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公開課之所以呈現出種種“有目共睹之怪現狀”,或可說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我以為,這與執教者、聽課者的治學研學的目標不明及態度不端脫不了干系——
首先,從執教者的角度來說,多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而來,至于課如何上,上得好與壞,并不在意。因而,若非首次上公開課,能夠認真對待的執教者寥寥無幾。這樣,作為每一學期的“例行公事”,一兩輪過后再言及“公開課”,大家難免會感到新意全無而力倦神疲。至于為什么上,如何揚長避短,已不在考慮范圍之內。提高教學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其次,從聽課者這一角度來說,皆是曾經的執教者。為什么聽,檢查的目的何在,大家自然明白,只是常常“揣著明白裝糊涂”罷了。聽者只管埋頭記錄,一切都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可有可無的“差事”而已——有聽課筆記在,誰敢說我沒認真聽?
而且,很多人甚至將公開課評課與人情世故聯系起來,認為“抬頭不見低頭見”,誰的能力如何,誰的水平高低,大家心中皆“有數”。而“掏心窩子”,找缺點尋不足,是會“得罪”執教教師的。于是,評課這一環節甚至成了“表揚與自我表揚”。至于能否提升專業素養,幫助專業成長;能否改善教學質量,提高執教水平,也只好看各人的“造化”了。
因為以上原因,中小學公開課的教、聽、評,皆流于形式,并因此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公開課這一教研形式成了“雞肋”。我想,公開課以后的路該怎么走,值得每一個教師去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