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先來思考一個哲學命題:“我們要到哪里去?我們已經到了哪里?我們如何到達那里?”
這組命題看似玄虛,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好的思維方式。對于我們出版人來說,面對今天這樣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有人說傳統出版時代已經過去,紙書將會消失;有人說數字時代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文化生活,有人說全球化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出版大有可為;有人說轉企改制讓出版松了綁,但又喘不上來氣;還有人自嘲“少壯不努力,老大做出版”……放眼出版界,迷茫掙扎的大有人在,得過且過的也不在少數,而更多懷揣出版理想的人,該怎樣在機遇與挑戰的千頭萬緒中找準方向呢?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要在大局中找準自己的定位。
樹立良好的大局意識是基礎。出版是個傳統行業,它與文化息息相關,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中最深層的精神積淀。傳統與現代,文化與政治,內容與形式,這些二元或多元關系亟待我們深入認識和理解。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更是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事關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長遠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一步明確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方向目標、重點任務和基本遵循。這不僅充分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對文化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從時代發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和出版人應盡的責任。
找準自己的定位是重點。時代發展大局具有綜合性、趨勢性、變動性的特征,需要縱向把握,橫向對比,前后聯系,而基準點就是自己的定位。每一個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各自積累了許多資源。但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再次明確定位,卻是一個亟須需要思考的問題。如果定位不準,在時代浪潮中浮浮沉沉,一味跟著別人的路子走,碰巧了分一杯羹,碰不巧勒緊褲腰過日子,那最后的結局只能是落在后面,甚至在浪潮中翻了船。如何找準定位?一個“準”字說出容易做到難,那是需要下足功夫認清自我,從宏觀到微觀全方位多角度判斷的:外部環境、內部條件、自身優勢、規劃計劃、科學實踐、核心競爭力、保持優勢、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舉……
明確“上下左右中”是方法。出版從大處說,是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承之重要領域;從小處看,也是市場經濟中的一門生意。做生意就要有做生意的樣子,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用科學有效的制度規范企業的運營與管理,在大局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明確好“上下左右中”關系。對上多爭取,對下多支持,左右多協調,居中多努力。對于兼顧商品屬性與意識形態屬性于一體的出版企業,更是要在確保導向與質量的前提下發揮好自身的特色定位。而對于每一位出版企業的從業者,也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從國家、出版業的大局,到出版社的大局,再到本部門、本崗位的角色,都要認識到位,思路清晰,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專業優勢,發揮重要的作用。
再讀一遍:“我們要到哪里去?我們已經到了哪里?我們如何到達那里?”其實,落實到工作實踐中,就是目標、現狀與對策。有了目標,看清現狀,找準對策,也就找準了定位。只要在大局中找準了自己的定位,接下來,就是揚帆起航,把好方向,順利奔向成功彼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