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朱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聯合國大學世界經濟發展研究所理事會委員。
研究方向:貧困問題、社會保障和發展政策。
主要著作:《Credit for Rural poor in China》 、《經濟轉型與社會發展》等。
摘要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及相關的指標體系,是世界各國經過政治磋商達成的一種制度化的社會偏好。它奠定了監測和評估發展進程的一個基準。據此觀察中國當前的發展狀況即可注意到:第一,農村居民和遷移勞動者,在享有必需的人力資本、基礎設施和服務、社會經濟和政治權利方面,處于不利地位;第二,在農村居民和遷移勞動者當中,窮人、婦女、老人、殘疾人和少數族群,遭遇社會排斥的可能性更大。為了扭轉這種狀況,需要把社會均衡機制的建立納入發展計劃和政策。
關鍵詞 千年發展目標和指標 社會均衡機制 監測和評估
“發展”的度量,指的是采用一套可觀察、可測度和可比較的指標,衡量特定社會的發展進程。用以度量發展的指標必須反映社會最關切的問題。若非如此,測量指標也就失去了意義(Marlier and Atkinson,2010)。與指標設定密切相關的研究問題主要在于:第一,如何把“發展”的理念用指標表達出來?第二,怎樣因時、因地制宜地選擇和構建指標體系?第三,如何針對特定發展政策的實施,選擇監測和評估指標?下文將首先解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蘊含的社會偏好;其次,以歐盟的社會融合進程為例,說明發展目標和對應指標的選擇,何以成為多邊的社會群體之間利益平衡的過程;最后,基于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解,闡述中國社會經濟轉型中度量包容性發展的關鍵指標。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及對應指標
2000年,世界各國領導人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商定了一套時限為15年的目標和相應的指標值。其中的8項核心目標為:消滅極端貧窮和饑餓;普及初等教育;促進男女平等并賦予婦女權利;降低兒童死亡率;改善產婦保??;與艾滋病毒/艾滋病、瘧疾和其他疾病作斗爭;確保環境的可持續能力;全球合作促進發展①。千年發展目標及指標值經由《聯合國千年宣言》發布②,意味著來自不同國度,具有不同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發展理念、發展的度量以及發展政策的評估,達成了廣泛的共識。為了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一方面,需要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對發展援助力度及援助方式作相應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要發展中國家采取制度性的和政策性的變革,例如推行“有利于窮人的經濟增長”方式、實施“包容性發展”的政策、增加人類發展投資,等等?!扒晷浴钡耐ㄟ^,也意味著聯合國成員國及其國民對此作出了共同的承諾。
不同國家的社會群體及個人既有千差萬別的客觀生活狀態,又有各不相同的主觀偏好。為何能夠通過聯合國政治程序,選擇和確認相同的發展目標及度量指標,從而表達相同的社會偏好呢?
第一,千年發展目標及相關指標的選擇,基于人類對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價值觀的認同。千年宣言的開篇,便申明《價值和原則》,強調自由、平等、共濟、寬容、尊重大自然和共同承擔責任。這其中,對“自由”的解釋是:“人們不分男女,有權在享有尊嚴、免于饑餓和不擔心暴力、壓迫或不公正對待的情況下過自己的生活,養育自己的兒女。以民心為本的參與性民主施政是這些權利的最佳保障。”
上述“自由”可謂當代人類正常生活的底線。然而,單個人的未來卻有種種不確定性,或者說具有落入底線之下的風險。人們會對處于困境的他人產生設身處地的同情(斯密,2009年中文版),出于這種同情心,人們還會在面臨“無知之幕”的情況下,能夠設想自己可以忍受的最差狀態,并樂意幫助那些處在最差狀態甚至更糟境況的同類(羅爾斯,2001年中文版)。事實上,這也是人類認同自由、平等、公正和共濟等社會價值的心理基礎。
第二,千年發展目標的選定,既要顧及聯合國成員國的財政可行性,又要考慮所有國家和地區廣泛的參與性。因此,它必然是作為“最小公約數”的目標,涵蓋那些已被科學發現證明的、對于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最不發達的國家在國際社會幫助下,通過努力而實現相應的指標值。
第三,為實現千年發展目標而需要政策干預的領域,主要是公共產品或社會增益產品(merit goods)的供給與消費③。與此相關的指標,尤其強調脆弱群體(例如貧困婦女兒童)對這些產品和服務的獲得,凸顯對社會公平和社會包容的關注,從而也符合社會期望。
第四,與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相對應的指標體系簡明扼要,易于獲得所有國家特別是欠發達國家的認可。每項指標值的獲得,都需要成員國承擔大量信息收集成本。建立“簡約版”的度量體系,既可以節省成本,又便于提高基礎數據的準確性,還能保證定期監測和評估千年計劃執行情況。統計信息和評估結果的透明和公開,有助于全球合作促進發展,這也正是人類的一種超越國界的互助共濟偏好。
