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研究課作為我校一種以實踐體驗為取向的新課程,打破了學科界限,將多學科交織成一個無形的知識網。師生在同一主題下,多角度、多元化進行討論、合作、研究、實踐。這種多學科融合的探究學習,開拓和延伸了學生的生活空間,使他們樂于發現,勤于思考,學會了搜集資料,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全人發展。
本學期,我們組迎來了一年級新生,剛剛邁入新生活的他們,猶如初吐嫩芽的春筍,正期待著雨露滋潤。如何才能讓他們順利渡過小幼銜接,逐步養成好習慣,擁有一個快樂、健康、難忘的一年級生活?主題研究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空間,留給孩子們一個無拘束的展示平臺。
包羅萬象的“第一次”
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是孩子社會化開始的階段,能否更快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順利轉化角色意識,是他們漫漫人生跑道上的第一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心理學中提出首因效應一樣。第一次體驗如果是規則、有序的,孩子就會懂得讓自己的生活有規則、有順序。確切地說,第一次是孩子掌握是非的初始階段,如果最初孩子知道、看到的是正確的,那么,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就都是正面教育,正所謂“先入為主”。
所以,我們將本學期的主題研究活動,制定為“第一次”。屈指數來,孩子們要體驗的第一次太多了,紛繁雜亂。為了更好地落實主題研究活動的實效性,我們共同商討,海納百川,將落腳點定位為三方面。
第一方面:在校“生活第一次”,包括第一次喝水、第一次上下樓、第一次上廁所、第一次吃飯、第一次碼放物品……
第二方面:在校“交往第一次”,包括與老師的交往、與同學的交往,如怎樣處理沖突、怎樣問好……
第三方面:在校“學習第一次”,包括第一次提問、第一次記事、第一次精彩兩分鐘、第一次互動、第一次考試、第一次使用學具、第一次小組討論……
為了將“第一次”的體驗在孩子們心中不斷擴大,發揮第一次“正能量”的作用,我們采用了“討論”“示范”“視頻演示”“親身體驗”等方式,讓孩子們在多感官、多角度的參與中,理解第一次的重要,落實第一次的實效,為后來“第n次”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1.在校“生活第一次”
10月份,一年級入學的孩子們開始全天課程。孩子們迎來在學校的第一次吃飯,沒有了家人們細心的呵護和不厭其煩的督促,在有限的時間內,孩子們不僅要吃好吃飽,還要自己負責所有的整理工作,這個看似簡單的第一次,卻包含了太多的問題。為了打好這第一仗,老師事先請孩子們帶著“中午吃飯,我要如何做,才能成為健康的小學生”這一問題去搜集材料,孩子們可以通過照一照、畫一畫、攝一攝、寫一寫的形式進行匯報。利用班會時間,我們進行了全班展示交流,孩子們圖文并茂地呈現了他們、爸爸媽媽、朋友們吃飯時的情景,并發表了各自的感想。最終總結出,健康的小學生吃飯前中后分別要做到的要求。老師還根據孩子們總結的要求,編寫了朗朗上口的兒歌。
2.在校“交往第一次”
孩子們走入群體中,離不開與他人的交往,特別是他們在游戲、活動中,經常會出現因為想與同伴玩耍,卻又不知如何表達,便采用身體碰撞的方式,引起同伴的注意,同學間的小摩擦,就是在這樣不經意間產生了,而且屢屢發生。其實,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在幼兒園也會出現,但那時更多的是老師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升入小學后,他們的角色已經轉變,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更多的是要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這樣的小摩擦。
老師利用班務十分鐘的時間,開設了“解決小苦惱”的活動,請孩子們自己講一講他在與人交往時的小困惑,大家一起出謀劃策。孩子們在自主討論中,認識到要想和小伙伴更好地交往,學會主動溝通是前提,只有友善地表達自己的交友愿望,才能讓別人接納你。
3.在校“學習第一次”
我們的課堂雖然是不同的課堂,卻呈現了相同的場景,孩子們用無聲的肢體語言進行有序地交流。課堂上,學生的“小拳頭”是補充,“小鉤子”是提問,兩手食指一交叉就是錯誤,小手一張一合,就像星星在閃爍,那是告訴老師,我還沒發過言,請叫我吧!無聲的手語傳遞著大量的信息,也創設了安靜的學習環境。
我們各學科對課堂要求的統一,減少了學生對規則認識的混亂,這關鍵的第一講為后面課堂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效果與反思
通過開學初不斷地學習和研究,很多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了小學生活,以及自己的第一個社會角色。孩子們通過“第一次”的學習漸漸成長了起來。在實踐研究中,我們不斷思考前行,進一步推進主題研究課的實施,以下兩個方面是未來需要師生認真落實的。
第一,盡管孩子們有了許多變化,但是通過不斷地總結和學習,依然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例如:細致,對于剛剛入學的學生而言,怎樣的細致都不為過,如果再細致些,交流、分析和預設可能就會對學生的整體發展更有益處,也能更好地避免出現“分化”的情況。又如,敏感,或者更應該稱為敏銳,觀察到、了解到學生在“第一次”中的細微不同之處,并及時做出反應,面對“第一次”做得不好的孩子,老師應該及時給予具體的指導,并持續關注孩子后續是否真的懂了、會了。避免孩子的“第一次”沒有達到理想效果,我們更加需要將可能的不利因素消滅于萌芽之中。
第二,如何發揮“家庭教育”在學生“第一次”中的作用,我們做得還不夠。下個學期,我們希望能在“第一次”的教育中吸納更多的家長關注和參與。學生眾多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家校的協同合作,才能有效落實在學生身上。如結合一年級學生特點,我們在學校教孩子把文具分類裝進文具袋后,再裝進書包,這一行為的指導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家長的包辦代替會嚴重影響孩子在校的表現,因此,我們會在相關要求上與家長們達成共識。又如,我們在學校第一次用餐中培養孩子食不言,寢不語,不挑食,不厭食。孩子們在學校的飲食要求,同樣需要與家庭一致。
我們需要讓家長知道我們都有哪些第一次,第一次在家里該練習些什么?如做作業專時專用;注意傾聽,當別人說話說得不全、不對時,不立即打斷別人;當別人安靜做事時,不干擾別人,不自言自語,更不交頭接耳;輕聲輕步靠右行,不大聲喧嘩。以上種種行為,家長都可以在家里指導孩子來做,家庭成員間也該注意這些,家長可以在家里示范給孩子,畢竟家里的機會俯拾即是。
“第一次“主題研究活動暫告一段落,但我們追求的是放大“第一次”后“第N次”的持續發展。未來,我們將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