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不僅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聽說能力,還要在讀寫方面訓練有素。就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情況來看,英語課程在高校教學中大約占據5個學期的教學時間。寫作方面,課程主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實現寫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學習寫作掌握實用的寫作技巧,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因為教材在課程教學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學校管理者和任課教師一定要選擇具有實用價值、與教學大綱相匹配的、內容科學合理的教材。
英語寫作教材的地位分析
隨著英語教學的發展以及英語專業四八級和非英語四六級等級考試的推行,英語各種參考圖書以及試卷都成系統,但是英語寫作教材還沒有形成系統,適合教學使用的教材少之又少,這就大大降低了寫作課程的課堂效率。縱觀我國高校使用的英語教材,仍以英語聽說讀等能力為主,寫作占據的比例非常小。
雖然我國高等院校在英語寫作教材的選用、開發和管理上還沒有可供統一執行的標準,但是英語寫作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一般來說,英語寫作教材的編寫建立在細致分析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學校的教學大綱、短期和長期的教學等情況的基礎之上,出版社在遵循這些原則的條件下精心編排教材,而學校根據自身需求和現實情況選擇教材。英語寫作教材在整個英語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起著“地基”的作用,經過教師的細致引導,學生才能掌握英語寫作的精髓,沒有寫作教材打基礎,其他一切后續工作就是空中樓閣。可以說,教材不僅是聯系教師與學生的紐帶,更是決定著學生學習英語寫作的效率和質量,對學校的英語教學和教師的績效評定也起著非同小可的作用。
英語寫作教材的功能化分析
1. 寫作行為的功能性分析
任何一門語言,說到底是人際交往的工具,是不同范圍、不同國別范圍的人交流的載體。在我們國家,不同年齡段和工作種類的人學習英語寫作,歸根結底是為了通過語言完成意義的表達和實現某種情感的傳遞。語言是寫作的構成元素和載體,寫作從某種角度上也可以說就是交際行為。目前,我國高校在教材的選擇上越來越重視其現實功能,即通過對該教材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真正對他們有用的信息、知識和能力。通常,從教材的目錄中就能明確教材在年度或學期內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學生要從中真正掌握的實際能力和教師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寫作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會涉及內容豐富的寫作技巧以及寫作注意事項。在教材編寫中一定要綜合考慮讀者的需要。這里涉及的讀者主要是應用課本的學生。所以在英語寫作教材的編寫中一定要綜合考慮作者以及讀者這兩個角色,教材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角色的需要,才能完成比較成功的交際。在英語寫作中作者的創作活動是有目的的,即要向讀者反映一定的信息或者介紹人、事物等,或者是通過言語組織闡述一定的觀點。英語寫作教材的編寫就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盡量使寫作行為功能化。
2. 寫作教材中語境理論的應用
英語寫作教材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提高學生對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國家的文化認知。語言是社會文化的承載體,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表現。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民族習俗、社會道德和思維方式等社會因素,通過語言傳遞出來的信息是我們了解一個國家的重要資料。這些總體因素也是學習英語知識必定會涉及的文化語境。所以,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將英語寫作的學習置于特定的語境中來講解,這樣在學習英語基本寫作技能的同時,也能深入到一國的國家文化和歷史傳統中去了解知識的來源和演變歷程。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人們才會記憶更加牢固,這也是英語寫作教材功能化的一個重要體現。
英語寫作教材的趨勢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英語寫作教材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實現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縱觀那些占據主流地位的英語寫作教材,可以看出英語寫作教材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呈現如下幾種發展趨勢:
第一,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尤其是跟當前國際的宏觀形勢和社會的熱點問題緊密結合。教材主要話題的選定和內容的設置是指引學生了解教材重點學習內容的關鍵,因而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和高等院校對這方面的關注度逐漸提高,并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進。
第二,連貫性更加突出。無論哪一門科學知識,都要求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貫、統一,獨立自成體系,英譯寫作課程的教學也不例外。在這門技能的學習中,教材在編寫上要注意單元與單元之間的協調和連接,不能造成知識點之間的孤立和隔絕,否則會對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造成很大的干擾。這也是英語寫作教材在不斷嘗試并取得突破的一個方面。在將來的發展規劃中,教材的局部內容定要與整體內容保持一致,在話題安排和知識結構上做到有機銜接,相互映襯,讓學生在教材精心編制的網絡中掌握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
第三,更加強調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隨著科學知識的進步與發展,以往各學科單一、孤立發展的方式被不同學科種類之間相互聯系的結構形式打破,不同領域的知識相互貫通和融合,編織了由不同的學科體系交織的巨大的知識網絡。自不同級別的學校教育改革以來,在教材編制上的一些特點和趨勢已經顯現出來,越來越多的英語寫作教材不再停留在只抓學生如何去遣詞造句、避免語法錯誤等這些層面,而是逐漸向提高學生對話題的深層次理解、運用一些經典句型和復雜句去表情達意以及在文中流利順暢地表明自己觀點的方向轉變。在當今這個沉默的大多數越來越普遍的環境下,這種能力是非常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