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創刊的《出版科學》至今已經20年。古人20歲舉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出版科學》一路走來,經歷種種困難周折,取得很大進展,如今年已及冠,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可喜可賀。
著名編輯家林穗芳2003年為《出版科學》創刊10周年寫了一篇專文,肯定《出版科學》的工作,指出刊物的基本特色是“重學術,重規范,與時俱進”。時間又過去10年,這個基本特色是否繼續保持或者進一步發揚光大了呢?
《出版科學》是學術刊物,學術是刊物的生命,是辦刊之本。當年著名出版家王子野為《出版科學》題寫刊名,一是肯定出版有學,出版是科學;二是希望《出版科學》辦成學術刊物,為宣傳出版科學盡一己之力。《出版科學》一直秉承這個定位,未敢松懈。《專論·特約稿》《編輯學·編輯工作》《出版學·出版工作》等主打欄目堅持至今,發表了大批編輯出版理論和實踐研究文章,聯系和團結了眾多的老中青研究工作者,為促進出版工作和出版研究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歷任主編和編輯思考謀劃最多的是如何培養形成刊物的學術風格、學術特色及學術影響力,孜孜以求的是如何發現、團結優秀作者和刊發有創見的學術好稿,念茲在茲的是如何防止、避免刊物內容的低俗和品位下降。不僅如此,還要努力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給學術園地以經濟支撐,使學術環境無后顧之憂,也利于編輯堅持學術為本心無旁騖。
可以為之佐證的是,《出版科學》在以內刊形式出版8年之后,2000年批準為公開發行刊物,后十多年步子邁得更大,2008年成為CSSCI來源刊物,2011年成為全國中文核心刊物。還可為之佐證的是,2008年至2012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出版業》全文轉載《出版科學》刊發文章62篇,其中2012年16篇,按學科分類,轉載量和轉載率均排名第四。第二、三、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論文)獎,《出版科學》發表論文獲獎6篇。這說明《出版科學》仍然繼續保持并發揚光大了重學術的基本特色和優良傳統。
重學術必然重規范,學術和規范是相輔相成的。學術文章無論內容和形式都必須嚴格規范。規范與創新也是相互聯系的,規范既是創新的前提,又是創新的產物。學術文章不能有絲毫隨意性,它的論點、論據和論證都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它的形式如文獻著錄格式等也必須是規范的。《出版科學》聽從讀者的批評建議,從2002年第2期起在論文題下列出摘要和關鍵詞等信息,文獻著錄格式也根據國家標準予以規范。2007年起又依照國際慣例,增加了英文目錄、摘要和關鍵詞,以及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和收稿日期,并在工作中注意核對這些信息。這不僅方便了檢索,而且有利于防止學術不端。學術不端的表征之一是文獻著錄不規范,往往引而不注或者著錄不全或作假注。要求文獻著錄規范完整,并嚴格加以核對,就使學術不端行為沒有可乘之機。
《出版科學》對文稿內容也十分注重規范。在語言文字、語法修辭、拼音字母、標點符號、數字和計量單位等方面,要求作者依照國家標準,注意規范,編輯也嚴格把關,力求把差錯減少到最低限度。在內部貫徹執行三審制和重要稿件外審制度,杜絕人情稿和關系稿。對電子稿膠片付印前進行檢查。這就使得編輯工作始終在一種嚴格有序的環境中運行,保證了工作的高質量。事實說明,同10年前相比,規范的覆蓋面、嚴密程度和執行水平是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
早在2002年3月29日,《出版科學》就開通了自己獨立的網站,是當時同類刊物中唯獨的一家,被譽為與時俱進之舉。此后仍然可以看到《出版科學》種種與時俱進之處。例如有時聽到一種議論,說是《出版科學》同業界的聯系沒有同學界那么緊密。在前10年,情況恰恰相反,《出版科學》同業界的聯系多于同學界的聯系。事實是隨著出版教育的發展,出版專業在高校的普及,學界逐漸成為出版研究的重鎮,不僅教師,更多是高校學生特別是碩士和博士生參加到出版研究隊伍中來,成為一支新生力量,為出版研究增加了生機與活力。《出版科學》在保持與業界聯系的同時加強與學界的交往,并為此擴大了篇幅,這實際上是一種與時俱進。縱觀全國出版類刊物,大都表現出這樣一種趨勢,只是《出版科學》在這方面比較自覺主動,例如開辟《博士論壇》刊發優秀之作,其他欄目中高校師生的文章也不在少數。
《出版科學》的與時俱進還體現在有關數字出版的研究文章逐漸增多。《多媒體·數字出版》是集中刊發新興媒體研究之作的欄目,內容有了大幅度增加,其他欄目如《港澳臺出版·國外出版》以至《編輯學·編輯工作》《出版學·出版工作》等,也刊發了許多數字技術條件下編輯出版工作的文章。對刊物來說,與時俱進不僅是一種特色,也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在紀念《出版科學》創刊20周年的日子里,回首往事,心潮起伏,展望前景,充滿期望。刊物保持并發揚了“重學術,重規范,與時俱進”的基本特色和優良傳統,堅持了辦刊的方針、定位和質量,同時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采取了新的與時俱進的種種做法。刊物在不變與變中得到了發展,可以預期,刊物也將在不變與變中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