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析法律條文及案例后, 提出完善法律、充分利用現有法律法規、進行普法教育等措施。
[關鍵詞] 版權保護 新媒體時代 法律制度
[中圖分類號] G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4-0062-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laws and case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ideas to solve the problem such as perfecting the law, making full use of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doing the general legal education, etc.
[Key words] Copyright protection New media era Legal system
2012年9月17日,備受關注的作家維權聯盟起訴百度文庫侵權案在北京海淀區人民法院進行一審宣判。法院判決百度公司侵權成立,賠償包括韓寒在內的3位作家經濟損失共計14.5萬元。至此,自2011年3月15日近50位中國作家聯合發表《三一五中國作家討百度書》以來,業界所稱百度文庫案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的應用,逐漸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提供了多渠道的傳播方式和靈活的消費方式,最大范圍地擴大了消費群體,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傳統知識版權保護的方式。網絡環境下,版權的保護機制不健全和不成熟,使得類似狀告百度侵權的案件層出不窮,不僅傷害著作權人的利益,也不利于我國互聯網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新媒體版權的保護,包括技術保護、法律保護、社會保護等手段。在眾多手段中,筆者認為在加速網絡知識產權法律的一體化進程,是解決新媒體版權問題的根本途徑和方法。
1 我國新媒體出版版權的法律現狀
狀告百度侵權案并不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第一例,1999年王蒙等6位作家狀告北京世紀互聯通訊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將原告部分作品上傳至網絡公開傳播,這起案件后來被稱為“中國網絡版權侵權第一案”。自此之后,我國對于新媒體版權的法律完善逐漸提上議程,并在近幾年一直保持平穩的增長,數字出版的法律制度也在一步步修訂和完善中,從2001年對《著作權法》的修訂到2006年頒布實施《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再到2011年3月16日對《出版管理條例》的修訂,我國在數字版權保護方面的立法取得一系列進展。
在司法和法律保護方面,201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聯合印發了《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其中第十條明確規定除了銷售以外的,可以認定為“以盈利為目的”的侵犯著作權情形,并且對于網絡侵權的處罰和量刑標準有明確的規定[1]。
另一方面,我國于2006年和2007年先后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在新媒體版權保護中也積極和國際接軌,以實現版權保護一體化。
然而,在新媒體版權保護上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尚未制定出一部有關新媒體數字版權保護的專門法律;現有法律法規的界定范圍模糊,在法律程序中,難以準確提供司法依據;在新媒體版權保護方面缺乏統一的標準,導致對于既有法律的越界,等等。
新媒體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尚未形成系統完善的行政管理體制,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我國數字出版的版權保護水平有待提高。當前侵權盜版、非法出版等違法違規現象依然嚴重。這種狀況正制約著我國數字出版業的健康和穩定發展[2]。
2 新媒體出版版權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2.1 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專門的立法
在版權保護方面,我國目前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基本法律,以及《出版管理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涉及出版活動管理的七個條例。而在數字新媒體版權保護方面,只是在相關法規的修訂案中逐步涉及,并沒有專門的立法,因此很難對侵權行為進行司法審定。例如一些網絡平臺就以第三方鏈接為由,逃避法律責任。
2.2 法律意識淡薄,對法律法規理解不夠透
在我國法律法規中,有很多法律還停留在籠統概念和原則性指導的層面上,在司法程序的操作中,實用性并不高。
例如在百度文庫案中,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只要網絡運營商在接到盜版投訴后積極刪除文檔即不構成侵權”,百度文庫在案件審理中就根據這一原則作為免責理由。
在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為四類網絡服務的提供者規定了免于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而這一原則就是我們常說的“避風港原則”。
例如第二十二條中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信息存儲空間,供服務對象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并具備下列條件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三)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的理由應當知道服務對象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侵權;……(五)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后,根據本條例規定刪除權利人認為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
事實上“避風港”原則并不是為侵權者提供一個避風的港灣,《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最初的制定依照了美國1998年《千禧年數字版權法》,關于免責的條款是為了區分“直接侵權”和“間接侵權”的區別,然而由于界線不夠詳細清晰,導致類似百度文庫案中“擦邊球”的發現。
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讓網絡侵權案件面臨取證難、認定難、維權成本高等問題,權利人往往對侵權行為采取放任或無可奈何的態度。在《著作權法》中就有要求,著作權人必須要提交必備材料,以及向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出的通知和該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未采取措施移除相關內容的證明。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著作權人維權的難度。有些侵權無法進行證據保存,也就無法通過司法程序保護合法利益(詳見《著作權法》第十三條[3])。