2015年底,是千年發展計劃的終點。2012年,全球已提前實現貧困人口和飲水不安全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減半、以及改善貧民窟居住環境的目標④;然而要實現產婦死亡率降低3/4和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減少2/3等目標,路程依然艱難。因此,聯合國秘書長呼吁,進一步強化全球合作,把千年計劃的投資焦點,置于尚未達到目標的領域。中國已經提前實現了貧困人口減半⑤、普及小學教育、以及降低產婦和嬰幼兒死亡率的目標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在千年目標的進展上仍困難重重。尤其是,全球處于經濟階梯底層的群體并未獲得顯著的生活改善。例如,1995年~2009年期間,在南亞地區位于收入底層的1/5人口當中,兒童營養不足率僅下降5%;而處在收入頂層的1/5人口中,兒童營養不足率下降了30%(Vandemoortele,2012)??梢灶A見,如何改善底層群體生存和發展狀況的問題,將會成為2015年前后國際社會優先關注的議題;一些在多層面和多維度上表達不平等程度的指標,也將引入對發展狀況的度量。
和諧社會構建進程的監測與評估
在聯合國各成員國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進程中,不同經濟體實現經濟增長分享、社會融合凝聚、生態平衡和資源節約的過程,構成了包容性發展的各種具體形式。所謂包容性,按照聯合國1995年哥本哈根社會發展峰會的說法,指的是在一個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和責任發揮積極作用。包容性社會的特征在于,超越種族、性別、階層、代際和地理區位等差別,保證社會成員機會平等(Marlier and Atkinson, 2010)。社會包容的反面便是社會排斥,那么,促進包容性發展也就意味著減少發展進程中的社會排斥。
2000年,歐盟早已超越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設定的發展階段。當時它面臨的挑戰,主要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成員國之間的政策協調與合作,以及全球競爭和高福利壓力下的增長和就業難題。因此,基于“里斯本議程”的歐盟社會融合進程(EU Social Inclusion Process),把社會融入與經濟增長和就業目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了保證這些目標相互兼容并得以實現,歐盟采用了社會開放式協調方法(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簡稱OMC)。在盡可能充分公布歐盟機構和成員國政務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會議研討、公開辯論和互聯網交流,為成員國政府、社會群體和個人等社會行為者,搭建了一個廣闊的磋商平臺。
在此交流平臺上主要商討如下內容:第一,設定實現政策目標的指導性原則;第二,選擇最佳實施標準和相應的衡量指標;第三,將指導性原則轉化為成員國政策;第四,定期監督和評估(Kohler-Koch,2008)。歐盟27個成員國共5億左右的公民,在實踐開放式協調法的同時,實質上也就引入了一種被稱為“標準化”(benchmarking)的社會治理機制。即多種利益群體通過自下而上的廣泛磋商求同存異,商定共同的目標和標準,遵守同樣的規則,調動各自的資源,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在此機制下,歐盟從經濟增長、就業、創新、環境可持續、經濟改革與社會融入共六個方面,為其社會融合進程設置了14個指標。這便為監測和評估提供了量化的政策工具,將成員國政府置于公眾的政策監督及歐盟的質量和技術監督之下(Atkinson, 2009)。
歐盟案例顯示,第一,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及相應的指標體系提供的基準之上,不同國家和地區有必要根據各自的發展狀況及面臨的重點難題,添加地方性的目標和指標。第二,在民主參與和社會協商機制運行良好的基礎上,發展目標和相應指標本身,即可成為政策制定和執行工具。此外,計量指標統一、統計程序一致和信息公開透明,也為公民有效參與決策過程提供了必要條件。這些政策運行的基礎和條件,既可促成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均衡,又能激勵和監督包括政府在內的多邊社會行為者,堅持不懈地按照商定的目標穩步促進發展。第三,社會融合進程的指標體系設計,秉承了歐盟締造者和建設者的一以貫之的社會價值觀。60多年來,從最初實行歐洲煤鋼聯營計劃的歐共體,到此后推進歐洲一體化的歐盟,一直強調市場有效競爭、參與者機會平等,以及社會公正、共濟和包容。這就使得社會融合指標具有鮮明的延續性,既承接了以往,又延伸至未來,還賦予所有社會行為者相對穩定的政策預期和安全感。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的突出特征在于轉型與發展。在此過程中,既有觀念的轉變,也有制度的重構,還有新舊觀念和制度并存的空間。因此,中國的發展目標和指標及其發展實踐,雖然并未脫離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奠定的基準,卻也不似歐盟那般,在目標、指標和實際發展進程之間,保持內在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用以表達中國發展目標的概念往往欠缺明晰的界定。例如,不同時段的高層決策者分別提出過建設“現代化”、“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命題。每一種概念最初都經過綱領性的文件表達,此后便有研究機構對其內涵加以闡釋,并嘗試賦予其學理基礎。此外,統計部門也會相應地設計指標體系,試圖用數據刻畫那些與特定概念相聯系的未來社會形態。然而,在實踐中恰恰缺少必要的社會機制勾連指標與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促成不同利益相關者通過充分交流達成共識,同時輔之以有效的監測、評估和問責制度,結果,這些概念、指標與具體的發展規劃和實際的社會經濟活動之間或有隔膜,或近乎脫節。
