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祖榮,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校長及教師培訓、學習科學、創造性人才培養。2012年,承擔了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委托的課改項目《減輕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系統對策研究》。本期,我們約請鐘教授結合課題研究成果,談談為什么要減負、如何理解“過重課業負擔”及成因、如何采取有效行動給學生減負等問題。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并提出“率先實現小學生減負”。《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出“切實減輕學生校內外過重課業負擔”。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家長和學生都希望能夠解決這一重大教育問題。北京市近年采取多種途徑推進減負工作,提出“育人為本、科學減負、提高質量”。如何科學認識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問題,如何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幫助學生把過重負擔減下來,是個需要深入系統研究的問題。
為什么要“減負”
過重的課業負擔造成的危害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遲效性和累積性,所以人們對過重負擔的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往往是出現極端事件后才引起大家警醒;二是負擔過重并不必然在每個學生身上導致負面后果,中間往往經過許多其他因素的作用而最后產生,作用產生的機理具有綜合性、復雜性,但這決不意味著負擔過重就沒有危害。
之所以要減負,是因為過重的課業負擔對學生、對家庭、對社會有許多危害。第一,危害學生的健康。研究表明,學生因為課業過重,影響了睡眠和鍛煉時間,造成學生體質下降。第二,危害學生的心智。由于課業任務重,內容多或作業多,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存在趕進度、囫圇吞棗、死記硬背等現象。學生的思維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長期如此,將會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和缺乏思考的習慣。第三,限制了個性發展與人才成長。學生由于被圈在課業里,沒有多少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限制了學生興趣和創造性的自由發展,不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影響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水平。第四,損害了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由于學生的時間大多花在課業上,因而缺少與家長的交流;家長由于關注學生課業成績,或不當的教育方式與不恰當的期望,造成親子關系緊張;甚至有學生輕生的現象。這些危害是各方面都不愿意看到的。
課業負擔過重的危害有兩個特點:第一,其產生并非立竿見影,不是短期就出現后果,而是具有遲效性和累積性,所以人們對過重負擔的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往往是出現極端事件后才引起大家警醒。這可能也是減負成效不明顯的因素之一。第二,負擔過重并不必然在每個學生身上導致負面后果,中間往往經過許多其他因素的作用而最后產生,作用產生的機理具有綜合性、復雜性,但這決不意味著負擔過重就沒有危害。
如何理解“過重的課業負擔”
關鍵是如何判斷“過重”。課業負擔量的標準既與任務有關,又與學生個體能力有關,所以標準是很難統一化的。所謂過重課業負擔,是嚴重超過學生認知水平、身體承受能力、必要休息時間和其他活動必要時間的學習任務量。
什么是課業負擔?學業負擔、學習負擔等與之有什么區別?課業即“功課、學業”(《現代漢語詞典》第776頁);學業即“學習的功課和作業”(《現代漢語詞典》第1548頁)。我們認為,學業負擔與課業負擔同義,課業是從教的角度說的,學業是從學的角度說的。課業與學業皆與安排的課程及其學習有關,一般認為不應包括課外學習和自主學習。學習負擔的范圍則比課業負擔大,因為除了功課之外,許多課外的活動、校外的活動,乃至非正規的學習,都屬于學習的范疇。目前國家管控的是課程計劃內的課業負擔。的確,范圍不同,學生的負擔總量是不同的。學習負擔是全部的,包括課程的和非課程的(諸如生活技能的學習)、學校的和校外的;課業負擔是國家和學校規定課程的學習。真正關注學生必須關注學生的全部負擔。
課業負擔是學生個體根據國家、學校安排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需要掌握的學習任務(內容)的數量和難度,完成學習任務的時間長度與腦力強度,以及學生對學習任務以及完成任務造成的壓力的主觀感覺。課業負擔的表現,一方面為外在的、客觀的任務量和實際學習量,可以通過任務數量(比如作業題量、閱讀的頁數、課程的門數等)、任務的難度、完成學習任務的實際時間長度衡量;另一方面則為個體對承擔和完成的任務量及其難度的一種心理認識、感覺,是在承擔學習任務的全過程中體驗的。主觀負擔感可以用學業壓力感、負擔感的程度來表征。
課業負擔包括哪些方面?從來源看,有校內課程負擔,也有校外課程負擔;從認知活動的內容看,有閱讀負擔、理解負擔、記憶負擔、應用負擔;或預習復習負擔、上課負擔、作業負擔、考試負擔、課外學習負擔;從性質看,有生理的負擔(諸如大腦、身體)和心理的負擔。通過具體分類,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過重負擔具體在哪里?要從哪里入手去減負?
