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曾經就實體書店問題做過提案,也寫過一篇政協委員建言文章,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題目原來是《實體書店的生存與憂思》,后來編輯改成了《五萬元何以壓倒一家書店》。文章說的是風入松書店,由于難以支付5萬元的租金,關門后另遷新址。這家書店曾經得到北大師生與周邊讀書人的喜愛,卻由于房租問題難以支撐,引人思考。我在文章中還寫到地處東四的三聯韜奮書店,介紹韜奮書店是如何經過改造而形成盈利的情況。三聯韜奮書店經過改革改造,在保證原來圖書品種的前提下縮小營業面積,把騰出來的二樓租給雕刻時光咖啡館,通過咖啡館的租金來補貼書店。據我所知,三聯書店對三聯韜奮書店暫時不收房租,保證了書店的盈利。
這篇文章出來以后得到一些民營書店的贊同。原新聞出版總署領導也開始重視民營書店的問題,有些地方譬如上海、杭州已經開始對實體書店實施補貼扶持政策。今年全國政協大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作家張抗抗、趙麗宏他們還在呼吁,提交提案,看來問題距離真正解決還有很長路要走。
書店長存,政策先行
造成實體書店困境的原因,說到底是社會、政府和行業怎么對待書店的問題。在改革過程中,對于一些原有業態會形成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這個業態本身就是要消失的業態,或者是有些商品形態是要消失的,放棄是最好的選擇;第二種情況是有些業態需要保留,只是需要調整交易關系,改善生存環境。實體書店屬于第二種業態。書店將隨紙介質書的存在而長期存在下去。紙介質圖書毫無疑問還是我們現在書籍出版業的主流。1330多億的數字出版,電子圖書和網絡圖書僅占幾十個億,而我們的書業總定價在700多億,甚至更多。紙介質期刊是20多億,數字網絡介質不到10億。所以現階段出版業還是以紙介質為主,書業還要生存下去,而且還在不斷發展。當前實體書店主要面臨價格和社會流通的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健全的交易關系和經營環境造成的。
經營納稅是應該的,這個自不待言。政府對于文化產業有稅收減免政策。轉企改制的出版社加入社保之后,所得稅減免5年,這就很好地支持了出版社的改革。但是,新華書店和大多數民營書店沒有納入這個范圍內,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夠出臺減免實體書店稅收的政策。
現在我們的公共財政在大力支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大力支持國有出版發行企業的改組改造。而對于實體書店特別是民營書店和個體書店,財政公共支持力度非常少。政府財政并不只是國有企業的財政,而是全社會的財政,民營的實體書店如果具有公益性,而人民群眾也還需要的話,財政就可以給予幫助。此外,社會各個方面也都有義務給予實體書店幫助。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的商務印書館將店面開在房租昂貴的商業街卻依然能夠盈利的原因是,那些高檔的商業大廈以低租金吸引實體書店進駐,算是一種社會公益性質的安排。香港是商業社會、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對實體書店尚且有這樣的社會安排,值得我們反思。
實體書店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公益性場所
實體書店通常被大家嘲笑為網絡書店的樣本庫。實體書店在網絡時代的書業產業鏈中處于不利地位,但不會消失,業態生存理由主要看市場需求。從現在看來,實體書店由于會給讀者帶來愉悅的閱讀體驗而被很多讀者喜愛。
早在20世紀30年代,韜奮先生在創辦生活書店時,就定下一個規矩,讀者即便在店里看一天書,也不得趕讀者。韜奮基金會的顧問,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輯徐惟誠先生跟我說,“我要支持你們韜奮基金會,因為對韜奮先生我是有感情的?!彼f,當年他在上海念初中,徐匯區那里就有一個生活書店,離他家住的閘北區比較遠。星期天或者假期,他經常是早上帶上兩個饅頭,步行到徐匯區的生活書店看書。一看就一天,中午就啃點饅頭,絕對沒有人趕他。因為家里沒錢買書,能在書店里讀書是極好的事情。他說特別感謝鄒韜奮。這就是實體書店給我們讀者最接近、最貼近的一種服務,這個服務帶有一定意義上的公益性。