第二,在正式制度運行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價值觀對公平正義強調不足,整個中國社會也相應地缺少達成不同群體之間利益均衡的社會結構。從計劃經濟時代延續至今的行政性特權和城鄉分割,便是一個鮮明的例證。在制度性和政策性的不平等業已存在的情況下,不同的社會行為者之間,例如,政府與民間社會之間、農民與廠商之間、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和機構之間、雇主和雇員之間,缺少有效的權力制衡。這也是與發達經濟體譬如歐盟迥然相異的社會情境。在此背景下,來自不同經濟體的學者即使采用同樣的術語,探討同一國度的發展目標、戰略和政策的指導性原則,例如,效率與公平的權衡,得出的結論也可能大相徑庭。
歐美經濟學人對中國轉型與發展中的效率和公平的研究,通常是在促進經濟增長和降低收入不均等之間尋求平衡(Atkinson,2012)。因此,他們開出的“藥方”聚焦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有效率的城市發展、壯大中產階級、強化人力資本投資、改善社會保障和收入再分配等專題領域(林重庚、波特、羅默、斯賓塞,2011)。然而僅有這些藥方是不夠的,因為不公平并不僅僅存在于財富和收入分配領域。在社會均衡機制缺失的條件下,再分配和社會保障措施在實踐中還是向強勢群體傾斜,反而加劇了不公平(朱玲,2010)。
可見,在當今中國討論效率和公平的權衡,需要著重強調的是,創造一個確保所有社會成員平等實現其基本權利的制度環境,以促成市場經濟自由(效率)與社會均衡(公平)的兼容(楊春學,2009)。進一步講,社會均衡意味著任何一個社會群體都不可能利益獨大,市場效率主要來自公平競爭對參與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激勵。從這個角度觀察,無論是2004年“和諧社會”命題的提出,還是2012年“十八大”對“科學發展觀”和“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強調,都是對曾經盛行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提法的糾正。鑒于此,“構建和諧社會”也可以說是包容性發展的中國式表達。
第三,對于監測與評估和諧社會構建(包容性發展)進程,缺少足夠多維的量化指標。首先,在經濟指標體系中,經濟增長曾經近乎于獨占鰲頭,乃至成為評估地方政府業績的一個主要依據。其后果是增長的質量不高,資源消耗過度,生態環境惡化,社會發展滯后。在“科學發展觀”提出后,勞動生產率、研發投資、能源消耗和環境保護等指標,才逐漸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地位相平衡。其次,社會包容層面的測度指標不足。和諧社會構建(包容性發展)的特征,在于減少和消除社會排斥,它既表現為個人和家庭基本生存與發展條件的獲得,也體現為每個社會成員基本權利的實現。正是在基本權利保障方面,中國至今欠缺系統的量化指標和有效的操作性措施。
為了彌補上述缺陷,我們引入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研究小組對人類基本需求的界定,來表達個人及家庭應至少享有的物質和權利:為了保持具有創造力的生活,需要清潔且可持續的生態環境;足夠的食物營養;附有租約保障或財產權保障的住所;安全飲水和衛生設施;安全的生活能源;安全的道路和可靠的交通服務;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基礎教育和工作技能培訓;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服務;資產所有權和租用權保障;包括性別平等、就業與創業機會平等在內的基本權利平等(UN Millennium Project,2005)。
這一定義,突出地闡明了全球化時代下,維持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潛力所必需的人力資本、基礎設施和服務、社會經濟和政治權利。如同千年發展目標及其指標體系所示,該定義包含的每一個方面,都可以用量化的指標來表達,指標則進一步顯示其對應的制度和政策領域。這不但將發展目標落實到微觀分析和政策操作層面,而且還使發展目標因此而不至于陷入空洞。以此為標準即可判斷,那些不能滿足基本需求的個人或家庭,處在被剝奪、被排斥的狀態,因而也正是需要通過發展計劃和政策重點援助的對象。
以基本需求定義下的指標群對中國當前的包容性發展(和諧社會構建)略加衡量,不難注意到如下現象:第一,在國家職能范圍內需要重點投資的領域,例如人力資本、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改進,皆成績斐然。這一點,在聯合國機構有關千年發展目標實現狀況的評估中已得到確認⑦。可是在權利實現方面,例如性別平等、機會平等、資產所有權和租用權保障,則進展遲緩。究其原因,在于前者需要較強的國家執行力(福山,2007),后者還需民間社會的積極參與。然而,社會組織欠發達,以及制度性和政策性的決策過程中社會參與不足,正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軟肋。
第二,如果采用人力資本水平、基礎設施和服務享有、權利實現方面的指標,對不同社會群體排序,偏僻地區的農村人口、處于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農民以及進城謀生的農村遷移勞動者(農民工),通常處于序列的底部。而這些與農村相關聯的群體,在總人口中依然占據大多數。這就提醒研究者和決策者,在包容性發展的監測和評估中,僅看平均值是遠遠不夠的。分組統計和反映不平等狀況的指標,對于確切地了解發展狀況至關重要。
第三,倘若采用上述指標對農村人口、農民和農村遷移工人進一步排序,處于序列底部的,往往是窮人、婦女、老人、殘疾人和少數族群等群體。如果一個人同時具有以上多種特征,那就更可能生活在社會邊緣,或者說由于受到現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的限制,不能獲得與其它社會群體平等的權利。消除這種狀態就意味著,任何一個社會成員都不至于因為其種族、性別、年齡、財富、身體、職業和宗教信仰等特征,得不到為了實現某種最低限度的自由而必需的產品、服務和機會。對此,還可以更通俗地以“思想試驗”的方式予以詮釋:一個農村戶籍的人不必變成“城里人”,就能享受城市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一個窮人不必變成富人,就能享受基本健康服務;一位女性不必變成男子,就能獲得基礎教育;一名殘疾人不必變成健全人,就能參與自己想往的社會活動;一個少數族群的人不必變成多數民族的人,就能自由遷移和擇業,等等。
