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就是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語文這一學科的教學活動中,運用到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中,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優化學習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課件包括清晰的靜態畫面、情感豐富的背景音樂、各式各樣的動態視頻等資源,為課堂教學營造了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課堂上,我巧妙地利用這些多媒體資源,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突破重難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善用圖片,激發想象
1.利用圖片,填補空白
密云縣是遠郊區縣,由于地理原因,學生的知識面相對狹窄,這時,多媒體派上了大用場。
在教學《筍芽兒》一課時,講到筍芽兒終于鉆出了地面,看到了明亮、美麗的春天,我為學生精心創設了春的情境,播放了一組春天的圖片:嫩綠的小草鉆出了頭;柳樹抽出了嫩芽;粉紅色的桃花笑開了嘴,隨著春風飄來一陣陣花香;金黃色的迎春花在陽光下閃爍著燦爛的光芒;潔白的玉蘭猶如一盞盞酒杯……同時配上了動聽的鋼琴曲,學生心中那種對春的熱愛與筍芽兒的心境產生了共鳴,想象力得到激發。
2.利用圖片,加深認識
《頤和園》一課這樣介紹仁壽殿:“殿內設有地平臺、屏風、寶座、御案、掌扇、鼎爐、鶴燈等精美豪華的擺設。”此時,教師可出示一組具有皇家氣派的擺設圖片:巧奪天工的屏風,金碧輝煌的寶座,圖案精美的掌扇,設計巧妙的鶴燈……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富麗堂皇的殿堂之中,感受頤和園的美麗、宏偉,進而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利用音樂,誘發體驗
《橋》這篇課文中共有四處描寫洪水的句子:“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擋。”“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山洪爆發時的恐怖與危急,北京市芳草地國際學校的張龍老師在范讀此處時播放了一段風雨交加、雷聲震耳的音樂,加深了學生對當時環境描寫的理解,為進一步感受村黨支部書記舍己為人的品質奠定了基礎。
精用課件,拓展想象
在教學《梅花魂》一課時,我設計了兩個讀寫結合點,出示兩個課件——
其一:出示梅花課件,教師渲染:數九寒天之際,風還在猛烈地拍打著花枝,雪還在鋪天蓋地壓來,而梅花早已俏立枝頭,它在說( ),它又說( ),它還在說( )!
教師的渲染在于催生學生的情感,幫助他們感悟梅花不畏艱難、不懼強暴的品性,并外顯成自己的新認識。
其二:(師)人們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外祖父卻落淚了,能在課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嗎?(教師出示課件)
我讓學生選擇一處,把外祖父想說的話寫出來,然后教師以鶯兒身份與外祖父對話,把文中人物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換位思考中加強體驗,升華了學生的情感認識,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
妙用白板,合理想象
電子交互白板能提供“圖、文、聲、像”等信息,“圖文并茂”“動靜相兼”“聲情融會”“視聽并用”,實現了逼真的表現效果,既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又使學生產生了豐富的想象。
《頤和園》一課這樣描述佛香閣:“佛香閣建在20米高的臺基之上,閣高41米,3層,8面,4重檐。”雖然文本用列數字的方法來說明佛香閣的高大,但是在教學中,如果引進電子白板,效果就不一樣了。
我先利用白板的拍攝功能,為一個學生現場拍照,通過白板上的佛香閣按比例縮放,與學生照片相比,學生看到對比圖后,無不被佛香閣的宏偉、高大所折服。依托電子交互白板,學生的想象更加深刻了。
總之,我秉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思想,恰當而巧妙地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進行整合,充分挖掘文本內涵,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發展學生創造性的想象,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最終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