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被西方稱為“樂器之王”的鋼琴正式傳入我國。從那時起,一些致力于發展民族化事業的音樂家就已開始創作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開始了鋼琴音樂中國化或者說鋼琴音樂民族化的艱難工作。
由于鋼琴從西方傳入中國的時間并不長,要想在鋼琴作品上達到西方的鋼琴音樂水平,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中國的鋼琴音樂家、作曲家在鋼琴音樂中國化的路途上卻另辟蹊徑,那就是大力發展鋼琴改編曲。而在鋼琴改編曲的百來年發展歷史中,最有趣和最艱難的莫過于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那段奇特經歷了——那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經歷,那是中國的鋼琴藝術家們可謂“曲線救藝術,救鋼琴”的經歷。
一、鋼琴音樂中國化的嘗試
依靠鋼琴改編曲實現鋼琴音樂中國化的源頭應該出現在1913年。那一年趙元任先生就曾改編過一首風琴樂曲《花八板與湘江浪》。1915年,趙元任第一首鋼琴曲《和平進行曲》誕生,標志著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萌芽。此后,趙元任、蕭友梅、黃自等一批先行者為發展民族風格的音樂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重要一步。自“五四”以來,數輩作曲家在鋼琴音樂中國化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實踐著,努力追求鋼琴改編曲的“中國風格”。1921年,李榮壽以《鋸大缸》民間曲調為基礎,將其改編成鋼琴小曲《鋸大缸》,之后沈仰田也改編了一首鋼琴作品《釘缸》。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作曲家在最初接觸西方音樂的同時,就嘗試將原有的民間曲調改編成適合鋼琴演奏的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曲。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第一個獨立建制的音樂學院——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建立。于是,全國各大城市大專院校紛紛設立音樂專科,并開設鋼琴課程,中國鋼琴教育得到初步發展。在此期間,鋼琴音樂中國化的探索也取得了標志性的進展,這就是賀綠汀在1934年創作的鋼琴曲《牧童短笛》。《牧童短笛》采用歐洲對比復調技術與我國民族支聲復調相結合的手法,使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作曲理論相結合的理想成為現實。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的鋼琴系正式成立,全國各地鋼琴教育基地相繼建立,鋼琴專業教學逐步得到完善,一大批優秀的鋼琴人才涌現出來。其中許多鋼琴家不僅諳熟專業演奏技法,而且他們積極響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藝術指導方針,創作出了不少民族化的鋼琴教材,如《五聲調式鋼琴練習曲》、《民歌鋼琴小曲五十首》、《中國鋼琴曲選》等。據不完全統計,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17年中,正式出版的中國鋼琴作品就達235首以上。半個多世紀的實踐證明,鋼琴音樂中國化的最佳方式就是將原有的民間曲調改編成適合鋼琴演奏的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曲。
二、“文革”中拯救鋼琴音樂
從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開始,中國文化藝術領域便遭受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嚴重的一場浩劫。在素有“中國鋼琴發源地”和“中國鋼琴家搖籃”之稱的上海,就有近80名音樂學院教職工被打入“牛棚”。而在此后不久,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范繼森、著名指揮家楊嘉仁、上海音樂學院鋼琴教授李翠貞、著名鋼琴演奏家顧圣嬰等一大批優秀音樂人才含冤屈死。這使中國鋼琴界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中國的鋼琴音樂發展似乎停滯不前了。
