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敦煌伎樂天》登陸央視
紀錄頻道“委托制作”又結碩果
曼妙的飛天乘祥云散花施香,天宮伎樂執琵琶翩翩起舞。4月27日上午,8集高清紀錄片《敦煌伎樂天》首映式在蘭州舉行,現場播放的片花,把來賓帶進了美輪美奐的敦煌佛國音樂舞蹈殿堂。這部紀錄片由央視紀錄頻道全額投資,委托甘肅酒泉電視臺拍攝制作。
《敦煌伎樂天》是國內第一部集中展示敦煌古代音樂舞蹈遺存及演變發展的紀錄片。該片系統挖掘了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數量驚人的古代音樂舞蹈圖像和文獻資料,解讀了敦煌藏經洞文獻中保存的、令國際音樂界為之震驚的中國最古老樂譜和舞譜,全面展示了中古時期上下1000多年間中原和西域的音樂舞蹈發展歷程,生動再現了佛國世界和世俗樂舞的壯麗景象。該片以莫高窟壁畫為原型,以尋訪的方式,通過舞蹈家、音樂家、理論學者的點評解釋,加上舞蹈演員的肢體形象展示,讓音樂和舞蹈融為一體。
首映式上,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連輯表示,央視紀錄頻道成立以來推出了多部精品紀錄片,引領了社會文化風尚,在海內外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社會影響力。“紀錄片《敦煌伎樂天》能夠在紀錄頻道播出是對甘肅廣電系統的巨大鼓舞。”他說,甘肅是華夏文明的最初的發祥地之一,積淀了中國文化中最精髓、最具價值的寶貴財富,擁有豐富的紀錄片創作題材,甘肅省希望以此次《敦煌伎樂天》制作、播出為契機和新的起點,進一步深化與央視紀錄頻道的合作,打造甘肅華夏文明精品紀錄片集群,將甘肅打造成為全國紀錄片大省。
“這部紀錄片,是紀錄頻道與地方臺合作中,投資規模最大、節目體量最大的一個項目。它的攝制與播出,將為央視紀錄頻道與全國兄弟電視臺之間的紀錄片合作確立一個成功的案例。”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說,目前“委托制作”是紀錄頻道在紀錄片行業推行的重要紀錄片生產與合作模式,即由央視紀錄頻道全額投資,對與承制方(各省市電視臺或社會制作機構等)共同確定的紀錄片選題,由承制方具體承制的一種全新紀錄片合作模式。
劉文表示,紀錄頻道對委托制作的節目正逐步形成標準和要求,簡而言之,就是“好選題、好故事、好品質。”他說,《敦煌伎樂天》所展現的內容,富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能讓海內外觀眾感受敦煌藝術的文化魅力,理解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厚重內涵,這是央視紀錄頻道最初在眾多選題中,選擇重點立項并全額投資《敦煌伎樂天》的初衷。在該片拍攝制作過程中,紀錄頻道進行了全程監理,使之具備了更高的專業品質。
業內人士指出,紀錄頻道是一個產業引擎,一年2000多小時的紀錄片首播量必然會釋放空前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對全國各省市電視臺的紀錄片團隊及社會制作公司,紀錄頻道每年投入超過一億元的資金,扶持各省市電視臺和社會制作機構的紀錄片創作發展。兩年來,紀錄頻道通過舉辦“活力中國”、“傳奇中國”兩大紀錄片征集活動,成功激發了全國各省市電視臺和社會制作機構的紀錄片創作熱情,推動了中國紀錄片行業標準的建立。2012年9月和12月,紀錄頻道先后舉辦了面對全國省、市電視臺的“中國紀錄片發展年會”和面對社會制作機構的“中國紀錄片制作行業年會”。在這兩個會議中,紀錄頻道倡導成立的兩個聯盟——“中國紀錄片發展聯盟”和“中國紀錄片制作聯盟”,獲得了與會全國省市電視臺和社會制作機構的強烈回應,今年這兩個聯盟將會正式成立。
據了解,2013年紀錄頻道還將與全國各省、市電視臺聯合組建“中國紀錄片聯合播出網”,該網絡將在全國100個地面頻道開播每天30分鐘的紀錄片欄目。紀錄片節目的市場需求量又會迎來一次大規模的增長,這也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紀錄片產業的發展和繁榮。
(文/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李艷峰)
紀錄片《來自弗吉尼亞的故事》
誰的故鄉,誰的他鄉
它擁有大西洋最優美的海岸線,它擁有遼闊而繁茂的森林,它擁有一望無際的種植園。它是美國歷史的發祥地,曾經建立起歐洲移民在北美大陸的第一個定居點;它是美國的“總統之鄉”,至今已有8位總統從這里走出。它就是美國弗吉尼亞州,您了解美國的必經之處。5月9日,三集高清紀錄片《來自弗吉尼亞的故事》將登陸CCTV-9紀錄頻道,這部由中央電視臺與美國弗吉尼亞州政府合作,由央視紀錄頻道與弗吉尼亞州旅游局承制的作品,將為您呈現弗吉尼亞的迷人風貌和歷史深蘊。
