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學校開發課程資源——“立體的書”的研究背景下,我校主題研究課已經走過了三年的歷程,經歷了一個學習—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
主題的確立
我們之所以會想到“校園”這個主題,原因有三:
其一,教師智慧精華的延續。上學期組內教師共同研究,曹翰麟老師制作出了一款“暢游二小”的電腦游戲,將二小百年積淀下來的校園文化逐一展現在學生面前。合理利用這一課程資源,使其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是我們確立主題時的目的。
其二,學生濃厚興趣的點燃。主題研究課,一周才一次。如何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并一直保持下去,是上學期我們遇到的一大難題。當研究內容和電腦游戲嫁接在一起時,學生在游戲中關注校園,感受文化,提高研究興趣。這就是玩與學的有效結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其三,大主題下的系列化活動。主題研究課是以一個研究內容為主題,分階段開展一系列的小型活動。每個階段的活動都要以學生的自主實踐為核心,綜合性的大主題具有開放性,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研究空間,豐富研究視野。而“校園”主題具有這樣的潛質。
綜上所述,我們將“校園”作為本學期主題研究課的研究內容,并設計了系列活動。
如何展開研究
1.學會提問
面對“校園”這一研究主題,學生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研究什么?這是主題研究課的難點,也是教師在指導時的重點。當主題研究課進入第二階段“走進校園,發現問題”后,學生們針對校園中自己感興趣、有疑問的地方,共提出了近800個問題,涉及校園各個方面以及各個學科。但我們也發現了問題:有的問題太宏觀,有的研究性不強,具有局限性。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從而確定自己的研究重點。
于是,我們以校園中的古老鐘樓為例,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第一步:大膽質疑。看到校園中的鐘樓,你有什么問題?
第二步:梳理質疑。
思路一:關注敲鐘的意義,不斷聯想。
敲鐘人怎么上鐘樓—敲鐘人上鐘樓為什么要敲鐘—敲鐘的形式現在還有嗎?若沒有了,它變成什么形式了?(打鈴、音樂等)
思路二:關注鐘樓的意義,不斷擴展。
敲鐘人怎么上鐘樓—學校為什么要把“鐘樓”作為建筑標志—學校還有別的建筑標志嗎—?;罩性O計鐘樓有怎樣的寓意—知名學校?;帐窃趺丛O計的。
第三步:思維引導。
提問是研究的起點,但僅僅停留在起點是不夠的,還需通過聯想式的追問,或擴展式的發散,將問題深化,從而確立有價值的研究主題。
經過各班的指導,每班先從60多個問題中選出5個不同角度的優秀問題,到相鄰班級進行匯報,目的在于征求建議,完善問題的表述,使其更具研究性。最終,確定本組的研究主題。
經過這樣三層精心指導,學生的思路打開了,主題明確,研究切入點小而新穎,且具有可操作性。如對校園中運動設施分布的研究,對校園中竹文化的研究,對百個成語中有關“愛”的成語的研究……
2.學會整合
進入“年級匯報,完善校園”階段,我們遇到了新的問題:主題的重復。如年級三個小組研究校園中的“竹文化”,需要先分類后整合。然而學生不知如何整合,他們認為,整合=疊加。于是,我們決定再次適時地進行指導,在年級匯報時,教學生整合的方法,提升研究質量。
第一步:三個小組分別匯報,展示研究成果。
第二步:比較提煉出三個小組的異同。
第三步:有效整合。相同部分,刪除重復內容,保留精華;不同內容,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根據研究主題進行修改,通過教師點評的方式,教給學生整合的方法。
第四步:在年級匯報后,讓學生嘗試將他人的研究成果與自己的研究主題相整合,初步運用整合的方法,并寫下自己的收獲和體會。
我們意識到,整合是主題研究課的核心發展目標,它是形成綜合思維、學會系統思考、多角度看問題的重要一環。綜合思維的形成大致要經過從個人提問—班級交流—年級展示三個階段。這是表面上的、由少到多的累加過程。如何才能形成綜合思維呢?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加入一些中間環節:從個人提問到班級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第一次看到了一個主題下的不同思考角度。這是形成綜合思維的第一階段——大量的信息的累加。而在從班級交流到年級展示的過程中,應當讓學生經歷對不同角度的內容進行分類、對比、整理的過程,這是對材料的理性分析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分類、比較對于形成綜合思維是至關重要的。
研究中的創新
在此次主題研究中,學生也在為校園文化的完善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全年級共提出約70條建議,有的合理化建議已經變成現實。
如許多學生對校園中的國學內容很感興趣。如果僅僅停留在讀名言、背名言、講名言的層面,學生總感覺意猶未盡。于是,我們大膽創新,讓各班師生討論本班的國學班訓和班名,并以書法作品的形式掛在班中,成為五年級的一道別樣風景。
研究校園竹文化的學生提議改進竹子的介紹牌。介紹牌不僅要有竹子名稱,還要有竹子的生長特點、精神內涵,以及有關竹子的成語、古詩,甚至可以印上鄭板橋筆下的竹子。正面為中文,背面是英文。這樣的創意讓我們看到了學生在思維方式上的轉變,面對事物從單一的學科思考,到運用綜合思維,融合語文、科學、書法、英語、美術等多個學科,解決問題。
曹老師也在不斷整合學生的合理化建議,將“暢游二小”的游戲軟件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如加入了校園里國學名言、各班國學班名、班訓的內容,使這款游戲更加突顯二小的校園文化氛圍。
收獲與反思
1.教師的收獲
我們對“主題研究課”又有了全新的認識。整個的主題研究課的學習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與主題相關的綜合性知識學習,以實踐活動為核心的綜合性實踐學習,和以整體感受學習主題為目標的綜合性反思學習。這三次的學習形成一個閉合的、相互促進的“綜合性學習環”,共同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一次的學習對學習主題建立感性的認識,同時為第二次學習積累問題;第二次學習是第一次學習的深入,為學習主題積累相關的實踐經驗,從而對學習主題建立理性認識;第三次的學習是總結提升階段,逐漸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反省智慧。
與此同時,“主題研究課”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彼此觀察的機會,既可以從全科教學的角度看??平虒W,看出??茟斨嘏囵B哪方面的能力;又可以從??频慕嵌瓤慈?,了解在展開主題研究時,需要哪些學科的介入,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
其實最重要的是,在這樣的一種“平衡”中,我們在為學生的能力、思維的發展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從專而深發展到廣而融就是要尋求一種媒介,“主題研究課”或許就是這樣一種很好的、教學相長的平臺。
2.學生的收獲
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主題研究,收獲了一篇有關校園的主題研究報告,一份從學研究到會研究的綜合實踐體驗,一種多角度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一腔對校園的熱愛之情。它們綜合在一起,提高了學生的研究實踐能力,改變著他們的思維方式。
3.家長的反饋
調查問卷中有的家長這樣寫道:“主題研究課很受孩子們的歡迎,不但鍛煉了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又使孩子們開闊了視野,也使孩子們體會到自我創造、團結互助的樂趣和力量?!?/p>
4.反思
如果在每一次的主題研究課中,我們總是既在??浦嘘P注綜合,又在綜合中尋找???,是不是就可以讓長期教一個學科的專科教師們能夠走出自己單一角度的思維模式,從更廣的、更高的角度認清自己的學科呢?此外,主題研究課又對自己所任教的??破鸬搅四男┓e極的作用?這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