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成,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留美教育學碩士。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學教師、副校長,北京市原崇文區教委主任、東城區教委主任,北京奧組委奧林匹克教育處處長,北京市教委基礎教育一處處長等。主要研究領域:學校管理、教育行政、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學校德育、奧林匹克教育。
包容性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主要體現在對教育對象的全納性接收,實施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實踐上。教育的包容性是社會文明的體現,也是教育文明發展的體現。近些年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步引入了包容性發展(Inclusive Development)的概念,體現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種理念也逐漸遷移到了教育發展的理念中,形成了教育包容性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取向。教育包容性發展(Education Inclusive Development)主要體現在教育均衡發展的理論和實踐中,促進各種類型和各種水平的教育協調發展、均衡發展,用優質品牌教育輻射、帶動教育全面發展,實施補償性機制,促進教育薄弱環節快速發展。教育的包容性,即包括包容性教育,也包括教育的包容性發展模式。北京九中提出的新型“全人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現了教育發展的包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教育對象的包容性——追求全納發展
對教育對象的包容性是“全人教育”的基礎理念之一。“全人教育”應該是全納教育,是不選擇學生的教育,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九中的辦學實踐充分體現了對教育對象的包容性。
首先,九中的包容性體現在接收各種類型、認知水平和家庭背景的學生。九中的初中部是一所免試就近對口入學的初中。學校所在的模式口地區,既是京西古道所經之地,生活著世代于此的普通百姓;也是城市發展的城鄉結合部,融入了大量外地來京務工人員。因此,九中的學生注定是一個多元文化群體的融合體,需要學校以全納性教育的理念包容和發展這些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另外,九中作為石景山區的優質學校,還舉辦了民族內高班,招收了上百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作為北京市舞蹈金帆藝術團,招收了幾十名舞蹈特長學生;作為體育傳統學校,招收了近百名籃球等體育特長學生。多元的學生文化,成為九中辦學的重要特色,也成為這所優質品牌學校實施“全人教育”的重要寫照。
其次,教育對象的多元化需要教育教學的包容性,以實現學生的全體發展。“全人教育”的理念強調教育的范疇應該是整體性的、全面性的,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智力、道德、體能、審美、社會情感和精神潛質的增長,為參與者提供個人發展的整體框架。因此,九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樹立了“不放棄一個孩子,不放棄一個優點,不放棄一個特長,不放棄一個智能優勢”的理念,努力使每個孩子得到最有效的發展。
課程的包容性——關注全面發展
課程是學校的育人載體,是辦學理念的重要體現。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而對受教育者素質的衡量是一個多維度的考察。課程的包容性體現在學校課程關注到學生多維度素質的發展,不拘泥于考試科目或知識性課程。“全人教育”的課程體現了“全人教育”的育人宗旨,體現了培養具廣博的知識背景、能獨立思考、能解決實際問題,具社會責任感、價值觀念、道德操守的完整和健康全人的育人目標。為此,北京九中開設了豐富且具實效的多元課程。
北京九中的課程建設關注人的知識、人格、精神、身體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形成包容全體學生和學生全面素質提升的全人課程體系。學校重視學術性課程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生的藝術、健康、社會責任和文化素養的培養,開設了藝術課程、體育選修課程,舉辦了文學社、象棋社、口語社等社團性學生自治課程,還開設了校園文化課程、游歷訪學課程、綜合實踐課程、京西古道——模式口文化地域特色課程,以及雙向類課程、接納類課程、出境類課程、境內類課程等國際教育課程。學校認為“全人教育”應整合“以社會為本”與“以人為本”的兩種教育觀點,形成既重視社會價值,又重視人的價值的教育新理念。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僅僅關注學生作為一個完整個體的價值,也關注到他們在團隊、民族、國家、世界等更大范圍的人生價值,通過“全人教育”課程,在使學生成長為個體全人的同時,也使他們成為團隊的全人、民族的全人、國家的全人和世界的全人。“全人教育”課程的包容性,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學制與教育類型的包容性——推進全程發展
學制是一個國家基礎性教育政策的體現。學制的基本目標是根據學生的發展階段,相對科學地把學校教育分為大、中、小、幼等階段,從而有利于有針對性地實施階段性的教育目標。但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個過程即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教育學制使教育過程分段割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學習過程的非連續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學制的分段,既尊重了教育規律,也違背了教育規律。為了彌補學制政策帶來的非連續性教育問題,實現上下融通,打通學段,上下包容,連續培養目標,加強學段之間的縱向連續性研究就非常有必要。國內關于學段銜接的研究和實踐,主要側重在跨學段間課程和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近些年來,一些學校開始探索通過建立12年一貫制學校的方式,實現學段之間課程、教學和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銜接與融通。
北京九中從2010年開始,籌建九中教育集團,形成了中小一體的教育集團式管理模式。集團內通過課程和教學的縱向融通,教育文化和管理文化的跨校際融合,為跨學段縱向教育一體化和人才培養的連續性奠定了組織基礎。學制的包容性使各種類型的學生得到連續性培養,解決了學制分段與人才培養連續性的矛盾,體現了全人教育、全程育人的理念。
此外,九中教育集團還是一個多種教育類型的綜合體,集團中既有公立教育也有民辦教育,既有國際教育也有民族教育,既有普通教育也有特殊人才培養。多種類型教育在集團中的和諧發展,形成了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態勢,體現了“全人教育”對各類人才包容性教育的理念。
學校管理的包容性——鼓勵教師專業發展
“全人教育”理念不僅是教育發展的理念,也是教育管理的理念。將“全人教育”理念納入辦學思路,就形成了包容性管理的學校管理組織行為,主要表現在創建富有吸引力的、富有人文關懷和個性的學校文化,以及促進教師、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方面。
“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學生的文化差異與個性差異,尊重教師的個性和教師的勞動成果,為學生和教師創設良好、和諧的學習和工作環境,以實現師生員工和諧、人與制度和諧、人與環境和諧、學校與外部環境和諧。“全人教育”的學校管理者要用“識才的智慧,用才的氣魄,愛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選擇、使用、培養干部和教師,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讓每個人在最適合的位置發揮才干,使學校干部精干,名師輩出。
九中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和管理行為體現了“全人教育”包容性管理的思想。他們注重尊重和調動教師民主參與的積極性,營造學校民主管理氛圍,形成了平等對話、互相賞識,民主、和諧、高品位的學校組織文化;引導教師制定了“教師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培養教師專業自信和職業自覺能力;注意發揮每位教師專業所長,揚長避短,人盡其才,形成人才建設的良性循環;倡導教師自主發展與團隊合作發展相結合,形成相互激勵、相互幫助的發展型組織文化。“全人教育”理念在管理上的應用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學校發展的包容性——促進優質品牌的輻射發展
品牌學校發展的包容性不僅體現在自我發展的包容性上,還應表現在優質品牌輻射的包容性上。品牌學校是優秀教育思想的生產基地,是優秀教師的培養基地,也是優質教育實踐的孕育基地。品牌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動力之一。優質品牌學校不僅是教育發展方向的引領者,也是優質教育的輻射帶動和資源輸出者。北京九中作為品牌學校就體現了這種責任和氣度。學校充分發揮自己的優質資源作用,先后在區內輻射帶動了近十所學校發展,并向多所學校輸出了干部教師,切實發揮了品牌學校的作用,促進了區域內教育的均衡發展。
包容性教育是教育文明的體現,教育的包容性發展是教育協調、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品牌學校作為優質學校的代表,無論是實施包容性教育還是促進教育包容性發展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更是一種教育者氣度和胸懷的體現。■
□ 欄目編輯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