追尋美國往事
想要了解美國歷史,就得從弗吉尼亞開始。1607年,由150名英國人組成的船隊在弗吉尼亞州東南部的一個半島登陸,建立了歐洲人在北美的首個永久居留地——詹姆斯敦,之后他們就把北美東部從北緯38°到45°的這塊區域,命名為弗吉尼亞(Virginia),意為“處女地”。
為使中國觀眾了解當地的人文積淀,紀錄片《來自弗吉尼亞的故事》劇組精心選取了雪莉莊園、詹姆斯敦國家歷史公園、杰弗遜總統故居、弗吉尼亞大學等場所,通過種植園主、考古學家、大學校長等人的講述,將弗吉尼亞的歷史展現在觀眾面前。跟隨鏡頭,您可以看到弗吉尼亞最古老的家族——卡特家族,他們在弗吉尼亞存在的歷史比美國建國的歷史還要長,300多年間,11代人一直堅守著家族的雪莉莊園,這在美國堪稱奇跡;您可以看到杰弗遜總統在蒙蒂塞洛留下的印跡,在那里他起草了著名的《獨立宣言》;您可以看到他卸任總統后親自設計的弗吉尼亞大學的風貌,它是美國排名第二的公立大學,以其在美國首創建筑、天文和哲學等學術領域而著稱,兩個世紀后,一個美國建筑師把這個樣板搬到了中國的清華大學……弗吉尼亞見證了美國早期移民的奮斗史,也見證了這個國家思想啟蒙的淵源,深刻影響著后來人,在美國人心目中,它是故鄉,也是心靈之鄉。
展示南方風情
弗吉尼亞地處美國南方,溫暖的陽光,濕潤的風,密林環繞的山脈,呈現出一派秀美風光。在詹姆斯河兩岸,大片的葡萄園為釀造上好的美酒提供著原料。在這里,也集聚了弗吉尼亞人的夢想和希望。中國觀眾熟悉的《魂斷藍橋》、《阿甘正傳》等電影佳作,都是以美國南方文化為基調創作的,而它們總是和弗吉尼亞密切相關。
紀錄片中,編導用如詩如畫的影像,為您講述一個個動人故事。音樂人羅賓劃著小船,蕩漾于詹姆斯河的碧波之上,用創作的歌曲《詹姆斯河》表達他對故鄉的贊美。意大利后裔加布里埃爾把歐洲優良的葡萄品種成功引入弗吉尼亞種植,并釀造出了上等的美酒,他也因此獲得了“弗吉尼亞葡萄酒教父”的雅稱。在他的帶動下,詹姆斯河邊的葡萄園種植和葡萄酒釀造開始漸漸形成規模,這一行業在弗吉尼亞的就業人數已經接近3千人,葡萄酒釀造的酒莊也已經超過190家。上世紀60年代,紐約曼哈頓黑人姑娘達芙妮登上美國著名雜志《魅力》,成為該雜志的首位黑人封面女郎,曾經轟動一時。她是成功的職業模特、影視演員和電視節目主持人,而她退出演藝圈之后的夢想就是在弗吉尼亞買塊農場,歸隱田園。片中展示的迷人風光與淳樸的人物故事相映襯,令人過目難忘。
加布里埃爾的一段話非常有趣而動人:“大學學了冷門農學專業,同學們自嘲找不到女朋友,但是我很喜歡在田野里工作。植物從不找麻煩,總是很聽話,和他們相處不會有困難,它們生長,開花,你喜歡它們,它們也喜歡你。”
寧靜淡泊、熱愛生活,這正是片中對弗吉尼亞人性格的揭示。
描繪華人在他鄉
紀錄片《來自弗吉尼亞的故事》中,還特別講述了華人的奮斗故事。華人在美國的移民史已經有超過200年的歷史。當年的勞工和淘金者,今天已經成為美國最為重要的亞洲族裔之一。片中,為觀眾展示了三代華人在弗吉尼亞的生活,他們在經貿、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搭建起中國與弗州聯系的橋梁。
第一代華人,來自于上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臺灣,以片中出現的弗吉尼亞州商貿部長鄭叔霆為代表,他的太太是曾與蔡琴齊名的臺灣歌手王芷蕾,現在夫婦二人均供職于弗州政府,一曲《臺北的天空》牽動鄉愁,撩撥著思鄉人的心弦。第二代華人,來自于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以商人徐婷為代表,當年她只身一人懷揣100多元美金從上海來到美國。如今她和丈夫經營的禮品公司,僅在感恩節前的一天之內,網絡銷售額就達到了34億美元。第三代華人,以來自北京的90后小伙子張一馳為代表,與上一代赴美留學生比起來,他樂觀自信,年輕的面孔上寫滿青春的驕傲。對于職業發展,他早有切實規劃;面對異國他鄉的環境,他適應得也游刃有余。
片中出現的華人,既保留了植根于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傳統理念,又顯示出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后包容的心態。他們在弗吉尼亞追逐著自己的夢想,共享那一輪他鄉明月。
央視紀錄頻道重磅之作《園林》蘇州開機
小橋流水,楊柳依依;粉墻黛瓦,草長鶯飛。煙雨迷蒙中,江南春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亭臺樓榭的倒影,蕩漾著一池碧水。風乍起,落英繽紛,只有白蘭花的香味氤氳在美人的笑靨,彌漫在衣袂,停留在每個人的心上。這就是園林,這就是江南,這就是中國人心靈中的安寧之所。
