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城市的衛生情況要看廁所,看它的富裕程度要看垃圾,看文明程度就應該看書店,就像看一個大學要先看圖書館一樣。我們的同學卞卓舟主編了一本書,《書香漫處顯風云——北大周邊的書店》。很可惜,北大周邊的書店,像帶有標志性的風入松、國林風,包括光合作用都不在了,確實變化很大。
說到未來的書店發展之路,我們難以下絕對定論。文化既包括事業,也包括產業。書店是個企業,但是由于它的公益性,我們要給予事業化管理,這個是值得我們考慮的。
我認為書店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專業化、特色化、小眾化。咱們書店越鋪得星羅棋布,越有特色越好。比如雨楓書館,這個書店的老板叫徐春雨,曾經是同方的一名IT人員,后來轉行做了書店,他的理想就是當圖書館員。他辦起一個會員制的書店,會員交300元便可以借書、租書、看書,同時他們經常搞很多有意思的活動。除此之外,蒲蒲蘭也是一家很有特色的繪本館,繪本的質量很好,親子閱讀也是很有特色的。我認為書店的生命力在于fb16847a53e6f1bd9a5faef4cf2b48430db91c31561386b043e88039a5ee57f5小眾化和特色化,同時一定要抓住兒童閱讀,要著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隨之衍生而來的讀書習慣。
外研社的社長蔡建峰曾寫過一篇文章,他認為書非書,現在書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書了,讀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讀了,店也不是原來的店了。沈社長告訴我,將來外研社要建起一個1千平方米的類似誠品那樣的連鎖書店,會舉辦很多讀書、品書、咖啡、自習、研討等活動。只要讀者有需求,書店可以輔導你教育,甚至于輔導你出國、留學。我認為未來的書店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實體書店在夾縫中生存確實面臨困境,但是只要讀者對書店有實實在在的需求,需要有淘書之樂,書店和書市就會一直存在。相比網絡書店,實體書店為讀者、作者、出版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反饋的場所,這個優勢是網絡書店所不及的。
(內容為講話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