當時,凡是與西方音樂有關的樂器、樂曲,無不被清理,尤其是西洋味很濃的鋼琴,更是首當其沖。加上學鋼琴的人大多有點“洋”背景,出身不好,所以,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北京、上海等許多城市的鋼琴都被砸了,或者被沒收,集中鎖在某一地方。當時北京一些教堂里,鋼琴堆積如山。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稍后不久,鋼琴改編曲即進入了繁榮期。這是鋼琴傳入中國后最有趣的一件往事。原來,作為“文革旗手”的江青等人為了給自己撈取政治資本,利用一些優秀京劇作品炮制出一批所謂樣板戲。這便為致力于發展民族化鋼琴事業的音樂家找到了“曲線救鋼琴”的辦法。這之中,有兩位音樂家是必須提到的,一位是儲望華,一位是殷承宗。
儲望華的父親是“大右派”儲安平。儲望華在195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后轉入鋼琴系,師從易開基教授,課余自我研習作曲。他于1963年畢業后留校任指揮系鋼琴伴奏,后轉入鋼琴系進行鋼琴作品創作。他改編及創作的鋼琴作品《翻身的日子》、《解放區的天》、《二泉映月》、《新疆隨想曲》、《南海小哨兵》、《前奏曲》等,成為中國鋼琴家在音樂會演奏、唱片錄制中經常演奏的曲目,深受聽眾喜愛,并被編入音樂院校教材。儲望華鋼琴音樂創作的一個基本立足點和創作目標就是追求鋼琴作品的“中國風格”,即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密切聯系性。
殷承宗7歲開始學鋼琴,9歲就舉辦過獨奏會。1953年,12歲的他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959年以“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無懈可擊的技巧”獲得維也納第七屆世界青年和平友誼節鋼琴比賽金質獎,1962年獲得“莫斯科第二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亞軍。1965年,殷承宗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到中國中央樂團擔任首席鋼琴演奏家。
“文革”開始后,在中央樂團閑得無聊的殷承宗看到當時出現的現代京劇、現代舞劇中的京劇演員、芭蕾舞演員都活躍在舞臺上,于是決心用實踐去證明鋼琴也能夠“洋為中用”、能夠為工農兵服務。由于過去的教育和訓練,讓長期只彈西洋鋼琴曲的他突然想到了儲望華。因為儲望華的鋼琴作品中有大量的是鋼琴改編曲,具有大量的中國化元素。殷承宗覺得自己找到了讓鋼琴音樂重新在中國崛起的靈感。
1967年5月,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各地掀起了組織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到社會上為群眾演出的熱潮。殷承宗和幾個朋友便把一臺立式鋼琴搬到天安門廣場演出,從彈奏群眾熟悉的歌曲開始,接著讓觀眾隨意點奏。開始大多點的是當時全國流行的語錄歌。有觀眾要求聽京劇,而他當時對京劇一竅不通,但因中央樂團已搞了交響音樂《沙家浜》,對該劇的曲調還比較熟悉,就憑記憶彈了一點。他回去后連夜趕寫了該劇中沙奶奶斥敵的一段,第二天找一個會唱的人一起再到天安門廣場為群眾演出,反響非常熱烈。他們在天安門廣場連演三天后,又到建國門等北京其他街頭去演出,隨后收到大量的群眾來信表示贊揚和鼓勵。
受天安門廣場演出經歷和觀眾點唱京劇的啟發,殷承宗有了創作《鋼琴伴唱紅燈記》的沖動。于是他到中國京劇院去拜師,并對京劇和鋼琴這兩種屬于東西方不同文化的藝術做了極為仔細的研究。1967年國慶節,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殷承宗和著名京劇演員劉長瑜合作,演出鋼琴伴唱《紅燈記》,引起轟動,受到當局充分肯定。