4月24日下午,央視紀錄頻道2013重磅之作《園林—長城之內是花園》開機儀式(以下簡稱《園林》)在蘇州拙政園遠香堂隆重舉行。嘉賓們置身于這座“天下園林之典范”的花園,欣賞著紀錄頻道精心制作的《園林》片花,共赴一場充滿詩情畫意的春事雅集。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據介紹,8集紀錄片《園林》于2012年3月正式啟動,創作團隊兵分5路進行了大范圍的調研,專訪了62位專家學者,勘察外景78個,足跡遍及江蘇、浙江、陜西、湖北、四川等地,尋訪到了許多珍貴資料和歷史遺存。目前劇組已經圓滿結束文稿階段工作,開機儀式后,大規模拍攝將全面啟動。
“園林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環境的物化品。它來自伊甸園,來自昆侖仙境,來自人們一直夢想的桃花源,烏托邦。它更是一種情感,對自然,對生存環境的感性觀照。”紀錄片《園林》的總導演金明哲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園林”。他說,在創作中,他們將依托現存的古典園林、文物遺跡,著眼于現代園林,發掘中國3,000年的園林史。
蘇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蔡麗新在致辭中說,蘇州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杰出代表,央視紀錄頻道在蘇州拙政園舉行紀錄片《園林》開機儀式,是“蘇州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力量的一次美妙相遇”。她表示,希望紀錄頻道的此次創作,“從蘇州出發,以點帶面,輻射全國,發現中國人的園林觀和生活觀,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奉獻出一部力作。”
長城之內是花園,最美敘述在園林
為創作紀錄片《園林》,央視紀錄頻道派出了最優秀的創作團隊。總制片人周艷,為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曾經是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公司的力量》的制片人和總撰稿;制片人徐歡,曾經作為總導演創作了大型紀錄片《故宮》、《故宮100》、《china·瓷》等歷史人文類作品;總導演金明哲,曾擔任紀錄片《頤和園》的總導演、《故宮》、《故宮100》的執行總導演。
總制片人周艷表示,《園林》要講述一個夢想,即全人類對生存環境的一個夢想。她說:“通過園林的視角,我們發現一個園林里的中國,發現中國人的自然觀。我們將從古典詩詞中的園林入手,力圖凸顯中國古典式審美觀,建立全新的古典審美標準,把它傳達給現今的觀眾,讓大美歸來。在3,000年浩瀚的歷史中,找到古典文化長盛不衰的真諦,找到屬于文化中真正的力量。”
據制片人徐歡透露,該片的藝術表現手段將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將通過航空攝影、水下攝影、微距攝影、高速攝影等多種視覺呈現手段,融入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表達方式,力求還原意境中園林的詩詞畫意。我們會盡可能地打開畫面語言的表述空間,用畫面說話,呈現一個極具紀錄視角的震撼視覺盛宴。”她說。
雖然《園林》一片要在明年年初才能制作完成,但它已經引起了海外片商的高度關注。在剛剛結束的第50屆法國戛納春季電視節上,《園林》與《京劇》、《茶》、《牡丹》等九部原創紀錄片一并被紀錄頻道推出,這些作品的片花在線點擊率在所有亞洲紀錄片中名列前茅。而《園林》的中文版片花,在紀錄頻道官方微博一經發布,就受到眾多網友的追捧。片中,那位吟唱“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杜麗娘,美目顧盼,巧笑嫣然,沉醉了所有人的心。情與景,園林與昆曲,就這樣如水乳般交融,傳遞出中華文化美的精髓。
“紀錄頻道創作的以‘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為創作理念的高品質紀錄片,正在受到國際市場的關注與歡迎。”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表示,之所以要推出紀錄片《園林》,正是因為它承載了中國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傳統和審美情趣,它是一個古老而極具現實意義的“中國夢”。他說:“通過國際化的品質和市場化的路徑,央視紀錄頻道的原創紀錄片正在快速進入世界各國的主流播出渠道,成為讓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徑。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紀錄片《園林》將成為2014年引發國內外關注的又一文化創新亮點。”