2.3 缺乏統一的標準,對于既有法律難以遵守
2006年,《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轟動程度不亞于其原作品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無極》。本是自娛自樂利用電影鏡頭改編不同故事情節的一部網絡短片,卻因為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而同時具有娛樂和市場價值,從而引發了一場侵權案件的爭論。案件“無極”而終,陳凱歌成為人民公敵,而胡戈成為人民英雄。這樣的結局值得我們去反思,為何明明是一場維權行動卻引得大眾紛紛倒戈?一方面新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傳播速度驚人,影響力巨大,其損失難以用準確的數字衡量,從大眾角度來看,屬于弱勢群體的胡戈,自然會得到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引用大片的攝影,加上不同的配音,改編故事并不少見,很多人利用新媒體的平臺將作品放上互聯網,既提高了作者的知名度,又為網站賺得了點擊量,也會間接增加廣告投放量。在缺乏統一標準情況下,網絡媒體往往會先從自身商業利益出發,守住明顯違法行為的底線,而游走在沒有條文能判定可能已經違法行為的邊緣。
3 健全我國法律制度的建議
對版權的保護是我國新媒體出版行業能夠健康發展的關鍵。因此,當前形勢下,我們有必要去完善我國的新媒體版權保護的法律制度,改變目前版權保護法律環境混亂的現象。
3.1 借鑒國外相關法規,完善新媒體版權的法律體系,建立專門法規
首先要做的是盡快出臺網絡知識產權的法律,對新媒體版權的定義、內容、范疇、責任主體等進行精準定義,對于侵權行為和量刑給予明確的規定。在今后的法律制定中,我們要更加重視對于細節的突出,避免過多大而化之的語句。同時對于目前部門多、規章雜等問題,也應該引起重視,盡快設立統一的標準。
發達國家的新媒體出版起步較早,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較為完善,政策法規也較為完備。因此,在不違背我國各項基本法律的原則下可以對國外相關法律法規在某些方面加以借鑒。
例如:對于復制權的界定?;ヂ摼W的交互性和全球化,使得復制的次數可以成幾何數字增長,而這種復制屬于一種無形的復制,方便、快捷,對于著作權者版權利益的傷害也更為巨大。因此對復制權加以詳細的區分有助于保護著作權者的版權利益。在這方面,日本、韓國就將有形復制和無形復制分開加以規定,美國則根據1995年9月公布的《知識產權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白皮書以“發行權”來反映版權人對作品在網上傳播的控制[4]。而在我國目前的法律中尚未涉及這些問題。
再比如:臨時復制與永久復制是否都屬于侵權的問題。臨時復制是在計算機內存儲器和緩存處理中出現的獲得、讀取、暫時存儲和短暫再現作品的技術現象,通常伴隨著計算機的關閉而自動消除用戶瀏覽網站網頁、系統緩存暫存先前瀏覽的網頁均屬于臨時復制。以中國傳統版權法的界定來說,只要作品沒有通過硬盤或軟盤固定下來,或通過打印機打印出來,都很難追究其傳播者的侵權責任。在此問題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也一直存在著爭議。1995年美國信息基礎設施工作組的《關于知識產權的報告》曾建議將包括臨時復制在內的所有復制方式納入復制權范圍[5]。而我國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制定過程中,曾因考慮該問題的爭議性,對于臨時復制是否侵權采取了暫時回避的態度。
3.2 對既有法律進行充分利用,加大執法力度
法律的完善和執行率的提高也是我國數字版權保護的一項重點內容。法律具有普遍適用性,因而可以通過司法解釋以及對已有法律的修訂來完善新媒體版權的保護。在該問題上也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例如:美國在1998《千禧年數字版權法》中就明確規定破解版權保護技術屬于違法行為,同時對版權管理信息作了詳細的定義,繼而通過用戶的信息來跟蹤侵權行為的發生。跟蹤信息的方式,有效保護了著作權人利益,也為數字出版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有序的環境[6]。從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國也需要建立一條完整的符合網絡運行規律的法律保護鏈。
3.3 強化普法教育,提高新媒體從業人員的法律道德水準
新媒體時代的版權保護面臨極大挑戰,首先是因為部分網民缺乏尊重權利人勞動成果、自覺抵制盜版的意識[7]。立法、執法固然重要,但懂法和守法才是預防一切侵權行為的最優途徑。因此,在完善和修訂法律法規的同時,也要加強對于新媒體版權保護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建立起全民法律意識,增強民眾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了解,懂法守法,能運用法律武器抵御侵權行為,才是我國新媒體版權能夠健康發展的基礎。
進入21世紀,由于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距離拉近,國家間不僅有軍事實力的較量,也有文化軟實力較量,一個健全和健康的網絡環境能為國際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因此新媒體時代對于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國在新媒體版權方面做出的不斷努力,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版權的法律保護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不斷改進,提高全民的保護意識,健全完整的法律保護機制,形成新時代健康的網絡環境。
注 釋
[1]2011—2012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EB/OL].[2012-07-20].http://www.chuban.cc/yw/201207/t20120720_125664.html
[2]數字出版“十二五”發展規劃[EB/OL].[2011-05-09].http://www.chuban.cc/ztjj/shierwu/zxgh/201105/t20110509_87970.html
[3]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EB/OL].[2010-07-21].http://www.sipo.gov.cn/zcfg/flfg/bq/bmgz/200804/t20080403_369311.html
[4]李明德.主題研討網絡時代的法律問題網絡環境中的版權保護 [J].環球法律評論,2001年春季
[5]馮曉青,付繼存.著作權法中的復制權研究 [J].法學家,2011(3)
[6]2010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EB/OL].[2010-07-21].http://news.xinhuanet.com/eworld/2010-07/21/c_12355937_4.htm
(收稿日期:2013-05-31)