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心里掙扎一個問題:新華書店今后還有多少年,該怎么走。最后我對自己提了三個問題:第一你怎么看,第二你怎么想,第三你想怎么做。
首先,我講一下我看到了什么。
第一,我想首先要看到的是中國出版業這10年來的變化。中國出版業這10年來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浙江新華是從2004年轉企改制真正走上市場化的道路,然后開始進行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的建設,2004年整個浙江新華的總銷售是40億元,2012年是91.7億元,2014年的目標是100億元。我認為這個變化充分反映出了我國出版業在10年當中的發展水平。
第二,我要看到的是什么?浙江是長三角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與北京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有時候面對這么多的話題,我看到中國目前處在的是一個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重疊的一個時代,而我們的傳播技術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對傳統書業造成了巨大沖擊。
第三,看到了新技術的進步對出版行業巨大的影響,我認為這不僅僅是一種改革,而是一場不可逆的革命,是一種全新的業態,顛覆了傳統業態。更重要的是,新技術的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它不僅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閱讀方式,更改變了我們的邏輯思維和行為習慣,這是我想講的第三個看到,是看什么。
第四,我看到的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建設任務和責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且是如此的緊迫。作為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出版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除此之外,我還看到,我們這個行業并不強大,規模并不大,甚至到現在為止,我們這個行業還沒有看到一個非常完善的、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機制和體制的保障。我還看到的是,我們這個行業市場競爭的無序,價格體系的混亂,誠信經營的缺失,粗放型管理的特征明顯。作為基層,我深有其感。
我也看到我們這個行業是如此的脆弱,對教材教輔的依賴十分明顯。我認為中國最后的一項數字化革命——教育數字化革命來臨的時候,中國的整個出版格局還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為我們這個行業很脆弱,真正的市場經營能力并不強,小富即安,這個是我看到的。
其次,我想到了什么。
以上是我對這10年的肯定,然后我將談一下面臨這些問題怎么想。
我首先要想到的是,我們要非常清醒地看到這個時代與科技發展的階段性,互聯網時代和數字出版的到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傳統產業就會立即被淘汰,紙質書一定會存在,實體書店一定會有。因為在這個階段當中一定會有相匹配的、合理的產品和經營業態。曾經我們對于新技術的進入是感到恐懼的,不清楚實體書店該怎么轉型、往哪轉。但是我們現在越來越自信,這既是對我們的一種挑戰,更是一種希望。我們的理念是滿懷熱情地迎接和擁抱這個時代,快而精準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角色。
我還想到的是國家真正遇到了百年甚至千年一遇的好機會,出版行業者所要承擔的責任是實現文化強國建設,我們要認識到現在自身的工作和整個社會對我們的需要是有差距的,而彌補這個差距就是我們的責任。從經營上來講,這個差距可能就是我們今后發展的一個新的空間,能找到這個差距,便能看到這個位置。除此之外,作為文化產業,大家現在都有一種浮躁,都想做大,而我認為首先要做優做強再做大。出版社做大中小,而且要以中小為主,大家都想做大的結果是大家都做不到。與此同時,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和時代里,我認為企業在實踐體制機制的變革上,要想從一個傳統的出版傳媒向現代出版傳媒企業轉變,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把自己作為一個實體書店來看待。我們要規范自身的經營,遵守文化經營的職業操守,我們要呼吁建立全民閱讀的法律制度。我們呼喚行業交易的公平規則,踐行誠信經營的承擔,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生態環境。
總而言之,我認為我們是一個文化商人,要選擇信任,建立信任,這個信任就是企業更加開放、更加透明、更加懂得分享、更加有責任。除此之外,我們要認識到行業特點和規律,不大不強不快是這個時期主要的特征。對于書店來說,我贊同這樣一個說法,“如果現在不討論書店的未來,5年后就討論書店的歷史”。但是我不完全支持這個觀點,因為未來不是討論出來的,書的未來是做出來的,我希望看到的是要行動,立即行動。
最后,我想怎么做。
在看清楚、想明白以后,我們考慮怎么做、做什么。首先我們明白應該干什么,靠什么做,怎么干,這個結合浙江新華的一點體會講三個方面:
第一,堅持主業發展一定是我們的根基,毫不動搖主業發展。有人問我新華書店這一年增長10億元,教材教輔基本處于平穩狀態,學生人數在減少,這兩年增長靠的什么?我認為浙江新華就是堅守了主業,堅持了店內店外一起發展。2012年27億元的一般圖書,有一半是店外生意,全年一年的營銷活動258項,幾乎天天有營銷活動。這么做的目的是聚人氣,組建社會影響。我們做主業,要求能賣一本我們賣十本,能賣十本我們賣一百本,這是我們該做的事情。
第二,靠什么?科技創新。傳統書店賣書怎么賣是有講究的,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前十年我們是通過科技的創新建立了連鎖經營、電子物流配送,把我們的整個連鎖經營下到了社區農村網點建設。500多個就業機會,全部是家庭式經營,最大的1千多平方米,最小的四五十平方米,2012年總銷售7千多萬元,全部在農村。今年繼續朝著規劃的社區店、農村店、商場、供銷社連鎖發展,計劃做到500家銷售過億元,我有信心能做得到。靠什么?靠科技,因為一個小店成立的時候只有1千本書,配備電腦之后,可以看到后臺65萬種品種。我認為這個就是靠科技的力量。
第三,我們真的要找一條活路出來,同心多元,全面發展。實體門店我不認為是負擔,而恰恰是我們不可多得的優勢資源,是圖書產業融合線上線下互相響應的基本保證。浙江新華提出了“三走一提升”的經營戰略,走出去、走上去、走下去,內涵提升。這個必須要有一個陣地。現在很多基層書店壓力很大,適當地租出部分場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認為最好的位置、最顯眼的地方一定是我們的書店。因為這個是陣地,沒有這個陣地,走不出去,便得不到認可。所以,無論是店內店外的開拓,圖書非圖書的擴張,線上線下的互動,都要有一個足夠亮麗的賣場,要讓顧客能夠充分享受體驗這種空間。
最近我們還在考慮要建一個充滿科技含量的智慧書城,前幾年我們做的B2B、 B2C、固網以及B2B2C都很成功,現在我們要做的是O2O(Qnline To Offline)。因為實體書店有這個條件,現在我們和當當網合作得非常成功,希望能夠進一步合作。
我相信這一切有朝一日會實現,書店的未來是值得向往的,書店從業人員也會有尊嚴、有體面、有希望。同時我相信,實體書店在中國不同的歷史階段,一定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并長期存在,讀者也會長期擁有這樣一個享受閱讀的空間。
(內容為講話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