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來的,請舉手!好多清點人數的場合,都有人慣用此 “伎倆”,電視圈亦然。
電視節目的研發,現在可以選擇的路徑有兩條:原創或是引進模式;而方向只有一個,最大限度地滿足電視機前最廣泛人群的收視訴求。那么,在茫茫的電視夜空中探尋這個方向時,我們應當首先理性自問:這個平臺的社會影響到底多大?這個頻道的受眾構成到底咋樣?最廣大受眾的收視訴求到底是什么?
可是現在,電視人通常只是盯準身邊的、圈內的、熟悉的、顯現的(“在場的”)那一小撮人群,而疏忽了甚至背棄了遠在天邊的、“沉在水面之下的”、隱身的(“沒來的”)大多數的訴求。那些隱身在千家萬戶客廳里的觀眾,他們正是電視研發現場的“沒來的”, 最真實的訴求盡在他們那里,需要我們耐心地去打撈,去探求,去發現,而非輕飄飄地喊一聲“沒來的請舉手”。他沒來,怎么“舉手”?他“舉手”了,你能看到嗎?
節目的策劃、制作環節,問題似乎更甚。現在的電視機構,主創團隊大都是80后、90后的大學畢業生,而節目的審看者大多是50后、60后的管理者,電視節目收看的主力軍呢?是40后、50后,其中又以女性居多(電影似乎反其道行之,50后、60后在拍,40后、50后在審,80后、90后在看)。具體到某一檔節目的生產,80后、90后們總是從他們的習慣、興趣、視野出發,小到字幕、音樂的包裝,大到題材的選擇、主持的風格,一切都是遵從他們的“口味”,而不是電視機前的主力人群——中老年觀眾的喜好。節目最終是要給電視機前的觀眾“看”的,而現在能安靜守在電視機前的大都是中老年群體,所以,節目的每一個環節都應時刻關注這些“不在場者”(“沒來的” )的需求。201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馮小剛最近就坦誠宣稱,“我會從觀眾的角度、觀眾的好惡選節目rzfvRkesfbDF0hxlCpiuNA==?!?/p>
事實上,每一檔失敗的節目,可能都是因為太重視“在場的”感受,忽略了那些“沒來的”需求,甚至都沒想到去喊一聲“沒來的請舉手”。尊重“在場的”沒錯,但是要知道,收看的主體就在“沒來的”那一撥里;而且“在場的”與“沒來的”之間有著年齡差異、文化差異、收視習慣差異。忽略這樣的差異,便會形成供需不對等,導致收視目標與現實的差距。
電視節目的播后評析或鑒賞,電視機前真實的反饋意見,常常也是很難搜集上來,來的可能是一些不客觀、不準確、不全面的信息。本來,“沒來的”可以在自家客廳里用遙控器“舉手”,可是,現在收視調查市場魚龍混雜,數據亦真亦幻,節目的評價常常失去了“準星”。而節目的主觀評判,我所了解的一些電視評析者,大多是電視采編制作課程的教授者,他們往往缺少對當下同類型、同時段電視節目形態的樣本研究,更有甚者,是基本上不看電視的。另一方面,天天守在電視機前的那些忠實觀眾的看法,卻在電視人“點名”時被忽視了,或者說,在電視人掌握的有關收視資料、數據里,他們被遮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