這在當今中國顯然還屬于一種尚未實現的理想狀態。因此,需要推行發展計劃、扶貧項目、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以促進社會組織的發育、社會交流與協作的強化、經濟增長中的社會和解。出于社會公正和社會包容的理念,對于每一個接受社會援助的人而言,只要符合受援資格,得到幫助就屬于其應有的社會權利,而并非是獲得“恩賜”。因此,在設計和實施發展計劃和政策的過程中,受援者應當處于主體地位,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和參與這些發展項目??墒窃诂F實中,受援者多半在社會生活中聲音微小甚至失語,這既是他們處在社會邊緣的一個原因,又是這種生存狀態的一個結果。為了保證社會邊緣群體和個人獲得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使之得以主動參與決策過程,就必須把改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的措施,納入發展計劃和政策(Sen,2002)。
結論
度量“發展”,是將發展理念與發展政策,用可觀察、可測度和可比較的指標勾連起來的過程。不同社會群體在權力相互制衡的條件下,經過廣泛的社會協商而確立的發展理念和目標,篩選的測度指標和制定的相關政策,表達的是制度化的社會偏好。當前中國尚缺少必要的社會機制,一方面,勾連發展指標與發展理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另一方面,促成不同利益相關者通過充分交流達成共識;同時,輔之以有效的監測、評估和問責制度。彌補這一缺憾的辦法,一是根據中國轉型與發展的特點,對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及相關指標體系加以適應性調整;二是把改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的措施,納入發展計劃和政策,以促進社會組織的創新和以社會包容為顯著特征的發展。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和諧社會與社會公平政策選擇”的成果之一,在寫作過程中,趙人偉、楊春學、蔣中一、韓朝華、張平和魏眾曾參與討論,在此一并致謝)
注釋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網首頁:《千年發展目標》,2012年10月28日下載于:http://www.un.org/chinese/millenniumgoals/。
聯合國網頁:《聯合國千年宣言》,2012年10月29日下載于:http://daccess-dds-ny.un.org/doc/UNDOC/GEN/N00/559/50/PDF/N0055950.pdf?OpenElement 和http://www.un.org/millennium/declaration/ares552e.htm。
這類產品和服務也曾被稱為準公共產品或半公共產品。但這些提法容易造成概念混淆乃至政策誤導,故而逐漸被棄用。相形之下,社會增益產品(merit goods)的提法逐漸流行,其定義參見:"A Glossary of Political Economy Terms", copyright ? 1994-2005 Paul M. Johns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7080 Haley Center, Auburn University, Auburn, AL 36849, United States, www.auburn.edu/~johnspm/gloss/merit_good;英國商學院互聯網教程:"Government Expenditure Theories - Public Goods and Merit Goods", www.bized.co.uk/virtual/economy/policy/tools/government/gexpth2.htm,2012年1月8日下載。
United Nations,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1;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2; 2012年7月14日下載于:http://www.un.org/millenniumgoals/MDG2011_PRa_EN.pdf; http://www.un.org/apps/news/story.asp?NewsID=42372&Cr=mdg&Cr1=。
中國新聞網2011年11月17日訊:“政府扶貧十年投兩千億 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超6700萬”和2012年6月21日訊:“中國貧困人口減半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2012年8月27日下載自: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1-17/3466833.shtml和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6-21/3979520.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2年全國婦幼衛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2012年8月28日下載自: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liuq/ptpjj/201202/54191.htm。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網頁:“千年發展目標在中國”,2012年8月29日下載于:http://ch.undp.org.cn/modules.php?op=modload&name=News&file=article&catid=29&sid=6。
