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默教授送我一本他整理的其父蒙文通老前輩的名著《佛道散論》(共257頁,約30萬字,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出版)。這是“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之一,收的都是學術名家原創的經典之作,能展現中華傳統文化之新意,探求中華現代學術之根基,堪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相輝映。
讀了這些名著,使人感到:古學未必皆過時,今學未必盡勝義。
蒙老前輩此書中有很多卓越新見,足為佛道學者所珍貴。例如他把先秦道家分為南北兩派,就很重要。1956年,湯錫予前輩曾面告哲學家蕭萐父先生:“蒙文通先生有先秦道家分為南北兩派之說,甚精。”1957年湯老說:“現在很多人知道蒙文通先生是個中國史學家,并且是個上古史學家,但很少人知道他在中國思想史方面也有特長,……特別注意了過去尚未被人注意的那些思想家。”這是指對成玄英、李榮、司馬承禎、陳博、張無夢、陳景元等所做的研究。
蒙前輩能榮獲“20世紀中國卓立不茍的國學大師,特有道家風景的現代學者”等美譽,實非偶然,實是因為他有很多原創新見,如前面所言,他把先秦道家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是黃老派,南派是老莊派。
蒙老前輩在此名著中,說出了他自己的感受:雖然他對老莊花了很大很深的研究功夫,但坦率地說,他并不喜歡老莊的過于冷靜、理性、自負、缺乏熱情。
對這個問題,應該怎么看待?我重讀了他的書后,一直在思考。
蒙老前輩的觀點是真誠的,也很有見地,但是否充分、合理,還有待商榷。
我認為,老莊對人生、社會、自然、宇宙的真相、規律有很深廣的思考、研究和論述,鞭辟入里,深中肯綮。他們的思考都有很強的哲理性,表面上確實看不到對人有多少的熱情。
例如,老子的社會理想是“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國小民少,本該親熱,卻還老死不相往來,豈不是冷漠無情得太過分了嗎?
但我同時又想起莊子的一句話:“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莊子·天運》)試想,在車轍的泥水中,快要干渴而死的魚,還能相濡以沫,用自己殘存不多的口沫相互濡潤同類,這是何等的感人!
然而莊子的意思是:涸轍之中相濡以沫,固然感人肺腑,但畢竟是掙扎在困苦的存亡、生死線上,不如大家都明白自在、快樂暢游在大海之中,即使不相濡潤對方,不相擁抱安慰,甚至“相忘于江湖”,但大家仍然心心相印,共同快樂自由地遨游于天地宇宙之間。
要實現這種理想,應該并不困難,然而在現實中卻顯得十分艱難。人類這幾千年的歷史,一直在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相互算計、爭戰不止。這又是何苦呢?相互和諧合作,聯合起來,一起創造和享受共同富裕的幸福社會,那多么好啊!何苦要如此辛苦,卻反致戕害自身呢?
現代社會科學的進步讓我們認識到,通過階級斗爭、專制、戰爭等階段,我們未來的理想社會,應該是沒有階級斗爭、專政、戰爭和國家機器等的。人們也不束縛在固定的職業中,而是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工作,使個人能力得到愉快的施展和提高,愉快地享受人生。當然,社會管理工作總是有的,就像現在的社區、居民單位,可說是“小國寡民”:一個社區的居民不會太多,便于管理,大家和諧而幸福地生活,沒有斗爭算計,即使老死不相往來,也是心心相印,友愛合作。
老死不相往來,是不是說,人與人之間又不那么親密呢?
我想起中學時讀的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中,我至今仍然能背誦的一段:
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征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讀一讀這段文字,對比一下這種社會上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征逐”中無限“親熱”的虛假感情,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老莊寧愿要“老死不相往來”、“相忘于江湖”了。
所以,老莊也許并非真正淡漠于人際感情,而是痛感社會人際關系的虛偽,寧可與之背離。他們高度理性的精神境界背后,其實是有深摯熱烈的人文情懷的。
曹禺名劇《北京人》中,借袁任敢(人類學學者)之口,說的也是這種理想;雖然帶有空想性質,但卻是美好的理想,是值得肯定的。
我認為,老莊說的“老死不相往來”,并非冷漠自私的人際關系,而是相忘于江湖、自由自在、幸福愉快的生活方式。
老莊道家,主張回歸自然淳樸的生活,希望一切都能遵循和順應自然規律,和諧共處、互相共存,幸福、美好而愉快舒暢,不需要聲張和夸說。那就是“有大美而不言”,讓大地萬物順循本性運行,生生不息,相契相通;不要互相算計,爭權奪利;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等級統治,人人平等而幸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豐衣足食,自由自在,“安其居,樂其俗”。這正如《老子》28章所說的:“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就像天下溪谷水流,恒常施德于天下,就像嬰兒(赤子之心)那么純樸,以自然天真的無瑕本性對待一切;又如老子65章所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這里的“智”是指專制統治者算計剝奪壓榨人民的“機心”、“計謀”。去掉這些“機智”,大家和平相處,真誠相待,就是國家之福。
世界上任何事物和主張,有長處的也有短處;世界上任何事物和主張,有現象和本質不一致處,也有表面現象和背后深層本質不一樣處,只是各占比例不同。老莊道學也是如此。其中有很豐富的內容,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進一步思考。
讀了蒙老前輩的著作,若有所思,坦誠直說,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