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中旬以來,江淮、江南大部地區持續高溫少雨,湖南、湖北、重慶、貴州等地旱情迅速發展。截至8月中旬,全國有8163萬畝耕地受旱,其中作物受旱面積7142萬畝,重旱1886萬畝,干枯581萬畝,缺水缺墑面積1021萬畝,有600萬人、248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各級政府全力組織抗旱救災,抗旱工作取得階段成效。同樣是高溫肆虐、久旱無雨,與一些地方耕地開裂、作物干枯、農民焦急的情景相比,農田水利工程體系完備的地區,作物普遍長勢良好,豐收在望。“一樣的大旱,兩樣的收成”,農民群眾用生動樸實的語言,描述了農田水利對抗旱救災的重要作用。
興建小型水源 增強調蓄能力
小山塘、小泵站、小水窖,看上去不起眼,供水量也不大,但在大旱之年,這些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提供了寶貴的抗旱水源,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被群眾稱作旱區的“生命工程”。
湖南省連續三年累計投入8億元,對10萬余口山平塘進行清淤擴容,新增蓄水能力1.9億方,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159.76萬畝,在這次抗御特大旱災中發揮顯著作用。流經新化縣科頭鄉的汝溪河基本斷流,全鄉14個村有10個村飲水困難,但汝溪村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卻基本未受影響,正忙著搶插晚稻。去年村里剛整修過的一口山塘,不僅提供了生活用水,而且滿足了灌溉需求。
湖北省廣水市陳巷鎮境內沒有大水庫,4.5萬畝農田過去完全是“望天收”。2012年通過實施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全鎮新建塘堰325口,增加塘堰蓄水300多萬方,實現了“雨時蓄水”、“旱時用水”。今年遇上大旱,廣水市其他鄉鎮很多地方春耕時節栽不上秧,但是陳巷鎮的4.5萬畝水田卻栽秧4萬畝,做到了“育秧不差水,栽秧不缺水”。
重慶市豐都縣雙路鎮是2011年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區。通過項目建設,共整治山坪塘33座,修建蓄水池4口,整治渠系4.6公里。今年高溫干旱季節,全鎮3300畝苗木依然能夠得到灌溉,與非項目區比,降低直接經濟損失50多萬元。樹人鎮項目區整治的23座山坪塘和14口蓄水池,大旱之年保證了灌溉用水需求,全鎮8000畝花椒基地喜獲豐收,花椒產量比非項目區平均高出30%以上,增產花椒近5萬斤,農民增收約60萬元。
重慶市涪陵區2011—2012年實施了喀斯特地區水利建設攻堅行動,修建了大量“五小水利”工程,在今年抗旱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武陵山鄉今年8月在場鎮水廠完全斷水的情況下,全鄉完全依賴“五小水利”工程供水,妥善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該鄉角幫寨村新增蓄水池20口,新增蓄水1.7萬方,新增管道66公里,今年該村無一戶缺水,干旱數月仍有蓄水8000方,有效保證了農民生產生活用水。
減少輸水損耗 提高用水效率
末級渠道與田間輸水管道是農田水利體系的“毛細血管”。有的灌區即使水庫和干支渠有水,但由于“毛細血管”不通,干渴的農田也喝不上及時水,年久失修的渠道跑冒滴漏嚴重,導致寶貴的水資源在輸水過程中損耗嚴重。近年來,中央財政瞄準農田水利建設薄弱環節,大力支持末級渠道配套改造,著力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為抗旱保豐收奠定了良好基礎。
湖南省石門縣蒙泉鎮大同橋村2012年實施了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不僅對山塘、堰壩、渠道進行了維修,而且還新修了3.4公里渠道,形成了“干渠繞山、支渠繞戶、U槽串田、路隨渠轉”的農田灌溉渠系網絡。高熱無雨的時節,這里的水稻卻郁郁蔥蔥,長勢正旺。“幸好去年冬季把水渠修好了,否則碰到今年這樣的旱情,不知道要損失到什么程度。小工程起大作用,老百姓非常高興。”村支部書記蔡相金說出了全村群眾的心聲。
湖北省京山縣在2012年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中,對羅店鎮中小型灌區渠系進行硬化改造,新建17公里新建引水渠,無需泵站就可對沿途村組農田進行自流灌溉,實現“水流順暢,溝渠通暢”。群眾形象地說:“以前是人等水,現在是人趕水。以前水幾天幾夜到不了田,現在一支煙的功夫就到了,給我們送來抗旱及時水”。南漳縣項目區,通過對渠道清淤襯砌和渠系建筑物配套后,降低渠道滲漏水量,縮短了渠道供水時間,灌溉有效率由0.45提高到0.65,灌溉定額由原來的畝均650方減少到325方,每年可節約用水5000萬方。
化解用水矛盾 和諧干群關系
由于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人工趕水”是很多地方農業灌溉用水的分配方式,干旱時期由于水量緊張,不少群眾爭水搶水,造成很多矛盾和糾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
湖北省當陽市黃林崗村以前每年水庫放水的時候,村干部都要組織老百姓“護渠押水”,家家還要派人在田頭搭帳篷,日夜值班“守水”。上游的水被截了,就要去“搶水”,自家田被扒開了口子,就得去堵水,極易引起用水矛盾。農田水利設施完善后,渠道好了,水流快了,損失少了,即使遭遇嚴重旱情,用水糾紛也極少發生,全市近20余萬農民直接受益。
湖南省石門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群山疊翠,平崗交錯,水旱災害多發。“天晴三日要抗旱,雨過一日就防澇”,農民群眾對此議論很多,干群關系也因此有些緊張。2010—2012年,石門縣采取“集中連片,整體推進”方式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三年累計完成投資3924萬元,襯砌渠道148.55公里,新建排水溝21.99公里,整修山塘12口,整修河壩34處,新增灌溉面積0.8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33萬畝,大大提高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真正實現了“政府得民心、農民得實惠”。大旱之年,“農民有水喝,農田有水澆”,不僅大大穩定了農民群眾的情緒,消除了不穩定因素,而且使地方黨委政府能夠騰出更多精力集中研究部署抗災救災工作。
實踐證明,農田水利設施是農業抗旱保豐收的重要基礎,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是抗旱救災的治本之策。2005—2013年,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681億元支持各地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特別是2009年以來,按照“建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的原則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思路正確、效果顯著,受到基層干部群眾的普遍歡迎。但是,農田水利建設滯后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頻繁發生的干旱災害更是集中暴露了我國農田水利設施的薄弱環節,警示我們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刻不容緩。今年的抗旱實踐,進一步提高了干部群眾的認識,廣大農民群眾對加快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要求更加迫切。下一步,要抓住有利時機,把基層群眾所需及時轉化為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總結推廣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實施的管理機制與成功經驗,推動農田水利建設再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