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翻看學生的美術作業本時,總會碰到一些皺巴巴、臟乎乎的小本子,本子的主人多半是男孩子,在這些本子中很難找到完整的、像樣的課堂習作,但卻很容易翻到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打仗圖,飛機、坦克、奇怪的裝備,以及子彈飛出的橫七豎八的線條。有時,我真希望男孩子們除了喜歡畫打仗也能適當地畫一些諸如紅花綠草、垂柳小溪之類唯美的畫面,我也曾試圖用成績嚇唬過這些小“戰爭迷”:“期末要評分,老師要求的作業數量不夠5張,將沒有成績。”迫于壓力,他們會糊弄著完成作業,我卻一點成就感也沒有。我隱約感覺我們之間隔著一堵厚厚的墻……
美術課上,孩子們在創作,伴隨這筆與紙摩擦出的好聽聲音,我享受著教室里舒適的寧靜。忽然,某一角落傳來一種笑聲,是那種想忍又忍不住的笑聲,時而停止時而繼續,聲音雖不大,但卻攪了這舒適的寧靜,我本想任其自生自滅,不予理會,但一陣騷動之后,旁邊有女孩忍不住了,開始舉手告狀說:“老師,他倆總是鬧,不畫您要求的這張畫,在本子上瞎畫!”學生們齊刷刷地抬起頭看看我,又看看那兩個“搗蛋鬼”,眼神中有各種期待——期待撥亂反正,期待一場大戲開演,我必須行動了。放眼望去,教室后方,一個男孩正緊張地往桌子里亂塞,我邊走邊想:是直接來硬的還是……沒容我想完,我的手已經伸進他的桌子里,接觸到了他的本,我感覺到他在用力與我拉扯,但我還是硬生生地奪了過來,那一刻,我已經意識到這個動作有失水準……不尊重、太強勢、不考慮學生感受,腦海中伴隨著種種自我批判……顧不了那么多了,我還是固執地打開了本子,又是一幅眼花繚亂的戰爭圖,各種裝備散落在畫面各處,大大小小的點及長短不一的射線表示火力明顯,從雙方的畫面線條看,很顯然兩個男孩正在紙上合作玩打仗游戲呢,畫中還有人物,有的進攻,有的犧牲,有的哈哈笑。“畫面的人物動態還真挺生動。”我心里暗自夸贊,忽然意識到,這正是一個改善師生關系良好的轉機。
當我再次開口時,我改換了口氣,緩和了態度,以朋友的身份夸贊道:“這些小人兒誰畫的啊?還真挺生動的!”這兩個男孩聽到這句話后,表情和身體都變得輕松起來,我蹲下身體,胳膊搭在孩子的桌面上開始像朋友一樣交流起來:“你們的畫面有些問題……”兩個小男孩的身體開始向我靠攏,“這場戰爭發生在哪里?沒有交代清楚,沙漠?叢林?山地?地點交代不清?兩軍戰事不清?哪個具有優勢?你們想知道怎么把這些表現出來嗎?”孩子們的身體開始靠著我,周圍又圍攏了一些男生,“在沙漠打仗!”“遠處還有些山。”兩個小男孩很快又進入作戰狀態,“怎么畫沙漠啊?您給我們說說……”孩子們主動要求學習了,我的興致也來了,拿起筆在他們的戰爭圖上用點、線、面來添加不同場景,并指導他們進行疏密處理。“老師您畫得真棒!畫面看起來不亂了,清楚多了……”我們的合作引來了更多同學的圍觀和稱贊,甚至有人開始羨慕這兩個小“搗蛋鬼”了。不完成課堂作業,畫打仗對還是不對?我微笑著摸摸告狀女孩的頭,走到講臺前,把問題拋給了全班同學:“有兩位同學剛才在畫打仗,你們覺得他們做錯了嗎?”學生褒貶不一:“他們不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不對!他們影響紀律不對。”“打仗的畫畫得太亂,不好看。”“畫打仗的同學,總是想打架的事不好。”“畫打仗也是畫畫啊,只要不影響紀律是沒錯的。”從孩子們的發言中,我發現多數學生對畫打仗不支持,認為不是正經的繪畫。其實,孩子對事物的判斷標準依賴于教師及成人的評價標準,盡管“畫打仗”沒有被直接批評,但也沒有獲得正規渠道的認可。的確,如果從正統學院派審美角度來評價這些作戰圖,是沒有構圖、沒有主次、沒有技法的幼稚涂鴉,我們甚至可以回憶見到的有關畫畫的書,很少有男孩“畫打仗”的繪畫作品,打仗題材似乎注定是男孩子們的地下游戲,完全靠他們自學。他們的游戲也較少受到教師和家長關照,因此,畫打仗的孩子們也自認為這是錯誤的,打仗的畫也是見不得光的地下游戲,所以見到老師要塞起來!要藏起來!然而為什么我們會完全忽視這一學生們喜愛的繪畫素材呢?如果,不試圖走進男孩子的世界,老師進行的教育即使再勞心費神也不是學生所期待的!
課堂上,我繼續問:“如果讓你用色彩來表現打仗你用什么色?”問題一經提出,我立刻意識到又給自己下了個絆兒,很多男孩子大聲說:“老師沒顏色咋辦?”怔了一下,我忽然領悟到我沒有站在男孩角度來思考問題,男孩畫打仗都不愛上色的!唉,女教師總是習慣于選擇繪畫語言中唯美的一面,總是會不自覺地忽視了男孩對繪畫語言中力量、對抗、競爭的興趣。“給打仗場面涂色不是要涂得花花綠綠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表現的就是西班牙的內戰,他只選擇了黑、白、灰三色,為的是表現戰爭的殘酷,我可以教你們用鉛筆表現黑、白、灰……”
從那次事件后,我對一些有類似愛好的男孩子給予了特別關注,小桂同學也是個對美術常規作業不感興趣的戰爭迷,據說在班里也會因學習被批評。我主動參與他的戰爭圖創作,跟他一起分析戰事,設計路線圖,他從家里拿來了好幾本自編的打仗故事跟我分享。他畫的線條流暢、有力,人物動態特別生動,不僅如此,他還為每個畫面搭配了文字,邏輯清晰,儼然就是一個動畫片的腳本。翻著他的小畫書,我在感嘆孩子獨特的創造力的同時,也遺憾為什么沒早一點發現他、幫助他。我建議小桂同學以這種表現形式記錄自己的生活,設計成一本連環畫,可以利用美術課的時間來完成,最后用這本連環畫當作美術學科的期末成績。
其實,在我們的身邊不乏這樣的男孩,在行為習慣和學習上較少受到表揚,慢慢地他們就缺乏自信了。當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時,他變成了王,指揮著各種人物拼殺于戰場,于是感到了自己的能量,找到了自信。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的確,由于出生背景、生活環境、個人稟賦的不同,每一個孩子都是千差萬別的,都各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因此,作為教師不可能只用一個模式、一把尺子去教育和評估孩子,應當接受并承認孩子間的差異,在教學中滿足不同水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滿足不同性別學生的需求,教學內容要隨著學生的需求進行靈活改變。孩子們的戰爭圖里同樣也有構圖、線條、色調、疏密等美術語言,不同的工具材料素描、線描、黑白畫、水粉、剪貼、剪紙都能表現出各種有趣的打仗效果!作為老師,我們更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不僅看得到外顯的美,也要善于把內隱的美挖掘并放大,用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的成長,將這些美轉化成幫助他們前行的正能量。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師的教學永遠都應該是——心隨“生”動,教隨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