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的提出
學校主題研究課強調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自主研究問題,如何引導學生選擇一個恰切的、有研究價值的主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由選題。然后組織學生把題目匯總整理,主要分為天文、美食、動漫、校園、北京文化等幾類。最后,經過師生的研究討論,共同確定了本學期的研究主題——大話四合。
主要理由:
四合文化的傳承。四合院作為中國文化或者北京文化的組成部分,對當代小學生有重要的意義。研究四合院文化,不僅是對本土文化的傳承,更是弘揚和發展的絕佳機會。
校園生活的積累。校園內有四合院式建筑,學生對四合院有近距離接觸和直觀感受,對于四合院的研究有了很好的生活積累。
前期研究的傳承。從研究的延續性來講,學生五年級時研究的是校園環境,當時很多學生對校內四合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六年級對四合院的研究做好了儲備。
主題實施
1.構建教師層面系統性組織
在主題課實施前,我們首先構建了年級的系統性組織,包括三個層面:年級組織管理系統、研究方案設計系統、教師指導提升系統。每個系統都發揮出系統職能,三方合力,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保障主題課有效實施,實現師生共同研究發展的核心目標。
2.在主題課計劃制定階段,發揮“年級組織管理系統”的功能
這個系統主要由兩位年級主任為核心的團隊對全局進行統籌規劃 ,安排部署。它在整個研究活動中發揮了對主題課的引領、分工和整合功能。
引領。包括制定主題課實施計劃、把握各班主題課研究狀況,組織教師間的經驗交流。
分工。班主任組織本班學生開展研究,結合本班實際情況進行具體指導。科任教師配合班主任,利用自己所教學科優勢,拓寬學生思維、方法,為學生的研究提供支持。
整合。主題研究課與學校國學研究、年級的社會大課堂活動整合進行,首次創新:根據學生的選擇,用同一時空確定到不同的地點進行參觀。之后,再在同學間進行交流。
3.在主題課實施前,發揮“研究方案設計系統”的指導功能,使教師在上課時“有案可依”
主題課的方案設計基于學生曾有過的研究經歷和經驗,力求貼近六年級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主要凸顯以下特點——
活動方案體現出讓學生經歷初步的科學研究過程。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通過主題課力求使學生體會初步的科學研究流程,讓十一二歲的小學生能對研究產生興趣。
活動方案中有提供給師生的科研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戶外參觀時,往往需要觀察、調查、訪談,面對獲得的信息時也需要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所以,我們在方案設計時提供給老師一個范本,供老師們在指導學生時參考。
如在去李大釗故居參觀的方案設計中,我們提供了“訪談式”研究方法的舉例:(1)行動前列出訪談提綱(列出你要了解的幾個問題);(2)訪談的時候使用錄音筆進行錄音,同時簡記一些對你有啟發的詞、句,以便做重點內容的整理;(3)對有啟發的內容進行重點整理,可以打成WORD文檔。
活動方案力求能為師生提供自主性探究的空間。在方案設計的環節中,我們盡可能發揮師生的自主性,鼓勵教師發揮出自身的科研能力,形成本班的研究特色,追求多角度、多視角、多元化。如有的班突出手寫字和手繪畫的資料積累;有的班突出做研究性小論文;有的班突出隨時整理補充資料夾,做一步就留一個腳印,從而提高孩子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4.在主題課實施過程中,發揮“教師指導提升系統”的功能,使學生能夠有效展開活動
從縱向看,教師的指導是多層次的。開題時,有全年級整體指導;研究過程中,有班級內的小組指導;匯報展示時,有個別的重點指導。
從橫向看,教師的指導是多元的,即多學科教師全員參與指導。
下面,我重點談談班級內的小組指導。
形成研究小組,確定研究主題。在學生廣泛查找資料的基礎上,初步確定了自己研究四合院的興趣點,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在自由組合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完善組員搭配,同時對選題大小給予點評和適當的調整。
制定研究計劃,繪制思維導圖。教師針對小組研究計劃的目標是否明確,是否具有可行性,思維導圖繪制是否清晰,執行措施是否具體等進行一對一的指導。
再次收集資料,初步匯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已有資料和研究方法,幫助學生甄選有價值的資料,拓展研究方法,除了網絡、書籍等文本資料,建議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向父母或者專業研究人員請教。
廣泛利用資源,全員共同參與。(1)小組同學在家長的帶領下,利用節假日時間到四合院進行實地研究。(2)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帶學生到北京典型四合院進行深入研究。利用不同的資源,如校內、周邊、民宅以及皇家四合院等不同類型四合院進行參觀。(3)所有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研究與指導。例如:班主任提醒并指導學生隨時做好研究記錄,指導學生寫觀察周記;數學老師給學生講授在繪制平面圖時所需的比例知識;音樂老師教學生唱自編的主題曲;美術老師指導學生繪制展板學寫藝術字;勞技老師與學生一起拼插四合院的立體圖形。通過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研究空間,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感受四合院的文化。
教師在對小組進行指導時,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匯報,幫其提煉、梳理和總結匯報內容,找出研究中的漏洞,將教師的思考、疑惑以及已有儲備補給給學生,引領學生的研究朝縱深方向發展。
活動成效
學生通過對四合院的研究,不僅體會到合作的快樂,還掌握了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初步體驗了科學研究的樂趣,并形成了關于四合院的研究成果。學生合作完成對四合院的實地研究,撰寫研究報告和科學小論文;自主創編四合院相關的歌曲、相聲、話劇,展開四合院辯論會;運用廢舊紙板制作立體創意四合院,將新時代元素融入四合院設計,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需求。
經過一個學期的研究,學生們幾乎都成了四合院研究的小專家。本次研究,學生共整理收集資料近10萬字,照片2270張,視頻時長665分鐘,資料夾84份,創編課本劇45部,相聲11組,撰寫論文73篇,制作立體模型和創意四合院192個,小報356份,學生感受560份,調查問卷家長感言203份。
在本次研究中,不僅學生們收獲頗多,而且老師們也進一步加深了對我校辦學理念的理解。
在主題研究課中我們以“大話四合”為載體,實現“四合”向“四和”的轉化。“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意識,它強調多元的和諧、異質的協調。李校長曾帶領我們理解了“人”字的含義,撇代表會學習,捺代表會做人。在主題研究課中,我們也力圖實現全人的教育——
撇中實現“四和”。一和:社會、家庭、學校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二和:多學科知識的融合促進學生系統化思維的初步形成。三和:課內外學習活動的和諧拓展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其創新精神。四和:主題研究與學生興趣愛好的和諧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此“四和”便形成了“人”字的“撇”,讓學生們學會研究的方法,提升研究的能力,養成研究的習慣,提升研究興趣。
“捺”中實現四和。“四合”又構成了這“人”字的“捺”,使學生學會做人。一和: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的和諧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二和:個體與團隊的和諧促進學生學會合作互助,講誠信。三和: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增強民族自豪感。四和:人與環境的和諧,更有效地促進一個自然人、社會人,一個全人的形成。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全”,這不僅僅意味著培養人的全面素質,更蘊涵著一種廣闊而博大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