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知識、市場判斷、編輯功夫,三者是編輯專業性的完整體現,缺一不足稱完美。
當前,再談數字化出版,已經不再像前幾年那樣,認為只是“狼來了”。大勢所趨、大潮已到,基本成為共識。不過,雖有共識,卻因為技術、資金、模式等問題的困擾,“該怎么做?”又讓很多出版人裹足不前。真正求索前行,并已經開拓出一條道路的,所見寥寥,更多的還是憂急地逡巡在海邊和淺灘上。在大數據時代的潮流中,傳統出版下的編輯應該做哪些準備和改變,順勢而動,才不致被潮流淘汰,擱淺在沙灘上?
一、強化編輯作為橋梁的專業性
傳統出版下也強調編輯的專業細分,而數字化出版中更應該強化編輯的專業性。當前一些數字化產品表現出的弊病是:信息的泛濫和碎片化。海量信息涌現在受眾面前,反而增加了選擇的難度——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權威、有效和需要的信息?而這正強化了編輯在信息傳遞中作為橋梁的職責所在。橋梁的一頭連著內容生產者(作者),另一頭連著廣大受眾(讀者),編輯的專業性也體現在這兩頭。一方面,編輯應該是某個專業領域的行家里手。編輯的專業性不同于作者,可以沒有作者那樣的專業深度和廣度,但也應該掌握某個專業領域的基本知識、研究方法和發展歷史;了解其前沿、熱點和趨勢;熟悉該領域“達人”的特長和動態,并與之建立良好的溝通。數字化出版時代,還要特別強調對數據的收集和編輯整合能力。另一方面,編輯還應該成為某個專業領域出版物的市場專家,要能準確把握讀者需求、市場趨勢等。這兩個方面,又通過編輯的選題策劃、內容組織、編輯呈現連接起來。所以說,專業知識、市場判斷、編輯功夫,三者是編輯專業性的完整體現,缺一不足稱完美。
二、提高編輯呈現和內容創造的權重
傳統出版下的編輯呈現,主要針對文字、圖片、圖表等紙質印刷可以反映的形態,而數字化出版常常是一種全媒體的呈現,還增加了音頻、視頻、數據庫等元素。這就要求編輯除對文字敏感外,還要對諸多新元素有著豐富的了解、深刻的把握,并能將其完美結合,以讀者需要或喜歡的形式呈現出來。如近年來美國一些醫療專業出版,已能針對某種疾病,把上百年來積累的典型病例的治療方案、手術視頻等數據分類編輯,呈現給醫護人員。這可以說是對編輯工作的一種革命,賦予了其新的內涵。目前國內數字化出版中的編輯工作,一般是傳統編輯、美術編輯和數字編輯合作完成的。在這種團隊合作的工作模式中,編輯的自存之道不是要“一趕三”,去搶美編和技編的飯碗,但也應該掌握基本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以順利完成與團隊其他成員的對接。
傳統出版時代,編輯常常會有一種依附感和空蕩感——文字幾乎就是作品的全部,編輯再多的勞動也只被認為是作品的附著物,是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而且版權期一過,編輯又是兩手空空。數字化出版時代,這個問題更加凸顯,沒有版權就沒有明天。如果換一個角度看,數字化出版似乎又給編輯提供了重生的機會。大量數字化出版物有著碎片化的趨勢,而連綴碎片,素材拼圖,不正是編輯所長嗎?而且在出版的全媒體時代,文字不再是作品的全部,有的作品中文字甚至只作為素材出現。如果編輯能加重自己在作品創作中的權重,甚至使編輯工作上升為內容創作的一部分,那編輯工作就有了更大的含金量,編輯(及其代表的出版機構)在對作品的演繹和開發中也將有著更大的自主權。比如一直以精美好看的圖文書立足的“紫圖圖書”,其《圖解經典》等叢書,把美圖作為立書之本,文字更多是作為第二位的素材出現的。在圖與文的編配中,編輯就發揮了圖書“總設計師”的重要作用。
當然,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編輯不能替代作者,越俎代庖是做不成一席美味的。增加編輯工作的權重,重點不是內容創作,還是在編輯呈現上。
三、開闊合作視野和共贏心胸
傳統出版下編輯多為單打獨斗的“獨行俠”,數字化、全媒體時代,對內容的加工、演繹往往是多層次、多形式的,這就需要編輯有開放的視野、開闊的思路,以求得作品充分的利用率和利益最大化。比如前兩年的超級暢銷童書《植物大戰僵尸故事系列》,就是圖書與網游跨界合作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利用深入人心的數字形象開發圖書衍生產品,力半而功倍。在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中,一個人包打天下會越來越困難,團隊合作、項目合作將成為常態。編輯應該有不吃獨食、合作共贏的基本理念,甚至可以有“對方先贏我再贏”的心胸,以獲得更多的合作機遇。
對于一個行業、一個企業或者一個人來說,戰略的考慮是必須的,如果考慮不到百步之遙,可能連五十步也走不到就會倒下。在數字化、全媒體大潮中,編輯應該敢于站到潮流中去,那里是有用武之地的。當然,和過去比,要加緊修煉服務受眾的內力和合作共贏的外功,內外雙修,才大概可以在大潮涌動中保持前行而不致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