O星衍《問字堂集》解釋:“上知謂生而知之,下愚謂困而不學。”孔子自己以為不是圣人,當然他也不屬于“民”。他是貴族子弟即君子,是屬于“學而知之”的人。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論語·述而》)“好古,敏以求之者”,就是說,孔子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去學習求取。
古代文化主要指古代的文化典籍“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此外還要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些都是貴族子弟必須學習的知識和技藝,都是屬于孔子所為之“學”。古代“學在官府”,知識被貴族壟斷,他們的知識學問都是“官學”。春秋時代,封建領主貴族制度開始崩壞以后,有些沒落的貴族和原來稱為“士”的最低級的貴族才開始以私人資格傳授學問,以維持生活。這才有私人講學之事,出現了成“一家之言”的私人學派,孔子便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非常好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他向經典學習,向別人學習,向社會實踐學習。勤敏地學習,使他成了非常博學的人。當時人說“孔子博于《詩》《書》,察于禮樂,詳于萬物”(《墨子·公孟》)。博于《詩》《書》,是從經典中獲的;察于禮樂,是學習“六藝”的結果;詳于萬物,又是從何而來呢?雖然孔子說過,學乎詩,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但下面這件事,便非學習經典就能解釋的事情。
《春秋》記載,公元前483年“冬十二月螽”。螽,即今蝗蟲為災?!洞呵铩方?、傳記載了十次蝗災時間多在秋天八月或九月,至遲為冬十月,無在十二月(即今農歷十月)者,故季孫問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說:“丘聞之,火伏而后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歷過也?!笨鬃拥囊馑迹^時已十月,天空應不見大火星(心宿二),昆蟲應皆蟄伏,然大火星猶遙見于西方天空,逐漸沉沒乃司歷者之誤,少了一個閏月,所以十二月還有蟲類生出??鬃拥倪@個天文知識從何而來?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天文》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咴铝骰稹?,農夫之辭也?!窃谔臁瑡D人之語也?!码x于畢’,戍卒之作也?!埼卜俊瑑和{也。后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若歷法,則古人不及近代之密?!笨鬃拥奶煳闹R應該來自村社共同體的農夫之辭。古代貴族子弟皆為士,士原為武士之稱。古代的士要受一種嚴格的武士教育,其內容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而射(箭)御(駕車)在他們學習中又是主要的??鬃痈赣H叔梁紇是一個力大能“舉國門之關”的武士,孔子在前亦是一個會射御的武士?!墩撜Z·八佾》:“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又《論語·子罕》:孔子對門弟子說:“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薄抖Y記·射義》:“孔子射于瞿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笨芍鬃由瞄L射御之事。士為統治階級最末一等。《國語·晉語四》:“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韋昭注“士食田”曰:“受公田也?!惫?,是周代村社共同體中的公有田?!睹献印る墓稀访鑼懙木镏凭褪强资霞易逶涃囈陨娴泥l黨村社共同體現象:“卿以下必有圭田(供士祭祀的田),圭田五十畝;余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據徐中舒先生研究,在中國古代村社共同體中有幾個公職人員,殷周叫“丘儒”,春秋戰國叫“封人”,秦漢叫“三老。“丘儒”的職責相當于印度村社共同體中的婆羅門僧和司歷僧,一方面司理村社里一切宗教儀式;另一方面以占星師的資格通告播種和收獲的時候,通告什么時候適宜和什么時候不宜各種農業工作。要能做好這兩種工作,“首先他們必須懂得四時代謝、天體運行的規律,他們要在無窮無盡的歲月里,經歷一代一代的努力,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在宇宙的范圍內積累資料,取得經驗,雖然這些經驗還是有限的,還要一代一代人隨時增補,隨時修訂,每一個司歷僧或占星師都能夠貢獻他們的智慧?!边@就是最早的“儒”。(參見徐中舒:《論甲骨文中所見的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下冊,中華書局1998年版。)雖然我們無史料證明“少也賤”的孔子在村社共同體中做過“丘儒”,但是有一點可相信,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性人物一定繼承了早期“丘儒”的傳統,從村社共同體的社會實踐中學習和掌握了豐富的天文地理知識,所以他才能從科學的角度回答季孫的問題。
這里又出現一個問題:既然如此,為什么又說孔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呢?我們先看《論語·微子》所記子路掉隊遇見荷丈人的事: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至,則行矣。
從前批孔斷章摘句,抓住“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兩句就批,甚至殃及現代廣大知識分子受迫害。我們這里不分辨荷丈人那句話所指為誰?孔子聽見這句話后贊之為“隱士”,使子路返回去找丈人,想同他談談?!墩撜Z·子罕》記載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之“鄙夫”,大概即指荷丈人這類人。盡管孔子“多能鄙事”,但他不以圣人自居。他認為在勞動人民面前,他是無知識的。樊遲請求學種莊稼,孔子說:“吾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求學種菜,他說:“吾不如老圃(菜農)。”(《論語·子路》)“不如”,就是趕不上,并非一點不知。他出生于村社共同體的環境之中,怎么會“五谷不分”呢?只不過比起終年在地里躬耕的老農和老圃來說,他缺乏實踐的經驗。孔子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二、認識的過程:以“行”為先,“知”“行”合一
