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區有字庫街、惜字宮街,都因街上建有焚化字紙的專用爐子得名。如今成都大慈寺南門尚有一座高達2米的六角磚塔字庫(題圖);文殊院大門右側,也有同樣的焚化磚爐。這都表明封建時代讀書識字的人不多,書寫并非易事,由此產生對書寫文字的“神圣——神秘”感。無論士農工商都珍惜字紙,盡管是一張廢字紙(不必是詩文稿紙),也不準踐踏,只許焚燒;敬而畏之,甚至流傳糟蹋字紙要瞎眼睛的說法。街頭巷尾也常有患眼疾者背著貼有“敬惜字紙”標語的竹筐,手持長夾拾取字紙,積存火化。字庫(惜字爐)算得上我國民間珍惜文化傳統的佐證。
字庫有對聯,這也源于突出文化性質的需要。梁恭辰(其父梁章鉅于清朝道光年間編著的《楹聯叢話》,為我國最早的楹聯專著)《楹聯新話》卷六記載——
有于字紙爐懸一聯云:
偶來付丙者 便是識丁人
“付丙”即燒毀之意,以“丙(丙丁)”為南方,在五行屬火,用指焚化字紙,貼切。“識丁”是由“若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變化而來,意即識字。這副對聯既寫焚化字紙的事,又贊美敬惜字紙的人。上下聯接連構成一個復句,意思貫通,名為“流水對”,故而編者評曰“頗切”。
曾見聯書記載上聯作“能知付丙者”,并說是梁章鉅之師孟瓶庵所題。“能知”較“偶來”更為恰當。聯語言簡意賅,文氣十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協調,聲韻鏗鏘。金堂龍威新生村字庫聯文為:
倘點畫仍完 愿去留心珍惜
如簡篇已壞 須來此處貯藏
聯文緊扣“字庫”生發,只談“珍惜”只字、“貯藏”殘篇,更始終不提“焚化”的結局,于平淡的敘述中抒發愛惜文字(延及只字片言)的深情。
《四川日報·天府周末》第194期載有宋明先生《珍奇的德昌字庫》一文,說德昌六所鄉字庫是一座高14米的磚塔,供焚燒字紙用,建于清道光九年四月。爐洞上方橫書“字庫”,旁書:
塔高培六秀 字貴值千金
塔身上書有:
文風培字庫 筆架對獅山
對聯交代字庫所在位置,強調愛惜字紙,宣傳建造字庫的意圖是培養文風。(舊時算命以丙午、丁未、戊子、戊午、己丑、己未日生者為“六秀”。命帶“六秀”日,主其人秀氣且聰明,有才藝,博學多能,有功名成就。)以字庫作“文風塔”,是重視文化教育的體現,但也反映出封建社會對風水堪輿的迷信。
對聯合乎對仗規定,包括聲律的和諧(都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句式),顯然出自負責文教的官員或學者名流之手。
作者單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