揭開“赤道翡翠”的神秘面紗
紀錄片《魅力印度尼西亞》亮相央視紀錄頻道
它是世界上最遼闊的群島國家,赤道橫穿它的中部,太平洋、印度洋環繞其南北,18,000多座千差萬別的島嶼坐落其間,令它享有“鑲嵌在赤道線上的一串翡翠”之美譽。它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孕育了100多個風情各異的民族,擁有最多的穆斯林人口,和諧的文化交融氛圍,使它成為亞洲文化的萬花筒。來到這里,你既可以感受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氣息,也能體驗寧靜安詳的鄉村生活,更能去往聞名遐邇的度假勝地,享受海的浪漫與喜悅……四集高清紀錄片《魅力印度尼西亞》,將為你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4月26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攝制的四集高清紀錄片《魅力印度尼西亞》首映式上,該片展現出的印度尼西亞旖旎風光、熱情樸實寬容的人文情懷,深深震撼和打動了每一位現場觀眾。
紀錄頻道“魅力世界”系列又一力作
紀錄片《魅力印度尼西亞》是央視紀錄頻道繼《魅力肯尼亞》、《魅力斯洛i1g3hfO27cNsAGsYBF+z5w==文尼亞》之后,第三部“魅力世界”系列紀錄片,也是央視紀錄頻道第一部以亞洲鄰國為題材的紀錄片。“魅力世界”系列紀錄片一直是用中國人的視角,來講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故事,該片遵循此創作原則,尋找中國與印尼共通情感共鳴的宗旨,以極具震撼力的紀錄影像詮釋印度尼西亞的自然風光、文化傳統、歷史人文以及現代都市生活,通過16組人物質樸而又生動的故事,將向中國電視觀眾展現出印度尼西亞的獨特魅力。
中國和印尼同為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國度,兩國不僅地理相近,而且文化上都體現出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胸襟和融多元于一體的魅力,和平友好深深地熔鑄于兩國歷史文化之中,深深地植根于兩國人民上千年友好交往的歷史之中,這些既是兩國共同倡導歷久彌新的“萬隆精神”的良好基礎,又是該精神的最佳體現。首映式上,印度尼西共和國駐華大使易慕龍真誠希望:“通過觀看紀錄片《魅力印度尼西亞》,能夠加深中國廣大人民對印尼巨大的旅游市場和文化潛力的了解。通過紀錄片跨文化的交流方式,能夠加強印度尼西亞與中國的雙邊合作,特別是社會文化和民間的合作交往。”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寄語道:“我相信,隨著這部紀錄片在中國的播出,必將成為兩國民眾之間相互了解、加深友誼的橋梁,對促進兩國間的文化交流產生積極的作用。”
精英團隊 高效制作
紀錄片《魅力印度尼西亞》的創作團隊,由央視紀錄頻道的精英創作人員組成,曾經拍攝過“魅力系列”第一部作品《魅力肯尼亞》等多部優秀紀錄片。豐富的創作經歷與國外拍攝經驗的積累,使該團隊在創作此片時,較以往更為成熟。因赴印度尼西亞進行拍攝的時間不到20天,如何這有限且緊張的拍攝期內,向觀眾展示出印度尼西亞的獨特魅力?該片創作團隊采取了比過去更為有效的創作模式。
首先,充分調研,反復論證。創作團隊在撰寫創作腳本時,廣泛搜集大量資料,并多次請教廈門大學東南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對題材選取、拍攝角度等進行了多輪的反復論證,從而確定出以16組印度尼西亞當地居民生活為主線的構成方式。片中這16組主人翁,既有當地漁民、咖啡種植戶,也有城市中的模特、流行歌手;既有傳統手工業繼承者,也有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時尚服裝設計師……主創團隊力求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這個“萬島之國”不同人的生活。再次,有效溝通,高效拍攝。創作腳本確定后,該片創作團隊即與所合作的印度尼西亞當地制片公司進行聯系,經過有效溝通,使創作團隊還未啟程,就已經對拍攝對象的日常生活特點充分了解。所以當攝制組到達印度尼西亞后,2個攝制小組都在17天內迅速高效完成了前期拍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