實體書店通常能成為文化交流的場所,成為讀者與作者交流的場所。讀者可以在書店參加一些作者、出版者的圖書推介會,聽到一些書評人對圖書的評價。不少實體書店不時會舉行一些小型的文化活動,允許讀者參與,這本身也是文化公益行為。
文化體制改革主要是兩個方面的改革,一是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做強做大文化產業,二是要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權利。前者會得到公益性的補貼,甚至作為事業單位保存下來,既然書店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理應獲得一些補貼。
實體書店受網絡書店沖擊嚴重,亟須公平交易政策保護
雖然實體書店的公益性特點明顯,但是網絡書店以其信息量大、服務到位的優勢給實體書店造成巨大的沖擊,更重要的是網絡書店的價格戰。當當網、亞馬遜、京東先后進入市場,進行了慘烈的價格競爭,損害了實體書店的利益,最終損害的是出版業的利益。文化行業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國家的保護行業,市場經濟不意味著全部交給市場,無形的手也未必永遠是有效的,市場的趨利特質必然導致某些情況下的失靈。而人類的生存并不完全只有利益一件事情,還有精神的追求、民族的追求、人類文化的追求、價值實現的追求。這時,就不能用一個利潤的問題來解決這個事情。價格戰最后的受害者肯定是我們行業,最終有可能導致崩盤。
在全面放開的情況下,出版業已經受到明顯的影響。原新聞出版總署對這個問題有清醒的認識,指導相關協會制定關于行業交易的規則,結果受到了有關方面的叫停,主要是定價和交易問題。事實上,經過交涉和考察之后,有關方面也開始有所醒悟,正在跟相關協會加緊研究,希望能夠就這些問題上做出一些限制性規定。希望大家能在公平的價格規則下交易,實體書店的價格也能夠跟網絡書店持平。這對于實體書店是一種直接的幫助,我們呼吁有關方面盡快制定行業的定價交易折扣規則。
公益性的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予以支持,交易問題也需要政府有一個清醒的、科學的且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保護態度。總之,實體書店需要生存,實體書店應該生存,實體書店要生存就必須要有所保護,政府要有政策和資金扶持,社會各界也要給予支持,行業里面要調整好行業規則,實體書店自身要通過改革提升自己的集約效益等,這些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韜奮基金會作為國家新聞出版行業的唯一公益性基金會,對這個問題一直有所思考。百道網的掌門人程三國先生跟我們有一些比較深入的討論和研究,我們打算與百道網以及更多單位一起,推出一個“幫書店行動”的計劃。
幫書店行動,簡單來說,就是幫書店,這是一種行動。幫書店計劃打算在韜奮基金會下面成立一個專項基金,就是幫書店行動專項基金。通過社會的有識之士、公益人士、慈善人士,還有企事業單位自愿捐贈,形成一筆基金,支持實體書店的發展和行業公益性的一些活動。基金組織根據書店的公益特點、公益表現,以及經營風格、文化增值和服務效率表現進行評價之后,分出一二三等來,給予資金幫助。除此之外,我們將創立中國書店論壇,每年對書店的問題進行調研和交流,公益基金也支持這樣的交流和論壇。同時,基金還可以幫助實體書店進行一些學習、培訓、交流的活動。
書店在經營發展上需要更多研究和協同行動。我希望實體書店能夠成立一個聯盟,這樣大家便可以共同維護實體書店合理的利益訴求。韜奮基金會將在這方面盡綿薄之力。
總而言之,我們都得到過實體書店的恩惠,我們應該幫助實體書店,使它成為我們每一個城鎮亮麗的人文景觀、溫馨的文化家園。這是我們共同的愿望。
(內容為講話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