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創辦FIRST青年電影展的理念是什么?
宋文:FIRST,最初誕生于中國傳媒大學,是一個校園電影節。那時我們希望做一個電影節,可以傳播年輕電影人的聲音,并讓他們對同齡人的影片作出評價。從一開始,它就是一個年輕人辦給年輕人參與的電影節。現在辦到第七屆,我們希望更多的業界人士看到這些青年人的創作激情和潛力,這也是電影節的一大責任。
電影展從2 0 1 1年起更名為“FIRST青年電影展”。FIRST有兩個含義:首先,我們要追求第一,這畢竟是青年人的競技平臺。其次,我們珍惜first time(第一次)。第一次拍電影的人都很勇敢,往往最能堅持自由的內心去創作。很多電影人一出手就拍出代表作,甚至后來再難有所超越。”
我們給青年電影單元起名叫做“一戟即中”。戟是古代的兵器,寓意著我們選出來的影片一亮相,就能擊中市場,被更多的電影投資公司或者制片方發現。

《綜藝》:評獎機制如何設置?
宋文:首先,組委會在國內選擇17所高校,在我國香港和臺灣各選一所,再加上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和英國的倫敦電影學院,每所學校有一位選片人,來做第一輪初選。他們都是傳媒類或者電影類的學生,本科生、研究生都有。影片數量不限,比如南加州就選了60多部,因為洛杉磯電影類高校多。21個人把影片從世界各地挑選過來之后,集中到北京開三天會,分成四個小組把這些電影再看一遍然后挑出約140部影片,交給復審委員會評審。
復審委員會由五位獨立影評人組成,他們選出最后的提名影片,再交給七位專業評委評審。專業評委會各自負責不同的方向,比如蘆葦側重編劇,張之亮、許鞍華側重導演,李屏賓側重攝影,徐崢則表演和導演兼具,盡量差異化一些。提名影片會發給他們觀看。我們有一個評分表,評委必須在評分表上打分寫評語。最后在頒獎禮頭一天的下午召開終審會議。在此之前,我們都不知道誰能獲獎。
基本上我們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但是去年出現了3:3:1或者2:2:2:1,這樣的影片需要重新討論。但評審委員會主席擁有一票否決權,最終結果由他做出決定。
《綜藝》“高校選片人”如何選拔?
宋文:這部分經過了一個探索過程:一開始有50位選片人,然后是31位,今年我們減少到21位。因為所選的高校非常重要,有些高校產量高,比如南加州大學或者我國的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后來傾向于選擇那些電影專業類高校或者設立了電影專業的高校。
有選片的學校必然有展映,但沒有選片的學校,我們也會去做一些藝術電影推廣,這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藝術電影的觀賞性沒有商業影片那么強,我們用一種非常艱難的方法,把這些青年人做出來的電影推廣到高校里。
《綜藝》:你們為獲得創投的新人提供哪些獎勵?
宋文:國內外的創投會各式各樣,有的會給獲獎者提供一些資金獎勵,不是說那樣做不好,但我們認為那點獎勵解決不了融資問題。事實上,我們的宗旨是給年輕人一個中肯的藝術評價,同時建立一個平臺,讓他們那急需融資的項目被制片方和投資方發現。我認為這種方式更加市場化——讓青年導演直接拿著項目,與投資方面對面去談。
《綜藝》:影展的資金來源有哪些?有哪些商業合作?
宋文:現在資金來源并不充沛。對于參賽者,我們也不收取報名費,希望更多的電影新人不用掏錢也能享受這個過程,特別是獲得提名者。
每年都會有一些贊助,但并不多。其實電影展可以和許多產品進行聯接,比如說要應用到一些照相機、打印機或者工作人員用車等。蘋果、IBM聯想曾經都是我們的贊助商。今年我們的一些子單元也會有商業贊助。我們堅決不冠名,只是會有“高級合作伙伴”或者“高級供應商”。我們未來一定會加強和商業客戶的溝通,也特別希望一些專業的贊助商能夠發現我們。
《綜藝》:現在國內也有其他很多針對青年的電影節, FIRST和它們相比,有哪些特點?
宋文:從選片來說,我們差不多每年保持30%的影片來自世界各地。一開始我們不可能在很多高校里設點,就與費城的坎普大學建立戰略關系。還有一個叫做N ex t Frame的國際學生巡回電影節,是美國高等電影學會主辦的,他們也在世界各地選片,我們合作了四年。我們每年都交換彼此的影片,相當于“互展”。
另外我們一直在評委陣容上很用心,他們的專業度很高,有公眾認知度,并且被年輕人所喜愛。這是我們的另一大特色。這些評委太可愛了,他們傳遞了一個重要的行業精神:傳幫帶。他們的評價和梳理能夠鼓舞很多青年電影人。通過電影展,有很多青年電影人和評委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讓我們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