參考文獻
Atkinson, A. B (2009), "Issues in the Reform of Social Policy in China", 2011年10月26日下載于:http://www.nuffield.ox.ac.uk/users/atkinson/;中文譯文載于[美]邁克爾·斯賓塞、林重庚編(2011):《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和轉型》,余江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第135~151頁。
Marlier, E. and A. B. Atkinson (2010), "Indicators of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a global context",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Vol. 29, No. 2, Hoboken: pp.285-304.
United Nations (2011),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1", http://www.un.org/millenniumgoals/MDG2011_PRa_EN.pdf.
United Nations (2012),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2", http://www.un.org/apps/news/story.asp?NewsID=42372&Cr=mdg&Cr1=.
UN Millennium Project (2005), Investing in Development: A Practical Plan to Achieve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pp.8, 281-293, (first published by Earthscan in the UK and USA), New York.
Vandemoortele, J. (2012), "On Inequality and Development: Why widening gaps should be everyone's concern",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UN Country Team in China, presented on 7 July 2012, Beijing.
[美]阿特金森(2012):“公共財政與政府的作用:國際視角”(未發表的研究報告),2012年3月北京國際大飯店收入分配研討會專題論文。
[美]福山(2007):《國家構建: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黃勝強、許銘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89頁。(Francis Fukuyama, State-building: 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4)
[德]貝婭特·科勒-考赫(2008):“對歐盟治理的批判性評價”(Beate Kohler-Koch,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EU Governance),《歐洲研究》,第2期,第91~103頁。
聯合國:《聯合國千年宣言》,2012年10月29日下載于:http://daccess-ods.un.org/TMP/9895445.70446014.html。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2012年10月28日下載于:http://www.un.org/chinese/millenniumgoals/。
林重庚、波特、羅默、斯賓塞(2011):“綜合報告”,載于林重庚、[美]邁克爾·斯賓塞編著:《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和轉型:國際視角的思考與建議》,余江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第3~115頁。
[美]羅爾斯(2001):《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5、131頁。(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印度]阿馬蒂亞·森(2002):《以自由看待發展》,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43、62~70頁。(Amartya Sen, Development As Free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英]亞當·斯密(2009):《道德情操論》,謝宗林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第2、6頁。(Adam 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printed for A. Millar, in the Strand; and A. Kincaid and J. Bell, in Edinburgh", 1759)
楊春學(2009):“和諧社會的政治經濟學基礎”,《經濟研究》,第1期,第30~41頁。
朱玲(2010):“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公平性與可持續性研究”,《中國人口科學》,第5期,第2~12頁。
責 編∕鄭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