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兩會傳來代表們“還給孩子做夢時間”的呼聲時,一個承載著中國孩子求學夢的“紙飛機”從大洋彼岸飛到孩子眼前——
據報道,四年前的小高重拾兒時折紙飛機的愛好,現在已能折出上百種。前不久,他向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遞交申請,資料中介紹了自己有折疊和研究紙飛機的愛好。沒想到引起校方的關注,把郵寄給他的入學錄取通知書,也折疊成了一個紙飛機。同時,他還獲得了近30萬元人民幣的獎學金。
小高是幸福的,他堅持著自己的夢想,更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和老師,為他留住了他的童年夢想,為他留住了這個對考試毫無幫助的興趣。而美國大學這一份獨特的“紙飛機通知書”,無疑更是對孩子一種無聲的鼓勵,他們發現了孩子對夢想的執著,用溫馨而有詩意的回應,錄取了孩子飛翔的夢想。
小高是幸福的,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幸福的。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在兩會上呼吁:0jxT+m5ltF7T5+q/wXrFrw==“現在,很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就面臨沉重的課業負擔,每天寫作業都要到半夜,周末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藝術課,連玩耍、淘氣的時間都沒有。要切實減輕孩子們的課業負擔,給他們提供‘原生態’的成長環境,為他們留出做夢的時間和空間。”
“紙飛機”讓我們看到,還是有不少孩子是在做夢的,只是我們發現了嗎?我們回應了嗎?我們創造了孩子們喜歡的“原生態”的成長環境嗎?
兒童的世界本應是天真爛漫、充滿童趣的,可我們大多數成年人卻用自己的幸福標準去要求孩子,為著某種功利的標準采用強迫性的灌輸式、注入式教育,遠離孩子的需要、興趣和夢想,使教育淪為一種“貪得無厭”的功利性行為。我們常常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往上寫什么就能給他們留下什么,我們希望把這張白紙寫滿,不留任何空間。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有生命力的種子,擁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個性,有著無限的發展潛力。他需要的是適度的陽光、空氣和養分,過度的灌溉、施肥、剪裁反而會揠苗助長。
全國優秀班主任、特級教師萬平曾說:“我們要做一個不貪的教育者,不能向學生要得太多。”她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她常常用最“笨”的方法工作——孩子最需要什么,她就努力創設什么,力求讓孩子獲得成長的起點、支點,讓孩子擁有某種不平凡的成功體驗。這種方法很“笨”,沒有捷徑,不能立竿見影,但是她寧愿這樣,因為這里蘊藏教育的真諦——尊重孩子興趣,走進童心世界。正是她的“笨”給了孩子做夢的時空。
現在,我們都在做著一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這一夢想能否盡快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為未來培養什么樣的人。培養有夢想的終身學習者,教育責無旁貸。我們要給孩子提供“原生態”的成長環境,發現和保護孩子的夢。有夢想才有動力,有動力才有強健的力量,少年智、少年強才能最終圓了“中國夢”。■
□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