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_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關鍵是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創新型的教師隊伍。怎樣認識創新型教師,如何科學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才能培養出創新型教師?筆者從理論到實踐逐一進行了論述,為有效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提供了有效依據。
關鍵詞_校本教研 創新型教師 科研
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以校為本,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是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指出,以校為本的教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這是保證新課程改革實驗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能夠合理、有效地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使教師更好更快地開展課堂創新教學,成為創新型教師,是學校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的基礎。
創新型教師的特點
對創新型教師的理解有很多,美國學者史密斯(R.Smith)對創新型教師的界定為:所謂創新型教師,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有效地運用到教育、教學、管理等過程中,并且有獨創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學方法的教師。所以,創新型教師應有三個特點:善于吸收、善于轉化、善于創新。
1. 既有傳承,也有吸取
創新型教師要具備“博”與“專”相統一的合理知識結構,敢于汲取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熟悉創新理論方法,并自覺轉移、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及科研活動,引導和啟發學生的創造活動。
2. 理論到實踐的轉化
最新的教育科學成果往往是理論形態或技術形態的,它與我們自身的教學有一段距離,創新型教師能夠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把理論或技術學科化、具體化,變成可操作的方法或策略,積極運用于教學中。因此,創新型教師常常成為重要課題研究的核心成員。
3. 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教師要能夠自覺地將創新教育的理念和行為貫徹到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等各個方面。凡是看過電影《熱血教師》和讀過《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一書的老師,都會被其原型美國教師雷夫·艾斯奎斯的事跡所感動。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國的傳奇教師,他結合理論創新了簡單而有效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的教育方法,他獨創的閱讀、數學等基礎課程深受孩子們歡迎。雷夫正是一名擁有強烈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教師。
借力校本教研,推進創新型教師的培養
1.讓常態教研活動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備課組、教研組活動是教師開展研究與學習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場所。教師正是在基礎的教研活動中去學習、去感受、去內化、去創新的。每個階段開展的教學活動和研討主題要有規劃、有新意,要營造自由、民主的學術環境和氛圍,鼓勵教師敢于創新。學校要建立有效的管理調控機制,做好引導,保證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的有效性和前沿性。為進一步增強教師間的相互溝通,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和創新精神,可定期開展先進備課組的評選,開展特色教研組活動,可部分指定各教研組的學習主題或研討題目,這些方式都能夠有效督促教師的學習與發展。
在我校開展過的一次青年教師導入創新wOCCSm4Hb/E6QB5Wt1rYVQ==比賽過程中,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都要結合本學科特色進行5分鐘的導入說課,評委由主管教學的領導和各教研組長組成。每位參賽的選手都要將本備課組、教研組內的專業支持和自身的獨特創意結合起來生成5分鐘吸引學生的導入內容,可以說這種形式的培訓,不僅引導了青年教師進一步的學習與思考,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也通過教研組、備課組的研討對不同年齡教師形成了一種有效的督促。
2.以活動為契機,創新教育教學觀念
在北京市開展的高中教師基本功比賽過程中,我校以此為契機,全員開展了新一輪的課標學習,并進行了筆試,再次明確各學科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其中,開放性試題“針對本學科課程基本理念,結合教學實際談談您最有體會的一點”,老師們各有心得。有的教師談如何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有的談如何通過化學實驗為主進行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于優秀答卷,全體教師再進行一次集中交流,這種學術思想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讓原本枯燥的理論學習上升為收獲與分享,它不僅促進了教師間的了解與溝通,還真正實現了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提升。
3.課題研究是培養創新型教師最有力的校本教研活動
校本教研在本質上是一種科研活動,它追求的是學校的發展和廣大學生、教師發展的和諧統一,這也是科研興校的根本。因此,科研活動不僅要切實解決一線教師的真問題,還要從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出發,為培養創新型教師提供肥沃的土壤。
我校很早就致力于對學生個體差異的研究,從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逐步發展到關注學生學習優勢的差異,通過對課題的實踐研究,教師加深了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認識,關注并形成了學生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教師會遇到各種問題,產生各種思考,正是這種不斷追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激發了教師的創新精神。
例如,有意義接受學習是相對機械接受而言。我校一位高中語文教師,先結合《左傳》外交辭令的課程標準認真分析了教學目標,明確了哪些知識性的目標可以通過檢測、反饋等形式達到更好的效果,哪些能力目標(如提高學生運用《左傳》外交辭令特色的能力)是要求課上生成。對于能力目標,她精心選取了校園生活中非常典型的一個人際交往的情節:應聘校內學生會職位。這對學生來說,既熟悉又有一定難度。課堂上,學生經過抽簽確定招聘組和應聘組,各小組內部展開討論,推舉出各自代表參加展示。從模仿到實踐,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親自體驗到了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這種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創新精神,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灌輸知識、學生疲憊接受的弊端,而且多元化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讓學生真正理解了學習的目的,成為了課堂真正的主人。
一位初中英語教師在課題研究反思中寫道:
在課題研究中,經常出現這種現象:剛提出一個問題后讓學生討論,教室里馬上會出現一片熱烈討論的場面。我知道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人發言,其他人一言不發,只是心不在焉地坐著;有的小組互相推辭,誰也不發言……
針對此種情況,我又重新給每個小組成員做了合理分工,每個學生都各盡其責,每次合作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充實而有效的。但在實行的過程中,卻遇到以下情況: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他學生發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于走了個形式,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得到了現成的答案,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因此,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規,并通過訓練使之形成習慣非常必要。具體體現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上:一是獨立思考的習慣,以避免小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從眾的現象;二是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的習慣;三是認真傾聽的習慣;四是遵守課堂紀律和合作規則的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
一位地理教師在上完課題研究課后感慨道:
我按學習優勢對學生進行了分組,采用了學生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學生不像以往被動完成老師指定的行政區劃地圖、名稱、簡稱、省會的判定,而是小組每個成員都集思廣議,最終動態生成了歸納、識記行政區劃的好辦法,學生真正成為了地理課堂自主學習的主人。他們真正體驗到了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新知識、新方法的快樂,最終營造了一種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研究給教師一個靜心思考的空間,思維的火花正是在歷經多次計劃、行動、觀察、反思的循環過程中產生的;課題研究為肯鉆研、勇于創新的、有潛力的教師創造了條件,讓他們盡快成長為了骨干教師;課題研究是新課程背景下校本教研中的重要環節,它促進了師生的共同發展。
立足校本教研,從點滴做起,為培養創新型教師提供創新教育的環境,鼓勵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教師也應把握各種機遇,自覺培養創新精神,開闊知識視野,豐富思維方式,鍛煉實踐能力。讓我們借校本教研之力,努力培養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
□ 編輯 王宇華
參考文獻:
[1]張 蕓. 創新型教師的特征及其培養. 科技信息,2007第7期:129-166.
[2]劉 哲,張雅潔.創新型教師的基本素質與培養研究初探.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第14卷第4期:88-89
[3]李武楠,張國良.課堂創新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9年7月
[4]梁 美. 構建新型教師培訓模式,培養創新型教師. 科技信息,專題論述.
[5]皮建輝. 論創新型教師的基本素質.視野.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