此后,殷承宗繼續完成《紅燈記》中的李玉和、李奶奶唱段。1968年7月1日,他與京劇演員錢浩梁、劉長瑜等合作的鋼琴伴唱《紅燈記》在人民大會堂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進行了匯報演出,獲得高度贊賞。次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毛澤東等人和殷承宗、錢浩梁、劉長瑜的大幅合影照片。因此殷承宗名聲大振,紅極一時。也正是因為這一次演出,《鋼琴伴唱紅燈記》被列入“八個樣板戲”名錄,成為“文藝與工農兵相結合,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榜樣。《鋼琴伴唱紅燈記》這一全新音樂形式的大膽嘗試,最成功之處在于將中西音樂文化中各自突出的優點相融合,為鋼琴音樂的中國化、民族化開辟了前所未有的的道路。
1969年12月,殷承宗、劉莊、儲望華、盛禮洪、石叔誠、許裴星等人集體將合唱曲《黃河大合唱》改編為鋼琴協奏曲,將其定名為《黃河》,并于1970年5月由殷承宗擔任獨奏,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在北京首演。鋼琴協奏曲《黃河》不僅保留了原《黃河大合唱》的藝術內容,而且運用鋼琴技巧和協奏曲的手法,使原來的內容得以充分展開,在音響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完成了中國鋼琴藝術創作中的一次重要實踐。
三、鋼琴改編曲的大發展
《鋼琴伴唱紅燈記》和《鋼琴協奏曲黃河》這兩部作品的成功演出,為中國鋼琴音樂在“文革”時期的發展重新開啟了藝術之門。應運而生的中國鋼琴改編曲在一定條件下被允許生存下來,并成為“文革”時期中國鋼琴曲創作的唯一形式。于是,對民族民間音樂素材進行重新組織與整理,甚至直接對完整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進行改編,便成為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主要手段。
鋼琴改編曲,是指將既有的歌曲或器樂曲,在保持原曲相對完整性的情形下,改編為鋼琴曲。“改編”的“改”,是指改由鋼琴演奏;“編”是指重新編配,使之適合鋼琴的性能。其中的關鍵,也是最困難的,就在于選擇、創造與原有旋律相適應的立體、多聲的鋼琴織體。改編曲的最大優點,是便于普及。因為作曲家總是選擇那些聽眾熟悉和喜愛的歌曲、樂曲作為改編的對象。
在鋼琴改編曲這片有限的天地里,作曲家們充分利用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資源,結合現代西方和聲技法和變幻多端的鋼琴音色,創造出一nArgB5WyH9RW3jFlMtxzNg==批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作品,主要有:儲望華、王建中改編的同名樂曲《瀏陽河》,周廣仁改編的《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王建中改編的《陜北民歌鋼琴獨奏曲四首》、《梅花三弄》、《百鳥朝鳳》,黎英海改編的《夕陽簫鼓》,崔世光改編的《松花江上》,殷承宗、劉莊改編的《十面埋伏》,陳培勛改編的《平湖秋月》等。這一時期,鋼琴改編曲發展到它的頂峰階段。
在“文革”那個特殊時期,中國人的音樂文化生活貧乏到極點。人們聽、唱都是圍繞著“樣板戲”和“語錄歌”。直到鋼琴改編曲異軍突起后,中國人的音樂文化生活才稍有改觀。中國的鋼琴音樂家、作曲家在當時惡劣的創作環境中,在繼承優秀音樂傳統的前提下利用鋼琴這一外來樂器,或引用原曲調,或移植樂曲,并在追求民族風格和模仿民族樂器音響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他們充分發揮了鋼琴音域寬廣、音色多變的優勢,從而使改編曲不僅具有了濃郁的民族韻味和鮮明的時代感,還體現出中國的傳統精神文化風貌,使它們成為中國鋼琴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鋼琴音樂中國化的這段特殊經歷是值得回憶的,是非常有價值和歷史意義的。
主要參考資料:
1.蘇蕾:《殷承宗揭開西洋鋼琴演繹中國古曲的奧秘》,《廣州日報》2011年6月11日。
2.關月嬋、彭丹丹:《儲望華鋼琴創作的藝術特征分析》,《音樂大觀》2010年第1期
3.《鋼琴協奏曲〈黃河〉主創殷承宗闖美國吃了不少苦》,《世界新聞報》2006年1月7日。
4.鄭小瑛:《殷承宗的〈黃河〉無人能比》,《中山日報》 2010年8月25日。
5.于雪:《殷承宗:六十載如幻想曲》,《深圳商報》2010年12月2日。
6.祝惠玲:《中國鋼琴藝術的民族化》,《文藝生活·文藝理論》 2012年第3期。
作者:四川音樂學院教育系(成都)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