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山深處,在海洋深處,在自然深處,各種生物都有生存之道,它們會保護自己,越是美麗的東西越要遠離,因為有毒。
翻開《有毒生物》這本書,如果不閱讀前言和目錄,會覺得這是一本美麗的書,書中圖片色彩鮮艷,自然真實,漂亮得讓人感覺愉悅。可是靜下心來仔細看看,原來這些美麗的生物們都是有毒的,小小地驚訝了一下,不禁讓人想起“越毒越美麗”這句古老的話。
這是一本專業書籍,共分四篇,第一篇“有毒植物”,第二篇“有毒動物”,第三篇“有毒大型真菌”,第四篇“有毒藻類”,總計171章。在內容組織上以圖為主,強調直觀性,配有簡略形態學和毒性描述。本書中所收錄的絕大多數有毒生物物種是依據生物學專業分類,部分類群限于目前分類學研究水平尚不能鑒定品種,在本書中的中文名及拉丁名用某未定名種代替,少數物種未在文獻中查到確切毒性資料,但因其近緣種有毒性數據,也予以保留,并作出說明。
2000多年前我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的傳說,對有毒生物毒性的描述多散布于中醫藥典籍中,這也是先民對自然認識的真實反映。現代毒理學對有毒生物關注相對較少,鮮有關于有毒生物物種分布、形態識別特征、毒性特征、中毒表現及救治等的系統論述。我國醫學教育幾乎未涉及有毒生物預防控制的內容,醫療及公共衛生專業人員不了解有毒生物的鑒定技術,即使拿到引起中毒的生物樣本也不能進行判斷,這也使得在遇到有毒生物引起的突發事件處理或對中毒患者診治時盲目性大。而有毒生物實物標本對中毒事件原因確定、中毒患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突發事件中獲得的樣本或中毒患者接觸到的實物通過與系統收集的實物標本進行比對,是有毒生物物種鑒別的基本方法。
本書的作者團隊非常敬業,他們常常在大山深處連續工作數日,與各種有毒生物為伴,冒著生命危險——對于這一點他們都很少提及,但談到因工受傷的同事時會多說兩句,之后就是讓人心痛的沉默。我們的作者說,在大山深處,在海洋深處,在自然深處,各種生物都有生存之道,它們會保護自己,越是美麗的東西越要遠離,因為有毒。可是為了收集可能損害我國公眾健康的生物標本,為了給有毒生物鑒定提供基礎條件,他們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和科研院所協同推進,通過文獻、監測數據及現場調研確定目標物種和采集策略,制定標本和圖片信息采集規范,分區域、分類別按年度周期進行,歷經了3年,共收集了有毒生物標本748種(包括亞種和變種),其中有毒植物407種,有毒動物246種,有毒大型真菌87種,有毒藻類8種,采集物種在地域上涵蓋我國最主要地質學區域,平原、丘陵、高山、大河、海洋都有所涉及。標本采集的野外工作強度大、危險性高、路途艱辛。另外,標本和圖片采集的細致、鑒定檢測的專業、標本制作的繁雜,考驗了參與的團隊,也積累錘煉出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近年來,這支隊伍參與了新疆烏頭中毒、貴州斑蝥中毒、云南猝死、陜西胡蜂、江蘇蝰蛇等數十起生物中毒事件的處理,使得有毒生物引起的健康危害處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真正將科研成果轉化成了為群眾健康服務的科學方法。
本書的編寫也是一段科學探索的過程。如在確定此書名稱時就發現國內外均無涵蓋動物、植物、大型真菌、藻類等所有常見有毒生物的書籍,作者團隊就其范疇及內涵從生物學和毒理學上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多次討論,數次在中毒相關學術會議上與相關領域專家進行磋商,將目錄和范例發給國際同行聽取其建議,如在定稿前的2013年2月,主編帶著書稿及專家建議名稱與美國中毒控制中心協會(AAPCC)主席Jay L. Schauben教授在首爾舉行的太平洋區域中毒控制研討會上探討,對方也認為“有毒生物”是此書的最佳名稱,并就書名的英譯名提出了建議。在每個物種的鑒定、圖片選擇和毒性描述上都是嚴格按照專業規范完成的。后期制作中僅對每張圖片進行調色、修整就用了數周時間,力求把真實、特征展示鮮明、具有美感的圖文展示給讀者。學術無小事,嚴謹科學的作風得到了同行的好評。
一本專著就這樣誕生了,它承載了我們的厚望,希望它能如大家所愿,發揮自身的作用,為我們的工作人員提供方便,為百姓的健康做點貢獻。越毒越美麗,希望更多的人中了本書的毒,讓書中的知識牢牢印記在腦海中,保護自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