孔子認為知識從學習得來,但學到的知識要經按時實習運用。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所講的功課如“六藝”,實踐性很強,如禮(包括各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書法)、數(算術),非反復實習演習不可。《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p>
孔子認為古代的典籍也必須能與現在證實才是可靠的。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保ā墩撜Z·八佾》)文,為歷史7scAcaB2yi2MrP1IBkgmt0GC/TOhis7BCS7S0ehUwNM=文件;獻,即賢,指賢者??鬃诱J為夏的后代杞國不足以作證夏禮,殷的后代宋國不足以作證殷禮,這是因為他們的歷史文件和賢者不夠的緣故,若有足夠的歷史文件和賢者,我們就可以引來作證了。
孔子是注重實踐的人,他強調以“行”為先??鬃诱f:“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保ā墩撜Z·里仁》。意即:古時候言語不輕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動趕不上。)他又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意即: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意即: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保ā墩撜Z·憲問》。意即: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為恥。)
孔子認為,對于從經驗得來的知識,不但要加以考核,還要加以引申和類推,由已知引申到未知,“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鬃拥膶W生子貢說,他能“聞一以知二”,另一個學生顏回能“聞一以知十”(《論語·公冶長》)。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聞一以知十”,在孔子看來并不是很高的要求。他說,如果告訴一個學生,一個方的東西的一角是個什么樣子,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余的三個角是甚么樣子,這個學生就不必再教了,即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隅,方角。楊伯峻講作方向,此處從馮友蘭說。(參見馮友蘭:《論孔子》,《三松堂全集》第十二卷第302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孔子認為對于從經驗得來的東西,只引申類推,還不能達到知識的最高標準。知識的最高標準,不是僅有許多經驗,而要于經驗中發現可以把他們聯系起來的東西。他說這是“一以貫之”(《論語·衛靈公》)。發現了“一”才可以把許多表面上看是不相聯系的事物貫穿起來。這才成為完全的知識。這個“一”就是從經驗中發現的事物的規律。(馮友蘭:《論孔子》,同上)
知識從實踐中學來,又回到實踐中去運用和驗證,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就是孔子的知行合一觀。
三、求知的方法:注重學習,學思結合
孔子求知的方法,首先是學習。孔子所謂“學”包括多聞多見,向經典學習,向他人學習?!白尤胩珡R,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保ā墩撜Z·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就是我們今天稱之為“調查研究”的方法。
向別人學習。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仲尼焉學?”即是問:孔仲尼的學問是從哪里學來的?子貢回答:“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意即:我的老師何處不學,又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師,專門的傳授呢?)孔子學無常師。他曾向春秋末年郯國的國君學習過少皞氏時代的職官名稱,(參見《左傳·昭公十七年》)向周敬王時的大夫萇弘請教過有關音樂的問題,(參見《禮記·樂記》)跟春秋末年魯國的樂官師襄學習彈琴,(參見《史記·孔子世家》)少年時代還曾向老聃(即老子李耳)問過周禮。(參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孔子既強調學習的重要,又強調實踐?!墩撜Z·子罕》記太宰問孔子的學生:“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嗎?為什么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藝?!笨鬃勇牭胶螅f:“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保ㄌ字牢已?!我小時候窮苦,所以學會了不少鄙賤的技藝。真正的君子會有這樣多的技巧嗎?是不會的。)
孔子還認為,因為他不被國家所用,沒有當什么官,使他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所以學得一些技藝。(《論語·子罕》:“子云:吾不試,故藝?!保?/p>
學思結合。前面講到孔子強調要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這就要靠理智的運用,即孔子所謂“思”??鬃诱f:“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保ā墩撜Z·述而》)因為知識的最后完成,是要靠“思”。但是如果離開了“學”而?!八肌保八肌庇謺淇?。歸結起來,“思”與“學”互相為用,不可偏廢。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墩撜Z·為政》)
從以上三方面的簡述,我們約略可知,孔子的知行觀基本是一致的,是唯物的實踐論。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