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性思維是大數據時代為我們提供的新方法。實際上,我們現在所說的大數據,早在N多年前就被開發出來,并得以運用,只不過沒被意識到而已。比如賀歲檔、情人節檔、暑期檔等各種檔期,他們與在此期間上映的影片之間并非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即相關性。
生活中,我們對很多事情的判斷,并非來自因果關系,而來自對相關性的分析——前者追求問題與結論的精準解決方案,而后者則舍棄精準,追求概率。沒有人告訴我們,情人節非要看電影不可,但情人節里一定有更多的年輕人會走出家門進行消費,特別是很多商場和體驗式娛樂消費場所,這與電影院之間就產生了相關關系。電影院要實現觀影人次的增加,就要用相關性思維指導企劃,這是最直接高效的路徑。
今天的數據分析,已經不再去尋找復雜的因果關系鏈條,而是直接告知結論。比如百度搜索,人們通過它只是想要搜索到的結果,對得出這一結果的過程并不在意。這是世界觀、方法論的時代性變革。無論是百度指數、微博指數,還是各種網站提供的專業數據,他們并不一定都精準,也都有各自的缺陷。但大數據思維告訴我們,他們雖說明不了必然性,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借鑒。當我們盡可能全地收集到相關數據后,才能接近準確的結論,這就是大數據給我們的思維方式帶來的最大啟發。
有人指責《小時代》的觀眾是“腦殘粉”,但當他們的數量達到2000萬規模時,就可以造就新的電影市場格局。在近幾次全國電影院線影片推介會上,有一些走在同行前面的發行商開始運用種種網絡數據資料,向院線代表說明影片在觀眾心目中的熱度,并以此說服院線和影院投放更多關注,給予更多的排映場次。而院線代表和影院代表對這些數據也很重視。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院線和影院的排片經理們,在制定排映計劃的時候,的確在以這些數據為參照。
在大數據時代,人們幾乎沉浸在各種數據的汪洋大海之中,相關性就是串起各類數據的紅線。發行和放映的技巧首先在于找到這種相關性,并作為首日排映影片的依據。因為之后的排映,完全可以根據首日上座率進行調整。當前影院的精準運營,基本上都是從相關性數據出發的,然后才是因果關系的二次調整。先相關關系后因果關系,這就是結論。這就是大數據時代的宇宙觀和方法論。
很快,電影業界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各種企業打著院線和影院的幌子,或者發行公司、制片公司的幌子,實際上在做著數據分析機構所做的事情。這一天的到來將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藝術和思想的獨立性以及自由的審美將讓位于市場數據的相關性。相關性數據將從各個方面支撐整個電影業的市場化,從而改變電影的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