學生沒有負擔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我們要減掉的是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關鍵是如何判斷“過重”。課業負擔量的標準既與任務有關,又與學生個體能力有關,所以標準是很難統一化的。所謂“過重課業負擔”,是嚴重超過學生認知水平、身體承受能力、必要休息時間和其他活動必要時間的學習任務量。“過重”,我們可以提四類標準,一是群體統計標準和個體判斷標準,個體標準是由每個學生來判斷的,主要通過負擔感判斷,假設分很輕(0—20分)、較輕(21—40分)、中間(41—60分)、較重(61—80分)、很重(81—100分)五個等級,則超過80分為過重;群體標準是對調查統計群體而言的,若感覺過重的比例在15%以內為正常,大于15%為過重,這是根據統計的正態分布規律提出的參考標準。二是公共標準與個體標準,公共標準是針對特定年級的學生而規定的學習任務量和時間,是適合于大多數學生承受能力的,是基于一定年級學生身體、心理承受學習任務的能力的研究而提出的,目前國家規定的在校學習時間、家庭作業時間等規定即屬于此標準。我們認為理論上這個標準并非是絕對的,一些學生超過此標準,不一定就負擔過重;反之,也可能有在此公共標準之內的個別學生,感到負擔過重。所以,它具有參照的價值。
“過重課業負擔”是怎么造成的
“過重課業負擔”的形成既有社會原因,也有教育內部原因。單純依靠教育系統是不可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的,但教育系統也并非沒有作為的空間,可以通過提高教師水平和學生學習能力而適度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
我們認為,影響“過重課業負擔”的基本因素有四個:學習任務、學生學習任務勝任力、教師教學指導能力和社會評價導向環境,可簡稱為任務因、學生因、教師因、社會因。
學習任務:是學生根據規定和要求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包括各方面的學習。大體有三類:教材的學習任務(數量、難度、類型)、作業與練習任務、課外學習任務(補課學習、特長學習、課外閱讀等)。一般而言,任務越重、難度越大,則負擔越重。
學生學習任務勝任力:是學生勝任特定學習任務的綜合能力,包括生理發展水平與承受能力、動機水平、智力水平、學習策略等。巴班斯基曾提出“學生學習實際能力”概念,指學生學習的生理、心理潛力以及間接的支持條件,與此概念相似。一般而言,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越強,則負擔越輕。
教師教學指導能力:是教師幫助學生完成學業任務的綜合能力,包括教師的基本素質(學歷等)、專業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心理支持能力、師生關系等。一般而言,教師的教學能力越強,則學生負擔越輕。比如,許多優秀教師不布置家庭作業,學生學習也很好。
社會評價導向環境:由用人部門、家長、教育行政部門等構成的,對學生評價與選拔機制及社會地位分層機制等導向性環境。其核心包括:社會的多元程度與競爭程度、入學機會(獲得優質教育的機會)、評價機制、家長的期待、關于人才與教育的傳統文化觀念。一般而言,社會分層機制不合理、單一化,社會承認途徑單一,評價過于注重成績,入學機會或優質教育資源缺乏,社會競爭激烈,則學生的負擔越重。
在四個因素中,任務因和學生因是最直接的,另外兩點是間接的。社會因主要作用于任務因,因為社會競爭激烈、評價單一,則家長和學生就會增加學習任務、延長學習時間以獲得競爭優勢;教師因主要作用于學生因,因為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教師水平越高,學生能力越強,則學生負擔就越輕。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共識,即過重課業負擔的形成既有社會原因,也有教育內部原因,這兩方面的原因既有因果關系,也有非因果的關系(并存的)。單純依靠教育系統是不可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的,但教育系統也并非沒有作為的空間,教育系統可以在既定的社會壓力環境下和既定的社會條件下,通過提高教師水平和學生學習能力而適度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
有效“減負”的基本原則
既然“過重課業負擔”既是教育問題,又是社會問題,那么就應該教育減負與社會減負同時進行,這也是改革的協調性、系統性的要求。
基于學業負擔的規律性,教育減負的主要原則有:
第一,科學減負,即依教與學的科學規律減負,靠教與學的科學方法減負。俗話說,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心理科學、學習科學的大量實驗與研究揭示了提高學習效率的策略和途徑。教師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另一方面要基于學科研究和學生研究,科學設計教學路徑,減少“外在認知負荷”,增加“關聯認知負荷”。為了科學減負,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與專業支持。
第二,控制性減負,即控制學習的任務與難度,包括控制學生的作業量,控制課程的容量與難度。關鍵是加強教學研究,按照“少而精”的原則,精選必要的、關鍵的、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和作業內容。
第三,分類減負(差異減負),針對學生不同情況、不同的負擔所在和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減負措施。對所有學生減負不能一刀切,一個模式。
第四,減負育人。減負不是為減負而減負,其本質和價值追求是減掉無意義的過重負擔,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時代所需要的人才(素質)。減負的實質是學生負擔的結構調整和結構優化,在減負的同時適當增加體育鍛煉、社會實踐、思考練習、合作任務、研究性學習等負荷。
基于學業負擔的社會作用機制,社會減負的主要原則應是:
第一,多元評價減負。首先,是收入分配在各行業間的合理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常常通過收入體現。收入的分配應該與其職業能力、時間投入等匹配,而不應該存在職業類別上的歧視現象和過大的等級差異。三百六十行,只要干得好,就可有高地位,這樣大家才不會以單純的學習成績判斷輸贏。其次,要進一步普及人才多元化的觀念,緩解競爭性。研究表明,學生學業成績優異者,往往與學術類專業類人才的成功相關,而與其他領域的成功并不直接相關。不同類型的人才需要的是不同的素質,人人找到自己的長處,都可以成才。最后,在對教育系統、學校水平等評價機制上,要采取多元化的標準,不能只以分數指標評價,要更多采用增值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
第二,均等服務減負。社會的競爭常常源于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為此,政府應加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均等化,推進物力資源、人力資源、招生指標資源等的均衡配置和合理流動,減輕入學競爭導致的負擔過重。
第三,系統調節減負。負擔的形成與慣性不是可以戛然而止的,減負一定是個調試的過程,是在對影響因素進行積極的、綜合治理的基礎上自然產生的結果。政府應長周期、分階段地設計并確定合理預期目標,明確不同主體的責任,對系統的多因素進行系統調控,以達到預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